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点亮”与“回响”

——一名新媒体编辑的吕梁叙事

记者 薛志雄 摄

□ 牛亚男

在许多人看来,编辑是信息的“守门人”与“分发者”。但在我看来,我们更应该是故事的“点燃者”与“共鸣箱”。我们的职责,不仅是传递事实,更是要从时代的土壤中,发掘那些蕴藏着光与热的种子,用我们的专业与热忱将其点亮,并期待它在更广阔的人群中,激起深沉的回响。

点亮,意味着从时代的洪流中,打捞那些值得被定格的微光。

吕梁的版图上,每一天都在书写着新的传奇。从转型发展的铿锵步伐,到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这些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叙事富矿。然而,宏大的主题如何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感动?

我的答案是:回归到人,回归到细节,回归到情感。我们的工作,就是从万千素材中,识别出那些最具代表性的面孔与瞬间——它可能是项目进行时,建筑工作者忙碌专注的神情;可能是丰收时节,农民捧起果实那被皱纹簇拥的笑脸;也可能是非遗工坊里,手工匠人在完成作品时,那闪着光的眼神。

我们通过精炼的文字、富有张力的图片、动态的视频,将这些微光小心地采集、放大。我们不是在简单地罗列成就,而是在进行一种“情感的翻译”,将时代发展的抽象语言,翻译成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生命故事。这,就是我们的第一次“点亮”。

要让“点亮”的光源产生“回响”,则需要我们掌握与时代共鸣的“新语法”。

新媒体时代,内容与形式如同旋律与乐器,缺一不可。我们必须深刻理解不同平台的语言逻辑,用最恰当的方式,让吕梁故事奏出最强的和音。

在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如何让叙事产生更广泛的“回响”:

可以是视觉先行:一组构图精巧、故事性强的海报或短视频,其穿透力往往胜过千言万语。我们力求让每一帧画面自己会说话。

可以是情感连接:我们摒弃生硬的“宣传腔”,用网感化、接地气的语态,让严肃的宣传更具亲和力,让正能量的传播如春风化雨。

可以是技术提效:运用“一图读懂”、“5秒视频”等轻量化手段,将复杂的信息转化为清晰明了的视觉符号,降低了理解门槛,扩大了传播半径。

例如在中秋节视频的创作中,我们以吕梁特有的空心月饼作为情感载体。通过轻松活泼的小动画,讲述了空心月饼背后的故事。还首次借助AI技术,创造了可爱的“月饼人”主角,并还原了部分难以实拍的场景,让整段视频在视觉呈现上更为丰富多元。不同题材与形式的交织,也让内容更加饱满生动。片中还呈现了空心月饼的传统制作过程——酥黄薄脆的外壳被轻轻掰开,红糖与芝麻的香气扑鼻而来。这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这片黄土地对中秋佳节的独特献礼,用质朴的食材与匠心的手艺,守护着绵延不绝的文化记忆。

所以当越来越多的吕梁人成为故事的讲述者,宣传报道便不再是一篇孤立的文稿,而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情感共鸣。这,便是我们期待的“回响”。

然而,无论是“点亮”还是激发“回响”,其根本,始终是我们内心那份不曾改变的“赤子心”。信息爆炸的时代,流量与算法的诱惑无处不在。但越是在喧嚣中,我们越要坚守新闻人的初心与定力。

“真”是我们一切叙事的前提。我们必须对每一条信息、每一个细节负责,严格核实,谨慎把关。我们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爆款”而迷失方向,不能让技巧凌驾于真实之上。我们的“点亮”,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我们期待的“回响”,必须是真诚共鸣的结果。

这份定力,更源于我们对吕梁这片土地和人民深沉的爱。只有带着感情去审视、去创作,我们笔下的文字、我们制作的产品才能有温度、有力量。我们的报道宣传,既要展现吕梁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也要直面生活中的烦恼,推动民生问题的解决,凝聚前行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