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怡萍
时光流逝,弹指间,孝义市文联创办的《孝义文艺》已经走过了五十个年头。一路走来,《孝义文艺》见证了许多本土作家的成长经历,见证了作家朋友的文学追求,也有力地推动了孝义地域文化的繁荣发展。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那天参加市文联组织的“山西省知名作家走进孝义采风活动暨《孝义文艺》创刊五十周年”座谈会,感觉格外温馨和喜悦。《孝义文艺》创办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没有想到,五十年后,我会在这个庄重的时刻发表感慨。半个世纪时光,《孝义文艺》一直寻求和坚守文章之道、文学之道、文艺之道,积累起来,叠加起来,成为孝义文学艺术事业的丰硕成果。它曾经、现在,而且以后,会一直感动影响很多的作者和读者。一个刊物的发展如水滴石穿,在时光的流走中,是一代一代编辑老师怀着诚恳、敬业和奉献的精神,辛勤劳作的结果。
我最想表达的,只有两个字,那就是感恩。《孝义文艺》是我作家梦和编辑梦开始的地方,也是我最初的文学殿堂。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刚参加工作,经过一天的紧张劳碌,在放松心情的时候,总会随手拿起一本《孝义文艺》,把里边的某篇小说和散文看一遍。那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当我走进书本的时候,所有的疲惫都消失了。那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感觉就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我在如饥似渴地咀嚼个中滋味。那时候没有电脑,人们的精神生活异常匮乏,但我因有了我们本地刊物《孝义文艺》的陪伴,而感到内心充沛,那一个个寂寞的日子充满温馨。
读得多了,便羡慕那些作者们。也期待自己与他们一样,在细致温柔的笔墨里,写出精当大气的文章。于是开始练笔。挑了一篇自己感觉不错的小散文,投给时任文联主席兼《孝义文艺》主编马明高老师,为了鼓励年轻作者,那篇并不是很优秀的文章被发表了。拿到样刊的那一刻,我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一度时期,我执着地迷恋着读书、写作,它们带给我的快乐无法言说。笔墨在雪白的纸张上游走,文学的激情在我奔腾的血液中不断翻滚。缘分使然,后来,有幸成为《孝义文艺》的一名编辑。组稿、审稿、编稿、校对、出刊,在平淡而重复的工作中,我尝到了工作的乐趣,也体会了其中的辛苦。
记得“中国电视50年50人高峰论坛”在孝义召开之际,马明高老师让我写一篇关于孝义近年来发展成就的朗诵诗。改革开放尤其是撤县设市的十几年间,孝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一首诗歌不足以表达全部,但我还是认真对待,努力完成了任务。那篇题目为《盛世孝义》的大型朗诵诗,经陈国亮老师修改后,在论坛上被赵忠祥、陈铎、沈力等知名主持人集体朗诵。我很自豪我一个普通人能给孝义文化做点贡献。
在大量阅读稿件的过程中,我吸取了好多优秀作者的养分,对文学创作也有了新的感悟。多次参加省地作协组织的培训和采风活动,打开了我的编辑和创作视野。那是一段忙碌、美好而纯粹的时光,协助领导组织各类活动,忙里抽闲进行文学创作。期间,在《黄河》《草原》《诗选刊》《鹿鸣》等刊物发表了文学作品,出版了小说集《白天不懂夜的黑》和散文集《从故乡出发》。
胜溪大地,人杰地灵。作为孝义发展与巨变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从2007年孝义获得“全国百强县市”,到2017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再到如今的建设文旅强市,我觉得我有责任和义务把孝义的美写出来。道德模范、红色文化、绿色景点、古城寺庙等,最后都变成了文字。几年时间,我写出了《文明孝义》和《行吟孝义》两本散文集。文字背后,是孝义经济发展的侧影,是孝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答卷,是孝义发展道路的直观呈现。
离开文联已经八年,在文联工作时的点点滴滴经常在眼前回放。是文联和《孝义文艺》杂志,给了我筑梦的空间和舞台,让我孩童时的梦想在这里照进了现实。借此机会,我要向当时有慧眼创办这份刊物的前辈,向付出心血的几代编辑老师表示敬意。向给了我创作灵感和创作题材的孝义这块厚土表示敬意。当然,我最要感恩的,是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给我扶持、鼓励、提携的所有老师。是他们,让我坚定了自己的文学理想,明确了作为一名基层作家所应有的创作使命。
我的创作没有高原,更没有高峰,有的只是随意、散漫而真实的表达。文学,让我的感知感悟有了出口。所以今后,我还要写下去,用虔诚、执着、努力,去构建自己的文学家园。而一个刊物能不能走远,能不能走好,离不开作者、编者、读者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政府及相关部门和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只要刊物在,作家的文学初心就在,只要《孝义文艺》在,孝义文艺的春天就永远在。
五十年坚守,是各届文联主席、《孝义文艺》主编和各位同仁一路坚守的五十年。三十年陪伴,是《孝义文艺》陪伴我从一名文学青年成长为基层作家的三十年。庆祝《孝义文艺》创刊五十周年活动是一个新的开端。在多媒体时代,愿我们继续通过文学潜移默化引领人心,温暖人心。
愿《孝义文艺》将我们长期的守望和文学的理想融为一体,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