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化

牡丹洞之白衣仙姑传说

□ 解德辉

牡丹洞地处交口县城以西五公里处,位于水头镇后水头村西的黄花岭山。牡丹洞,又名朝阳寺,据重修碑记载,始建于唐,万历二十四年(1586)重修,现存建筑为明至清代遗构。上下院布局,中轴线自东向西有前殿、后殿,轴线两侧无建筑。前殿为五孔石拱券窑洞;后殿为三孔石拱券窑洞前设插廊,插廊已毁,后殿明间为天然石洞。据明嘉靖十二年重修碑文记载,唐代牡丹仙子坐化在该洞,因此又名“牡丹洞”,洞口有明代雕花石门,石洞内保存有明代碑2通,明代雕花石门一扇。据有关资料介绍:牡丹洞景区生物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原始森林茂密,气候凉爽,生态优良,属于一个天然氧吧,也是一处极好的旅游避暑胜地。又据有关史料记载,牡丹洞景区及其周边地区是汉魏时期吐京胡古民族生活聚居之区域,在此留下了独特的民俗风情。这里除牡丹洞之外,还有娘娘庙、竹林寺等古迹遗址,不仅丰富了交口的人文旅游资源,而且留下了美丽的神话传说。

传说,古时候,隰州石口则有一个村子叫白家岭,村里住着一户姓卢的农民,为人忠厚老实,勤劳朴实善良。卢氏因妻子早年去逝,留下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儿,父亲含辛茹苦把女儿抚养成人。这姑娘长大后不仅聪明伶俐,漂亮可人,而且心灵手巧,学得了一手纺棉线的绝活,村里的姑娘们不仅十分羡慕,而且非常佩服。在女儿长大之后,父亲又娶了妻。可是母女俩相处却很不和谐,因为继母是一个心狠手毒的女人。自从继母嫁到卢家,姑娘经常不是被继母打,就是被继母骂,甚至还让她做家里最苦最脏最累的活,不断变着法子来虐待姑娘。可怜的姑娘每天除了刷锅、洗碗、碾米、磨面外,还要做层层加码的纺线活,譬如:一般姑娘一天只能纺半斤棉花线,继母却让她纺八两,甚至发展到后来竟要她一天纺二斤棉花线,这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可思议,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但是到了姑娘这就轻而易举地如期如数圆满完成。

由此,引来了继母极大的好奇心,于是继母又设法刁难姑娘。有一天,极其苛刻而又可恶的继母索性取出五斤棉花,要求姑娘在天黑前必须完成。继母在得意窃喜中嘀咕着:“哼,这下看你怎么办”。姑娘无奈地接收命令,拿上棉花,不悦地走出家门。姑娘前步走,继母后步跟随,且暗中跟踪偷窥。只见姑娘出家门之后,接着就钻进了一块麻子地里,然后将棉花团在每株麻子根部放上一块,等全部放好放完后,姑娘就坐在一旁开始玩着编草鞋,等到天快黑的时候,惊奇的是,那一团团棉花都变成了一团团雪白的棉花线,姑娘全部收起后,就抱着送回家了。继母目睹这全部过程,看的是大惊失色,目瞪口呆。

晚上,继母把白天所见情形如实地告诉了丈夫,就说:“咱得赶紧给她找个婆家嫁出去,免得她再节外生枝”。这个不主事没主意的丈夫,随口附和着说:“女大当嫁,随你去办吧!”结果,狠心的继母为了贪图钱财,竟把姑娘同时许配给水头村的王家和曹家崖底的曹家。因为继母实施了“一女两嫁”之策,娶亲之日那一天,王、曹两家敲锣打鼓都来娶亲,王、曹两家得知这一情况后,互不相让,争吵不休,那局面十分令人的尴尬不已。这时,正在屋内梳妆打扮的姑娘,听见外面大吵大闹之声,一看便心知肚明,在羞涩难耐之中,姑娘急中生智,和善地对继母说:“妈妈,我要上个茅房,去去便来”。此时,蒙在鼓里的继母随口答应,姑娘随即快步跑出大门口,迅速地钻进麻子地里,瞬间不见了人影。心急如焚的继母见状不妙,便叫上人前去追赶,继母站在麻子地边大声地喊着:姑娘出来,姑娘出来啊!结果继母在南边叫,姑娘在北边应,在西边叫,姑娘又在东边应。王、曹两家娶亲的人们,十分恼怒且口气强硬地问继母要人,可继母却一点法子也没有,无奈之下,望了望麻子地,又眨了眨眼,当即打定鬼主意说:“你们快点去割麻子啊,如果你们谁家先割出姑娘,谁家就娶上姑娘走吧”。王、曹两家听后,看着别无他法,也只好如此照办了。于是,两家迎亲的人包括临时雇来的人同时从四面八方开割,众人一齐从东、西、南、北向中间割去。不一会功夫,一株株麻子被割倒了,等割的只剩不多几株时,只见姑娘手里拿着一个编好的麻杆草盘,面带笑容,镇定自若,毫不畏惧。两家迎亲的人都放下镰刀,一拥而上就去抢,忽然姑娘将麻杆草盘往地上一放,只见白光一闪,姑娘便飘然腾空而起,腾云驾雾不知去向。王、曹两家迎亲的人们和村里人看见姑娘身着白衣,美若天仙,脚踏草盘,腾空而起,瞬间消失。于是,两家迎亲队伍见状,只好垂头丧气,灰溜溜地就此散伙。从此,人们把姑娘尊称为“白衣仙姑”。

