湫水沿岸的沟沟壑壑,状如碎骨。仰望梁峁,小路蜿蜒;低头脚下,黄土扬尘。除却一条湫河担日沉月略有些许意趣风韵,整个县邑既无虎踞龙盘之势,亦非钟灵毓秀之地。不过,这方水土也曾怀珠韫玉。在康熙五十七年和民国六年《临县志》记载中,湫水所孕育的官宦贤达、名人大家,仅赵氏一族便占据了近半之多。
年近七十的赵来生,在临县城郊五里地湫水河畔的寺家塔土生土长,是当地赵氏宗亲的族长。近年来为编修族谱,他遍搜典籍,查访文献,无意间将吕梁湫水流域一个古老家族的四百年文脉与风骨,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一)
赵来生这一脉的始祖赵文利,是从陕西迁居而来。元代末年,关中大地战乱频仍。赵文利带领族人渡黄河经洪洞来到临县车赶乡赵家塔村繁衍生息。明洪武年间,这一脉赵氏立户籍为临县安业都十甲。
赵文利生一子名继祖,继祖生三子:长子本、次子海、三子谅。这三世基本务农为业,家境逐渐殷实。虽是农耕人家,但赵氏友善乡邻,操守高洁,深孚德望,因而赵本成为了临县“总老人”。
明代“总老人”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的特殊职役,可享有部分行政特权。赵本生二子:长子赵子英,次子赵子威。从这一世开始,赵氏在农耕传家之间,子嗣渐染诗书,耕读并行。赵子威延续父辈的乡绅地位,成为明成化义官,标志着赵氏家族进一步向朝廷士族靠拢。
赵子威之后,赵氏尝试从湫水农家富户向朝廷士族彻底华丽转身。赵子威生三子:长子赵通,次子赵达,三子赵逵。赵逵以明王府官、沈府引礼开始走出湫水河,告别吕梁山,从乡绅成为朝廷王府属吏。
赵逵子嗣艰难,六十九岁方生子赵精。万历年间临县发生大饥荒时,赵精乐善好施不求回报,非但让许多穷苦者灾年保命,更言“此救尔,非利尔。遂不券而与之。赖以全活者甚众。”其大义之举赢得乡民赞颂,德高望重。
赵精生三子,其子孙文武皆备,科场屡传捷报。贫瘠的吕梁山,流淌的湫水河,终于迎来一个诗礼家族文脉延续的鼎盛期。
(二)
寺家塔赵氏一脉的先祖,便出自赵精长子赵承基。
赵承基为京师南城兵马司指挥副指挥使。任职期间政绩卓异,屡受表彰,为赵氏家族其后在官场、文林大放异彩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现存《封文林郎西城兵马副指挥赵精敕命》明载,赵承基干练非常,其父赵精因此敕令表彰为文林郎,其母刘氏敕赠为孺人。
此后的赵氏花开多支,争奇斗艳。赵承基、赵承流、赵承宣兄弟三人分门立户,子孙多以贡举身份、科场功名在临县史上灿若星河,堪为湫水最负盛名的书香门第。今吕梁方山县张家塔的赵氏亦出于此。
赵承基生八子:长子赵祚,次子赵禔,三子赵祁,四子赵裗,五子赵袍,六子赵祎、七子赵補、八子赵䘤。
明清更迭,陕西李闯王兴兵,战火烧向了临县。赵承基六子赵袆听闻叛军打算放火烧城,不惧危险挺身而出,孤身入营慷慨陈言,晓之以理,逼退兵马,保全了临县城。
寺家塔赵来生的祖上为赵承基五子赵袍,而赵承流次子赵裪也是寺家塔赵氏的另一脉先祖。赵裪为崇祯年贡生,其弟赵裮为崇祯三年举人,与三晋名士傅山往来密切。幼弟赵襜亦为庠生。
赵袍生两子:长子赵东壁,次子赵联壁。这一代的赵氏各门人才鼎盛,光耀湫水。
与赵东壁同族堂兄赵尺壁,任职湖南安化知县,创建崇文书院,教士子读书“不务辞章”,而“务以文行相变劝勉”,“从容涵养以成其材”。其为官清廉,造福于民,至今在湖南安化为当地称颂有加。
县志记载赵尺璧的墓地位于“城南五里”寺家塔的“茶壶坪”,可佐证赵氏经历明清易朝家族各门遍居各处,赵来生祖上赵东壁这一辈也离别祖宅车赶乡赵家塔,定居于寺家塔。
赵东壁生两子,长子赵駬,康熙三十二年中举;次子赵䭵。
不过,寺家塔赵氏声名大噪的却是另一支。
赵裪生两子:长子赵拱微,康熙年拔贡生;次子赵拱皇,廪生。
赵拱皇第五子赵峄正是临县大名鼎鼎的名士赵中元之父。
关于寺家塔赵中元的逸闻雅事,至今在临县广为流传,堪称传奇。
赵中元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出生于寺家塔,十岁时已经尽读乡中藏书,才思敏捷,时人呼为“才子”。雍正十三年以举人铨授教职,任右玉县教谕。同年父峄以子贵敕封修职郎,母李氏敕封八品孺人。乾隆二年丁巳科殿试,中三甲第一百三十四名进士。是年为家乡撰写《文塔铭》,今临县湫水东岸文塔古迹犹存其文。
赵中元诙谐幽默,才情卓绝,出口成章。其人“性旷达,不事家人生业。酒债累累,典衣质裘,晏如也。生平才识敏捷,妙悟甚多,不胜枚举。”纵然进士及第,却晚年穷困潦倒,混迹于碛口渡口,以妇孺皆知的传奇故事为临县人引以为傲,津津乐道。
赵中元膝下无子,以赵家塔堂兄赵衍泽第四子赵节入嗣。随着家业凋零,这一支逐渐后继无人,消匿于历史长河。
而赵来生祖上赵駬生一子赵以治后,也开始家道中落。到赵以治生三子始,逐渐回归田园,再度耕种于湫水岸畔。
(三)
直至新中国成立以来,寺家塔赵来生这一脉赵氏再度出现兴发迹象。
赵来生祖父辈如赵登高、赵登亮兄弟商贸于县邑周边,儿孙教育又见成果。
赵登亮次子赵子洲性情豁达,诙言善语,待人宽厚,慷慨热忱,誉满乡邻,在寺家塔兴办村集体企业,不幸殉职。其次子赵平亦参军入伍,荣立过二等功,转业后定居北京,成为知名学者,著作等身。
赵来生在故里寺家塔同样风生水起。乘改革春风,得时代红利,投身于家乡文化古籍保护修复,为当地人称颂。
“家家都出大学生,硕士博士也不再稀奇事,赵家孩子们在各个领域成才就业,是该重新修订族谱,以传后人了。”湫水河泛着细碎的金光,古稀之年的赵来生欣慰自己这一代同族兄弟中,不仅有党政机关的厅局级、县处级领导干部,更有下一代学业有成,初显峥嵘的家族兴发之势。他个人出资修缮全族祖坟,四处搜集史料文献,打算赓续赵氏文脉与风骨。
“我们赵家在这片土地上,传承的不只是血脉,更是吕梁人的精神。”赵来生认为,赵氏一脉的族谱,镌刻着一个家族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和吕梁人的气度与担当。
时空斗转,无数湫水赵氏先人站在历史深处,他们的身影与今天的吕梁山下的赵氏后人重叠在一起——依然用最朴实的方式,在这片深情的黄土地上,守护着那份跨越四百年的文脉与风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