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梁瑜
乘着党的二十大的东风,在文水经济开发区内茁壮成长的山西国金电力有限公司,就像那上古神鸟火凤凰,凭借着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它所发出的光和热,正如点点温暖的星光,飞入寻常百姓家。
集约:183米的高塔
还没有走进国金电力有限公司的厂区,那座高高的大塔首先映入了眼帘。
高塔底座粗圆,上部收细,高踞在整个电力厂区之上,它雄赳赳地傲视四方,想要形容它,真不是简单事。记者第一次走到这里,感觉到非常震撼。仅仅一座高塔,比它后面的三个大厂房还要高。
这座高塔,就是山西国金电力有限公司的冷却塔。
冷却,是指塔内的蒸汽冷却,而冷却后的蒸汽,才真正能转化为有用的动能。
山西国金电力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7月,是晋能电力集团有限公司与山西金地煤焦有限公司按照51%:49%股比组建的资源综合利用型企业。企业建设运营2×350MW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和2×200万吨/年固废综合利用项目。
公司基建部门经理马君禄介绍:“简单地说,燃料化学能——蒸汽热能——机械能——电能,火力发电就是利用燃料发热,加热水,形成高温高压过热蒸汽,推动汽轮机旋转,带动发电机转子旋转,定子线圈切割磁力线,发出电能,再利用升压变压器,升到系统电压,与系统并网,向外输送电能。”
加快推动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简约的解释消解了记者的疑惑,对眼前的大高塔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座冷却塔高达183米,仅基座部分就有28.3米高,就是为贮存和流通蒸汽所用的,可以说,一座高高的大塔,汇集了大部分的动力源。能量越大,容量也就越大,难怪它要修得这么高大。
马经理又介绍说,这家企业的发电项目,正是以煤矸石、洗中煤、煤泥为燃料,采用城市中水作为生产水源,采用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高效布袋除尘、烟气脱硫(炉内+炉外)、烟气脱硝、全封闭煤场等节能环保措施,并配套建设固废综合利用水泥项目,属于典型的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项目。
安全:一声“留步”和安全帽
在进入发电主控区采访前,在安检人员的提示下,记者戴上了厚厚的塑制安全帽。而就在转身欲行之时,一声“请留步!”从身后传来。
闻声看去,是一位年轻的女工作人员急匆匆赶来,手里捏着一个本子,分别将我们的安全帽编号一一记录。
“安全、严格、细心,这就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原则。”马经理笑着向我们解释。
穿过几条曲折的通道,记者走进了主控机房。这里像一所庄严的机器宫殿,灯光照耀下,一座座的电子屏象威武的卫兵一样挺立着,一排排的计算机稳固整齐地排列成行。
值班人员向记者介绍,企业的发电项目选用东方锅炉生产的世界首台35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炉内加石灰石脱硫+炉外半干法脱硫方式,同步建有SNCR脱硝装置,经处理后的烟气各项污染物浓度满足超低排放的要求,是省内在建项目中首批实现超低排放的机组。
推动产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一切生产数据都为自动化处理,均由计算机进行监控。由于房间的密封很好,这儿一切都是那么整齐洁净,机器的每一个零件都透着温暖,地板像涂了蜡似的微微发光,窗户玻璃纤尘不染。记者不由再次想起了那两个词——安全、严格。
环保:百姓用上了暖心热源
“文水县城居民早已实现集中供暖,这两年,周边农村也陆续实现集中供暖。”机房值班经理岳保龙对记者说,“传统的小锅炉全拆掉了,居民再不用受环境污染之苦了。”
37岁的岳保龙是文水本地人,对国金电力给当地带来的好处,他最有发言权。岳保龙说,除了环保,企业还带动了当地的居民就业,拉动了当地的产业发展。就拿电力专业毕业大学生来说,“光是进入企业工作的当地大学生,就有二十七八个!”
当然,当地老百姓感受最深的,还是集中供暖带来的大好处。
国金电力公司坚持“节能降耗、高效低碳、综合利用、循环发展”理念,在发电、水泥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延伸供热、供汽(气)、骨料产业的综合能源,同时消纳工业固废、城市垃圾,形成循环经济,为当地居民及产业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率,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作出贡献。
伫立厂区,放眼向远处看去,蓝天秋阳之下,林立的吊塔争新斗奇:纵横的机房闪光发亮,汽车轰鸣飞奔,放射着多彩的光芒,交织成动人的乐章。这就是开发区和文水县城的美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