话说,白衣仙姑踏着麻杆草盘,借着一阵清风,在天空中飘啊飘,不知过了多久,最后飘落到隰州水头镇烽火岭上。来到山顶,看见有一白莲石洞,洞口旁有一块巨大的石头,石头上放着一顶草帽,白衣仙姑随即将草帽拿起,把口袋里一对精巧的草鞋放了进去。原来,此洞的主人叫纯阳子,取名曰吕岩字洞膑,遵师和合子(又号王阳子)在此洞悟道修行,刚才正与蒲子山崆峒洞火龙真下棋,因忘了戴草帽,便返回洞口里来取,忽见洞旁大石头上坐着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便上前问道:“姑娘是从那里来,为何坐在我的洞口前?”白衣仙姑反问道:“你是何方道人,怎么来到我的洞前?”。接着,王阳子用手指了指草帽说:“我有草帽作证”。白衣仙姑不慌不忙地说:“请你把草帽拿起看看,是谁先放的?”王阳子拿起草帽一看,果然见草帽下放着一双精巧别致的草鞋,不觉大吃一惊,转身再仔细看着姑娘,但见姑娘眉清目秀,美若天仙,心想这姑娘绝非凡间俗子,尽管如此,但回头一想,我男子汉大丈夫,总不能就此罢休吧,随即施出法术,在洞口马上变了两个道童,将洞口把的死死的,唯恐一不小心姑娘就溜进去。这时,只见姑娘玉指轻轻手一点,洞门口那两个道童立马变成了两个国色天仙、鲜艳无比的白牡丹花,仙姑随即起身步入洞内,迭坐在洞中莲花台上,重阳子吕洞膑便道了声说:“哎,好男不与女斗”。随后便前往九峰山“悟真斋”修行悟道去了。

过了几年以后,后水头村有个姓王的小伙子上烽火岭去打柴,适逢炎热夏季,烈日当头,口渴难耐,看到山头有个洞,便走过去,步入洞里去找水喝。仙姑看见来了一个小伙子,看上去人很老实,眉清目秀,帅气可人,于是就问道:“小伙子,今年山下收成如何?”小伙子叹了口气说:“唉,今年山下大早无雨,庄稼也快旱死了,看来今秋收成无望了,人们盼雨盼的心憔悴啊”。仙姑听后,沉思了片刻,然后对小伙子说:“我乃咱白家岭的白家姑娘,为了躲避婚姻,逃婚到此处,只要十里八乡老百姓需要我,能接纳我下山,我定能普降甘露,解除旱象,解救乡民于苦难”。说完,白姑娘转身回到洞里,洞门随即关闭,只见滴水泉白莲洞已变成了“牡丹洞”,洞门两旁写着一副洞联:“若要洞门开,得见王君来。”

小伙子下山回村后,就把他在山上见到白娘子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村里的人,有位老人说:“这应该是前水头你爷爷辈上的事了,于是便组织姓王的人分成两个求雨队,顶着灼热的骄阳,所有参与求雨者个个头上不戴草帽,脚上不穿鞋袜,快步向着石壑山“牡丹洞”走去,当他们走到洞前,只见洞门大开,人们先是灌满一瓷瓶水,然后让一孩童捧着送进洞里说:“请仙姑奶奶梳洗打扮,咱一起回娘家吧”。仙姑说:“如果你愿跟我回村下山,我就给你一双登云鞋,咱一起升天去”。说完还再三嘱咐小孩童出洞后千万不要告诉任何人。可是小孩不守规矩,一出洞就把仙姑所言一股脑儿全都告诉了求雨的人们,话音刚落,只听见哗啦一声,洞门紧紧地合上,只留下几个小窟窿。接仙姑下山的人们见洞门紧闭,无奈只好把给仙姑送水的瓷瓶放在轿里抬回到村里,把它当作神灵一样供了起来。不久,天果然下了一场透雨,于是庄稼得救了,原早已枯黄的禾苗,又变成绿油油的一片,老百姓秋后有了收成,为了纪念这位仙姑之恩德,人们捐钱捐物在牡丹洞口增修了庙堂。从此以后,每当遇到天旱之年,十里八乡的村民就自发组织上山接仙求雨活动,这样一直延续至解放后。随着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虽不再去接仙求雨了,但关于仙姑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佳话。

编后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历史要“活起来”,也正需要发现生活的历史场景、创造历史的生活场景。我们就是要在“活化”的历史中,让公众更好地感受历史的魅力,定然能让更多人追寻悠久漫长的文明历程,洞察人群进化的内在奥秘,审视千百年的坎坷和辉煌,收获“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的启迪,得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的滋养。历史学家说,往昔就是异乡。其实,笔者认为对于公众而言,历史绝不是异乡,而是精神的原乡。研究历史、学习历史,其实就是一种“精神还乡”。于汗青古籍中采撷智慧,在追昔抚今中神交千古,历史就一定能成为一道来自过去的强光,照亮我们前行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