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能是一种清洁、安全、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和风打交道,是一种什么体验?
风速、风向、气温、气压……上午9点,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远景能源有限公司的一间办公室内,董桂英打开专业软件,导入密密麻麻的观测数据,开始为风“画像”。
“就像超市选址时往往需要考察人流量情况一样,建设风电场前,也要对风资源进行细致评估。”董桂英说,通过布设测风塔,开展不少于1个完整年的持续观测,再结合地形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就能预测风电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发电情况。
今年33岁的董桂英,目前担任远景能源有限公司的解决方案高级经理,主要负责风资源评估等业务。大部分工作时间,她都在利用数据模型为风“画像”,与变幻莫测的风“斗智斗勇”。
给风“画像”,涉及许多数据维度,是一项复杂精细的工作。董桂英指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说,“平均风速相差0.1米/秒,年等效利用小时数可能相差几十个小时。如果是在风资源基础一般的场地,这足以对项目的收益边界产生较大影响。”
每当测风塔立起的那一刻,董桂英的心也会跟着悬起来。测风塔上分布着许多传感器,24小时不间断捕捉各项数据,随时有可能出现故障,如果发现不及时,就会给后期评估埋下隐患。一个测风周期里,董桂英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才能从庞大的回传数据中,精准识别出微小的数据异常。“遇上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心里都慌得很,生怕设备出现问题,睡觉也不踏实,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确认数据情况。”董桂英说。
给风“画像”,既需要一双“火眼金睛”,也需要下足“绣花功夫”。即使面对相同的测风数据,采用不同的分析处理方式,评估结果都可能出现差异。如今,虽然掌握了各种分析方法,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董桂英在做数据分析时仍然会极度谨慎,生怕掉进“想当然”的陷阱里。“就像文物修复师在修复一幅古画的缺损部分,只有精心打磨每一处细节,才能精准还原其神韵。”
测风数据分析完成后,一幅清晰的风资源“画像”便呼之欲出,接下来就到了现场勘察环节。有的风机点位设在山顶,山体植被茂盛,坡度陡峭,根本没有上山的路。董桂英和同事们背着设备、挥着镰刀,一边开路,一边攀爬,为了赶在天黑前下山,只能加快步伐,一天下来,脚底板磨得都是泡。
既要聚精会神处理数据,又要风里雨里勘察现场,但董桂英谈起“追风逐电”满是热爱:“戈壁荒漠、辽阔草原、险峻山峰,都留下了我的奋斗足迹,这是辛苦又浪漫的历程。”如今,每当经过参与评估的项目区,看到一排排白色风机在蓝天下划出优美的弧线,董桂英心底都会充满成就感。
“把风资源评估做得更精细,让预测结果与风电场实际运行情况更相符,是我在工作中不懈追求的目标。”从业以来,董桂英参与评估的风电项目已超百个,多个项目的装机容量超百万千瓦。“点亮万家灯火的绿色电能中,有我的一份力量,再辛苦也是值得的。”董桂英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