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化

引子

解封75年前的吕梁抗日英烈故事

□ 高原

出自我们吕梁的英语名师刘玲玲和女儿范婷婷研发的《名师画说新概念2》,去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后,在全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去年她俩从太原迁到北京,与外研社紧密合作推广该套英语书的教学方法。当对门邻居得知来了位全国大咖级的英语老师,其研发的教材教法可使小学生,三到四年内学完高中课本的核心内容,就带着小学二年级的孙子到家拜访。

聊天中得知刘老师的老家是山西吕梁革命老区,马上回家拿出了35年前由吕梁离石县寄往河北蠡县的一个陈旧信封,让刘老师辨认上面的具体发信地址。由于字是草书难以辨认,刘老师就把信封拍了照,发给在太原的丈夫,原吕梁日报、吕梁电视台的记者范俊鸣帮忙。老记者把照片发到了原单位微信群,很快就得到了回复。信是由35年前离石县西铡村发往河北蠡县大杨庄的。这封信讲述了原八路军一名连长张文楷,1943年在吕梁抗日期间,在战场上壮烈牺牲,英雄的忠骨埋在他们村子里的经过。

谜团

四十年之后的1983年,西铡村党支部书记薛根清还组织开过烈士张文楷的追悼会,缅怀英烈,激励后人。会后村党支部、革委会联名写信给河北蠡县大杨庄张文楷老家村党支部负责人,写信的目的就是寻找联系家人,但是此信发出35年没有一点回音,成了西铡村的一个谜团。

1983年,当时张文凯的遗孀——田淑英(化名,原名为靖景英)收到信后,才又知道了一些前夫的情况,但掩埋忠骨的具体地址和详情仍然不明。为了不影响现在的家庭和所面对的现实困难,老人家强忍着泪水,把这封信默默地藏了起来,一藏就是25年。田淑英老人于2008年过世(享年92岁)。过世前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知晓亲人前夫张文楷的忠骨掩埋之地,并至墓前化纸缅怀悼念,以了却埋藏心底70多年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极度悲痛之情,了却百里寻夫,不得一见的终身遗憾……

其子在收拾老母亲遗物时,突然在卧室毛主席像镜框背后掉出一封从吕梁发来的陈旧信件,信件的内文个别字识别不清,尤其是信封地址百人难辨,所以晚辈一直没有破解了这个谜团,没有了却老人家的这桩心愿。

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凭巧机缘

去年寒冬的一天下午,烈属田淑英之子刘振顺(笔名:铁犁)带着孙子,找对门刘老师咨询高效英语学习法,无意中尘封75年的一位吕梁抗日英雄,让一个英语名师之家在不到一周内全部解开了,不仅找到了掩埋忠骨的准确地点,还找到了35年前写信的人。消息传到河北老家后,英雄故乡的亲人们非常高兴,刘振顺激动地说:“这是英雄显灵了。” 吕梁方面,西铡村现任村支书薛来印和当年写信的老支书薛根清也非常高兴,晋冀双方的沟通终于可告慰英烈的在天之灵了。

遗憾的是英雄的坟墓自从1983年后,再没有人扫墓祭奠,已经和大地基本持平,忠魂孤零零地在此待了75年。幸好刘老师夫妇二人很有社会责任感,范俊鸣现在又是义务担任晋绥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的老记者,当即就与晋绥烈士陵园园长取得了联系。园长听了范俊鸣的介绍后,马上决定,争取在来年的清明节前,把孤魂迁至由毛主席亲笔题字的“晋绥解放区烈士塔”陵园。

解谜人来到西铡村

2019年1月2号。范俊鸣和刘玲玲回到吕梁,沿着崎岖的山路,开车来到了临县与离石交界的西铡村,缅怀英烈。三位新老村支书接待了他们俩。当年写信的老支书,叙述了从父辈那里听来的关于张文楷烈士牺牲的经过。老支书说,张文楷是位刚任命的八路军连长,1943年执行任务时,在邻村的段家公式村被日本鬼子击中,光荣牺牲,遗体埋在了西铡村。当时部队和群众为失去一位好连长,非常悲痛,全村的老百姓都参加了葬礼。英雄的尸体在村子的戏台院,用了三匹白布(平常只用一匹),从脚裹到脖子,村民薛生杰曾参加过这项工作。后又用了最好的柏木棺材进行了厚葬。从那时起,村子里家家户户每年都要祭奠英烈,几位村支书从小就参加过这样的活动,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老支书的叔叔也是一位抗日英雄,但忠骨一直无法找到。看到埋在自己村子的烈士孤坟,老支书的父亲多次催促儿子给张文楷的老家写信,希望遗骨回归故里,给英雄及家人一个安慰。 当时共写了两封信,一信写给英雄故乡的县民政局,一封写给村革委。

听完老支书的讲述后,范俊鸣、刘玲玲在新老支书和年长村民的陪同下,怀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来到埋藏忠骨的地点,将带来的花圈、点心、酒水、香和纸钱等祭品,按当地的风俗进行了祭奠。大家都希张连长能与长眠在晋缓烈士陵园的其他战友相聚在一起,范俊鸣和刘玲玲表示,一定会尽力。

后续

烈属田淑英之子刘振顺,根据母亲在世时的讲述,已将母亲和张文楷抗日英雄的事迹写成了40万字的纪实性文学作品,目前正在修改完善之中,我们期待着又一部吕梁抗日英雄传早日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