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 化

从“二十大变化”看家乡七十年发展

□ 樊启俭

我的家乡汾阳市贾家庄镇大相村位于汾阳城东北平川旱垣地区,全村现有1070户、2913人。建国七十年来,家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历经农业生产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土地下户和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使一个贫困落后的“烂大相”(建国初期,民间曾流传有“金罗城,银小相,中间圪夹的“烂大相”的口头禅)发生了二十大变化,具体体现在与汾阳市广大农村相同的“共性十大变化”和体现独特村情的“个性十大变化”。现将详情记录如下:

共性十大变化

一、村民吃饭由渴求温饱改变为讲究提高饭菜质量。

二、村民穿衣由渴求保暖改变为讲究衣着得体、美观。

三、磨坊大多关闭,村民所需白面大多前去超市选购。

四、裁缝店大多停业,村民选购衣服大多前去成衣店或网购。

五、村里家家户户做饭、取暖、照明、动力全部用电,既方便及时,还又环保卫生。

六、农田耕种和收打粮食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操作,很少役使马、骡、驴、牛等大牲畜。

七、再也不见临县姑娘(俗称西路家)远嫁村里的年轻小伙了,反倒村里有个别姑娘远嫁临县,听说贫困县临县在改革开放后经济也发展起来了。

八、村里凡举行婚寿庆典喜事人家,大多不在家中立灶做宴席,而是前往饭店操办,省时省力方便多了。

九、写信寄信者很少,基本都被手机通话、微信视讯的方式代替了。

十、文体活动尉然成风,广大村民认真读报读书看电视,特别是中老年人,她们在村妇代会的领导下,每天下午和晚上前往体育广场参加唱歌、跳舞、做广播操活动,进一步活跃了群众文体生活。

个性十大变化

一、农业生产通过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实行科学种植和调整种植结构,实现了快速发展。全村粮食总产量1956年为235吨,2011年(2012年至2018年企业征占耕地2200亩)为906吨,增长近4倍。

二、林业生产通过大搞群众性植树造林、落实国家一系列林业惠民政策和实行退耕还林,涌现出20多户退耕还林专业户,其中樊启瑞、樊启和两户因管理成效突出,《山西农民报》曾作专题报道。

三、在发展畜牧业生产上,1956年全村养殖大牲畜39头,养殖猪、羊、兔、鸡205只。1985年养殖大牲畜85头,养殖猪、羊、兔、鸡2300只。2018年虽然养殖大牲畜和猪羊兔鸡数量有所减少,但随着养殖奶牛业的兴起,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四、在发展地方企业生产上,全村已有400多名男、女青年成为汾酒厂工人。他们每人每月工资加奖金5000元,全年60000元。与当农民时相比较,其经济收入确有天壤之别。

五、第三产业餐饮业引人瞩目,先后建立的民营饭店有虎光、兄弟、二军等15家,其中相府、卜山家宴饭店驰名全市内外。

六、村镇建设成绩斐然。村集体新建“卜山苑”居民小区,拥有两栋六层住宅楼。新建规模宏大、设计新颖、集村两委办公和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还修缮了戏剧舞台,水泥硬化了全村大街小巷道路。这些,都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工程。家家户户都新建高标准房屋,其中有20多户人家还搭起了小二层楼,特别是还有100多户人家进城里选购楼房,过上了城市生活。

七、村集体打出一眼深度为716米的基岩井,从此改写了人畜饮用脏水和盐碱水的村史。

八、村集体为了庆贺村强民富的盛况,从2006年开始,特地在农历每月十九日新请集会,由此繁荣了商贸交易活动。

九、村党支部、村委会关注民生,创办实事,被中共吕梁市委命名为农村“五个好”党支部。

十、干部村民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意识增强,涌现出汾阳市见义勇为道德模范孙玉林、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王守仁以及不计报酬、为家乡争光、参加全国先进贾家庄村举办的拔河大赛勇夺冠军的樊宏伟、高二勇等18名青年拔河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