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娟娟) 今年以来,汾阳市聚焦基层党建痛点难点,创新实施“书记领航工程”,推动各级党组织书记主动领题,以“小切口”撬动“大治理”。全市18个党(工)委,345个基层党组织书记主动扛责,精准立项345个攻坚项目,目前已完成218个,让党建实效从“纸面”落到“地面”,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变化。
“现在每个机关单位都有了自己的党建‘金名片’。”在市直工委书记牵头的“机关党建品牌矩阵”项目带动下,71个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实现党建品牌全覆盖。在产业园区,党员先锋队驻点服务重点项目;在政务大厅,“红色窗口”专班优化审批流程;在田间地头,技术党员服务队指导春耕生产……机关党建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成为推动发展的“红色引擎”。
“‘扬成党建’让我们的艺体生也考出了好成绩!”汾阳四中党支部书记申燕青难掩喜悦。教育工委书记主导的“育人先锋”品牌建设,催生出“一校一品”的生动格局:汾阳四中以党建促“教学名师+艺体英才”双提升,今年高考本科达线178人;南门小学通过“双培工程”,让骨干教师宋丰菊在党员帮扶下成长为党员,带动教研组教学水平跃升。红色基因融入课堂,让党建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中寨村的西红柿大棚里,鲜红的果实正通过新建成的加工车间变成番茄酱。村党总支书记牵头的“西红柿加工车间及冷库项目”,让25个大棚告别“只卖鲜果”的局限,助力集体经济每年增收20余万元。
而在阳城镇,3.7公里的韩石线两侧已是绿意盎然。镇党委书记带领团队栽种2900余株树木,不仅美化了道路,更减少了噪声尘埃,成了群众眼中的“幸福路”。艾子村党支部书记则为回村路披上“绿装”,山里红、白皮松等乡土树种错落有致,村民们说:“这条路,走得心里亮堂!”
“每月10号议事,啥问题都能摆上台面说。”文峰街道的“逢十议事”机制,通过“1+4+N”架构汇聚民意,13个社区累计议事41次,解决民生难题47项。从老旧小区改造到广场舞噪声治理,全程公开的“四联单”跟踪模式,让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
冯家庄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里,老人在书画室挥毫,孩子在阅览室看书,一站式服务窗口前村民正办理社保——社区党委书记推动的“提档升级”项目,让阵地变身“暖心家园”。栗家庄镇党委书记则聚焦粉煤灰治理,通过补偿到位、监管到位、调度到位,既守护了绿水青山,又为群众解了急难愁盼。
从机关到校园,从乡村到社区,汾阳市的党组织书记以“领题破题”的担当,让“书记领航工程”成为破解基层难题的“金钥匙”。一张张民生答卷的背后,印证了党建引领下基层治理效能的持续提升,更承载着千万群众日益增强的获得感与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