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艺副刊

漫说“和谐”

□ 梁镇川

两个多么美好的字眼儿!

一种多么令人惬意舒心的感受!

一个多么涵盖广阔、影响深远的文化理念!

《书・舜典》中说,“八音克谐,无相夺伦”,谓之“和谐”。听听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音调相和,旋律相谐,高低有序,缓急有致,悠扬婉转,悦耳动听,一曲多么和谐美妙的乐章! 和谐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和谐理念,在中华国学中具有深厚根基。

儒家经典说:“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周而不比,这些准则既承认个体的可贵精神,又尊重他人的差异,怀揣和善之心、生发和睦之情、维持和谐交往、促进和美之态,成为君子最高的处世哲学。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名言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每一个人既保持自身的美,还能欣赏他人的美,彼此的美一起和谐共处,就是社会理想的大同境界。

“和”常常与“中”紧密相连。成语“中和位育”是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是天下最大根本,和,是天下普遍规律,如果能达到中和,那么天地就各得其位,正常运转;万物就各得其育,茁壮成长。中与和,概括了天地万物的运转生长的规律。

道家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面,世界规律就包含着万物的必然对立。而能够将这些对立面统一调和起来,就是至高的和谐境界。

而佛家对和谐的强调更是随处可见,甚至直接提出了“六和敬”的思想,要求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见和、利和。就连“和尚”这个词,也喻示着“以和为尚”的精神。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和”标志着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深深影响着中国人在各个领域内的行为方式。

中国的琴道讲究八音克谐、中正平和,高山流水,知音和友。中国的茶艺推崇和静怡真,以一颗淡然寂寥的心,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寻觅并感知那份纯粹的美好;即便只是短暂的片刻,也能感受那份宁静与和谐。中国的建筑讲究对称中和,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便是典型的代表。中国的医学要求五脏调和、七情调和、气血调和。就连棋艺博弈,也寻求中和平衡之道,而追逐营利制胜的中国商业,也信奉着和气生财。在北京故宫的皇帝寝宫养心殿里,悬挂着写有“中正仁和”匾额,那便是一国之君随时提醒自己,要中庸正直、仁爱和谐。

在中华古典诗词里,可以体会到古圣先贤对人与自然和谐的独特感受。

李白诗曰:“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当他缺少知音、感到“无相亲”的时候,能与花香中的一轮明月对话成知己,花间的芬芳、天空的清朗,人与月彼此相亲,“相看两不厌”。

陶潜诗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当他官场失意的时候,是自然里的一丛菊花、一帘远山,给了他心灵上的无限慰藉。在人情世故里孤独的诗人,却有飞鸟在夕阳西下时与他结伴还家,与自然形成“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彼此欣赏。

可见,和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是一种皆大欢喜的状态,是一种全面胜利的智慧。

和谐,是一种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人类社会,和谐无处不在,和谐无时不有,和谐事事需要,和谐人人追求。

家庭需要和谐。一家老小,伦序有礼,相亲相爱,体谅宽容,老安少怀,同甘共苦,是孝道,是亲情、是爱情、是感情,维系家庭和谐相处。

社会需要和谐。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虽然性格各有所别,志向各有所好,职业各有所操,利益各有所图,然而,只要遵循法度,恪守礼道,义气谦让,相互谅解,便可安居乐业,和衷共济。 大自然需要和谐。白云蓝天,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莺歌燕舞,“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如此景和安泰的情境,真也令人心驰神往。

人,是和谐的主体。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大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小到身家生计,为人处事,时时、事事、处处,人都处于和谐的主导地位。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要天人合一,人的行为符合大自然客观规律。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要和睦相处,人与人互谅互让,互敬互补,求同存异,合作共事。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要和群济众,人与社会兴衰相关,荣辱与共。

在人与各种文明的关系中,要善解融和,人建文明,文明育人。

有道是家和万事兴,人和国运旺,和气生财,和气亨通。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稳定发展的和谐环境,谁个不珍惜!

和谐社会需要众人构建。如果人人都热爱和谐、追求和谐、营造和谐、建设和谐,既为和谐而努力,又享和谐之福祉,那么,大自然便会在和谐中更加美丽,百姓便会在和谐中更加安样,社会便会在和谐中更加安定,国家便会在和谐中更加强大。

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之一。‌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理想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