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经济专刊

金家庄里的年轻人

□ 本报记者 高茜

在柳林县金家庄镇金家庄村,一股新的潮流正在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这片熟悉的土地,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创业故事。杜五红,就是这些年轻人中的佼佼者。他怀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在银耳羹的创业路上越走越远,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能。

今年中秋节后第一个工作日,金家庄村的一栋民房,二十来名工人在几个房间内忙碌着,一瓶瓶黏稠精致、晶莹剔透的银耳羹被一一装进对应的包装盒里,打包、装箱……几个墙角已经堆放了近两米高打包好的产品。

在产品角落的一个桌子前,出生于1992年的杜五红正盯着电脑屏幕,伴随着一阵阵键盘声落下,一个个数字整齐码在表格里,售出多少、库存多少,今天需要送出多少,一目了然。

“中秋节前后,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对接了不少采购单位和企业,我们的银耳羹已经卖了近70万元了。”杜五红说,“从去年开始回乡创业到现在,虽然累些,但是很充实。”

杜五红是金家庄村村民。金家庄村离县城近,交通便利,地形平坦,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在村里务工、种地总归不是最好的选择。他外出多年,在而立之年返乡,起初也不被人理解。刚开始的时候,村里人说他是外面“混不下去了”才回来,其实对于杜五红来讲,这并不是一时兴起。多年的打拼,他在河北省的包装厂生意已经足以让自己在外站稳脚跟,在这样的时候却选择回到家乡,除了家乡这片土地让他留恋,更重要的是有创业致富的好机会。

“村里的好政策、驻村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便捷的运输条件、熟悉的人,这一切都是我回村创业的动力。”杜五红说。而说起杜五红与银耳的不解之缘,来自一场意外的邂逅。他外出打工时,有一次出差去了南方,品尝了当地的甜品银耳羹,“小时候就听老人们说,银耳从南方运到北方极难保存、十分珍贵,为了用银耳进补,当时的人们就取一朵银耳放在水缸中,每天只舀水缸里的水喝。”他经过多番了解与调研后,瞅准了现在的养生行业与市场,于是说干就干,开始组织人手、创建工作室。埋头钻研后,他的银耳羹生意就做起来了。

“我们的银耳羹无任何添加剂,里头所用的银耳、红枣、冰糖都是上等品。”杜五红说下一步要积极与吕梁当地的供应商对接,利用好本地红枣、银耳等丰富资源,将制作银耳羹的原材料采购地转回当地,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也可以为家乡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去年冬天,我们村滑雪场项目‘火’了一把,家乡对我的吸引力越来越强。”杜五红一边忙着拨弄手边的产品,一边看着与记者同来的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王玮,笑着说道。

王玮是柳林县委组织部派驻金家庄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从去年6月驻村开始,工作队齐心协力首先改造了党群服务中心,紧接着摸清了群众所期所盼,了解村子发展现状和困境,积极探索谋划出了一条振兴之路——推进一系列玉米项目,通过项目建设带动群众增收,依托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去年冬天,利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风光,驻村工作队更是全力引进冬季冰雪旅游产业项目,让“冷”资源成为“热”产业。最近这段时间,一千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设备已经进场。整个村子活力满满,从“等待输血”变为“主动造血”,从零产业变为农业产业示范村的道路更加清晰了起来。

在杜五红回乡创业这件事情上,他是“关键人物”。王玮说:“能回乡创业的人不多,敢回来的更少。我们能做的就是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支持他们。”杜五红的回乡确实一大部分原因是驻村工作队在村里的各种“动静”,也因为多次与王玮的沟通与对接,更因为他们不遗余力的帮助,让他看到了回村创业的前景,增强了他创业的信心。他说,“现在我们的厂子里都是本村年纪稍大些的村民,以往创造不了更多财富的他们现在在这里干活一个月能领到三千多块钱,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激励。”

小小的银耳羹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销售额可观,也让刚刚返乡创业的杜五红有了成就感。最近村子里崭新、宽敞的厂房基本完善,更是让他备受鼓舞。“我们的厂子搬进标准化厂房后,肯定可以提高标准,并且带动更多本村劳动力就业……”提起之后的发展,他充满期待。

“这也是我们工作队的初衷:能为村里真正干一点事情,把产业真正发展起来,让更多人愿意再回到家乡,让村子的人气旺起来。”王玮说道。

农村天地广阔,青年大有可为。在金家庄,像杜五红一样愿意回村创业的年轻人还有不少,对家乡的热爱是动力,村里政策的支持是后盾。能吃苦、肯动脑,有担当、有规划,这些活跃在乡土大地上的年轻人,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更能为乡村振兴注入磅礴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