第3版:移风易俗·特刊⑥

城庄镇:“追思会”让逝者家属倍有面

□ 本报记者 冯海砚

在吕梁,按老旧丧俗人去世后要经过报丧、吊丧、守灵、出殡等十多道程序,接着还要上“三日坟”“头七”“五七”“过百”等,不光程序复杂,而且费钱费人,特别是在传统观念和人情世事的影响下,亲属内心不想办,但不得不“随大流”,丧事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让群众不堪重负。

全市移风易俗工作推进以来,临县城庄镇聚焦“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特别是在丧事简办方面,积极探索村主办追思会,增进了干群关系,减轻了群众负担,给足了群众“面子”,赢得了群众认可。

村里外出务工挣了钱的群众多,不少人喜欢攀比,铺张浪费现象特别严重,有的群众本来没有钱,为了面子也盲目跟从,甚至负债办酒席,给自己家庭和亲友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如何破除多年来形成的陈规陋习,城庄镇的做法是由村党支部牵头,村民民主投票,选举产生了“红白理事会”。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理事长,吸收威望高的“总管”、乡贤、村民代表等为理事会成员,打造群众信得过的工作专班。阳宇会村把移风易俗作为提升乡风文明,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将移风易俗作为文明户评选、公益性岗位选用的重要依据。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墙、大喇叭、宣传单、挂条幅等方式,大力宣传和教育引导村民遵守移风易俗村规民约,特别是针对近年来阳宇会村豪华殡葬、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将丧事简办与孝老爱亲文明户评选相结合,提倡生前尽孝、厚养薄葬、不摆宴席、文明节俭的丧葬新风。移风易俗开展以来,该村共报备登记丧事9件,其中成功劝阻群众丧事简办3件。文明户苗春明为母亲办丧事,兄弟姐妹6人,没有吹打的哀乐,没有噼里啪啦的礼炮,不游街转村,只收近亲属的花圈纸扎,原本计划支出6万的白事宴,只花了2万元,支出大幅缩减。

以前,村内只有党员去世,村党支部才为其举办追悼会。为了推进丧事简办,支村“两委”和红白理事会积极探索追思会操作流程,用追思会代替不良丧礼模式。这种方式,既给逝者以尊严,又送去了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抚慰了家属心灵,让家属感到脸上“有光”,也拉近了干群关系。5月19日,阳宇会村为李孝贤主办追思会,村“两委”干部和理事会成员的到来,让逝者家属打心眼里高兴。李孝贤的儿子情不自禁地说:“父亲做了一辈子农民、和黄土打了一辈子交道,有这样的送行仪式,这辈子值了。”村里许多村民表示,开展移风易俗以来,家庭矛盾明显减少,办红白事铺张浪费的现象少了,崇尚节俭的风气逐渐浓了。现在移风易俗工作已经深入人心,得到村民的一致支持。

政府出面为群众操办葬礼,每场“追思会”均由乡村干部负责主持,村支部书记负责念悼词,村“两委”干部、红白理事会全程搞好服务,群众不用花费一分钱,不仅解决了群众的“面子”问题,节省了群众的“钱袋子”,更让群众有了阻挡丧葬陋俗、不文明习俗的“挡箭牌”,群众普遍反响好,在全县形成了“生前厚养、逝后礼葬”的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