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

让便民生活圈托举“稳稳的幸福”

□ 梁瑜

清晨七点,孝义市府中社区的便民早餐店升腾起热气;午间时分,留义社区的老人食堂飘来饭菜香气;傍晚放学,社区托管中心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这一个个微小而确定的幸福场景,正是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为市民“圈”出的日常温暖。要让这份温暖均匀覆盖每个角落,需我们以绣花功夫进行精雕细琢。

一刻钟,是丈量幸福的时间刻度。它不仅是物理距离的便捷,更是衡量服务供给的标尺。当前我市部分老旧社区商业设施陈旧、业态单一,这种情况呼唤服务从“覆盖式撒网”转向“需求式锚定”,将居民的“需求清单”切实转化为社区的“项目清单”。

城市的温度,表现在对差异化需求的及时回应。老旧小区改造需突破桎梏,为银发老人嵌入助餐与康养服务,年轻群体聚集区,则需引入咖啡馆、健身房等新质业态。目前我市星级生活圈评定已迈出品牌化的第一步,开启了良好的开端,唯有将满意度测评(覆盖10%以上服务人口)深度融入星级动态升降机制,让90%的满意率成为五星级评定的“硬杠杠”,才能倒逼服务品质持续精进,让每个圈层都洋溢专属的温情。

数字浪潮席卷而来,便民服务的智慧化步伐也需加快。当前许多城市已实现“线上下单+社区配送”的无缝衔接,我们也亟需打造统一智慧平台,整合商户资源,打通导航、预约、缴费的“最后一公里”。这背后,更需“一圈一策”的精细治理,要设立市级专项资金,以运营补贴撬动社会资本,激励连锁品牌下沉社区。同时,将孝义市留义、府中社区的“党建+便民服务”样板经验凝练推广,让“头雁效应”激活全域创新活力。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圈起的是柴米油盐的便利,圈定的是城市治理的初心。只有社区商业的毛细血管深度融入城市肌理,个性化需求随时能获得实质性响应,“一刻钟”才真正从时间度量升华为稳稳的“幸福”。这方寸之间的便利,正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