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 化

上贤传奇

□ 梁大智

从文水县城向南出发,刚过孝义镇便看到高耸的上贤塔,这里就是国家级传统村落上贤村。历史上该村是从李唐发源地太原到唐都西安的官道上的一个驿站,村中至今仍将自南向北的一条大道称为官道街,直到上一世纪80年代,官道两边还留存着数处让行人暂歇的排厦。

“上贤”释义

“上贤”的释义可谓崇尚有德才的人,或指德才超著的人。传说,唐时一位皇太子因避朝乱,到此处出家修行,该村村史即有“上等贤人于此”之义。于是,原村名太平里改名上贤。

太子出家之处即梵安寺,是一处佛教寺院,其寺座北朝南,二进院落,梯次较缓。走进前院,一金塑佛像耸立于院中央,两侧是钟鼓楼亭。拾级而上,后院正殿为观音殿,东西殿分别为伽蓝殿和圣母殿,而砖塔矗立寺院偏东之地。梵安寺据山西通志及文水县志记载:“梵安寺在县南上贤村,内有砖塔一座,高十余丈,崇宁二年(1103年)建”,据专家考证,在塔的六层天宫底木梁记载:“崇宁五年(1106年)建造”。可见,梵安寺和梵安寺塔建造时间虽然相差三年,但按照寺庙规模和当时建筑水平推算,二者基本上是一起建成的。

梵安寺塔为仿楼阁式砖塔,平面八角形,高45米,7层8面8角重檐,中间为空心,每层均有拱石石旋塔门,第一层塔门南开,底有地宫,有地道通往塔外。塔底数层大青石条,塔顶无塔刹,塔基无石砌根基,整座塔矗立在灰土平面之上,造型殊异,风格独特,世属罕见。二层以上有木制阶梯,串连各层,通至塔顶。

当地有一种梵安寺素饼,原系吐鲁蕃人所荐给上贤张姓人家,又因唐朝太子来梵安寺带发修行时,方丈经常以该饼待之,被太子命名为梵安寺素饼,亦称上贤饼。梵安寺素饼以小麦粉、核桃仁、花生仁、白芝麻、红白糖、菜籽油、大豆油等为主要原料,以发酵面和拌油面按比例精准搭配成包皮面,以炒白面、红白糖、核桃仁、花生仁、菜籽油、大豆油等混拌为馅料,以手工制作精确包皮和馅料的分量包制成型,以蜂蜜水为蘸料涂在表皮,撒上适量芝麻,用两个砂鏊对扣,中间夹一个铁鏊,上下轮换加温烤制成饼为主要技术,总共有20余道工序,烤制出的饼呈金黄色,鲜亮诱人,松软酥脆,香甜可口,有咸甜两种味道,有大小圆饼及吉祥物、十二生肖、八仙等四十余种形状。逢年过节,在上贤村一带,家家架炉烤饼,作为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被收入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随的本地人苏智明介绍,相传,原来这座梵安寺塔非常高,并非只有七层,塔顶直插云霄。张天师见到大怒,一鞭将塔打为三截,底截留在上贤,中截落在汾阳冀村村北寿圣寺,梢截落在汾阳城东建昌村。因此,当地有“上贤的根根,冀村的身身,建昌的尖尖”之说。所以上贤和冀村塔都没有塔顶,只有汾阳建昌塔有塔顶。

关于梵安寺塔的传说很多。村医柳仁陶说,传说梵安寺是玄中寺的下院,北魏时期,中国净土开创祖师高僧昙鸾在玄中寺,宣传净土宗要义,很多人皈依该宗。昙鸾所奉的《观无量寿经》,是净土宗三经之一。昙鸾是文水县人,圆寂在上贤梵安寺,随后葬在文水北峪口。

站在梵安寺城墙式围墙上向村西北望去,是一道长长的土梁,当地人称“上贤梁”。

上贤古韵

走出梵安寺我们来到上贤梁附近,一块巨石上刻着“上贤新石器时代遗址”。原来村民们在历年耕田中,不断发现一些陶器、石器。陶器有灰陶片、红陶片、夹沙陶片;石器有石斧、石削,还发现一些棺葬。据文物部门考证,该遗址为龙山文化遗址。现在上贤梁已经成了花果梁了,左边梁上种着苹果和核桃树,右边梁上是葡萄林。

离上贤梁不远处就是子夏山,古时候称黑松岭。传说宋代名将杨延昭为雪父仇,曾在上贤西坡的黑松林中追杀了潘仁美,追杀过程中还用过一种很奇特的暗器——铁棘黎,至今该村仍保存有很多铁棘黎,并盛传潘仁美之墓就在上贤梁上。

上贤村柳姓是第一大姓,全村2130余人,柳姓人就有300余人。根据柳氏第二十代柳仁陶介绍,按照柳氏家谱断定,元朝大德年间,柳诚从汾阳到文水做负责教育的官,来到文水,其子柳整、柳益定住上贤。第三代中,有一门回到汾阳,一门回到文水县城,其余便在上贤生存至今,现在已经有二十三代了。文水县志中记载,柳氏第七代中,有一叫柳寨的人在古山东灵驹县当过知县。

上贤村中有五棵古槐,见证着上贤的历史渊源。从柳仁陶诊所来到村中心汉槐处,只见一棵粗壮的老槐树遮天蔽日,树冠约百平方米。据专家鉴定有2000多年的树龄了。传说明清时期,李闯王进京依此槐为营官兵休整,留下许多佳话:百姓口语相传,古有三贤:一等贤人思社稷,二等贤人惠乡梓,三等贤人尊父母,这也成了上贤村传世村风。

紧靠古槐的是本村现存最早的古院庞东富老宅,始建于明万历23年(1595年)。庞东富以种地为业,勤俭持家,逐渐富裕起来。此院坐西朝东南院为长工房,东为打场,主房西房为闷房。二门外南房也是瓦房,典型的四合院。

南沟街一座二进院一体式城堡建筑,是清光绪年间以炒货生意起家的段家在宣统元年所建。坐北朝南,正房及东西房为一出水瓦房。四周院墙高耸,墙上有城堡垛口。

西门街上的王家院是王万胜的老宅,分东西两院,是一座清中期砖木建筑,建于清嘉庆2年。王氏家族先人在京开设酒坊铺号起家,院落为二进制四合院。门外系打场、水井、磨坊等配制。

历史上,上贤村农业条件非常好,所以,大多数人以务农为主业,竟然也流传下来许多古院落。这些院落也是墙高壁厚,多配以打场、水井和磨坊之类。但与经商富豪院落相比,少了那些精致的雕梁画柱和装饰之类。

走在上贤街上,统一修建的白墙,下面水泥抹灰面,上配精美的黑灰色装饰瓦,整个村子显得漂亮卫生。那些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融入了这个既有传统古韵,又具现代风貌的村落,一定会续写更加美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