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化

成立晋西北行政公署

——晋绥首府印象记(十一)

□ 牛寨中

反顽战斗结束几天后,贺龙、关向应率八路军120师主力也从冀中回到晋西北,暂驻临县。晋西北区党委便在临县召开了隆重的祝捷会师大会。接着,在岚县召开了党的高级干部会议,根据党中央指示,决定晋西南区党委和晋西北区党委合并为晋西区党委,书记林枫、副书记赵林。并决定在兴县蔡家崖成立晋西北行政公署,建立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

1940年2月1日,中共晋西北军政委员会在兴县召开了第一次行政会议,正式成立了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民主政权——山西省政府第二游击区行政公署,与会人员一致公推国民党元老、爱国将领、晋西北新军总指挥续范亭为行署主任、牺盟总会负责人牛荫冠为行署副主任。行署委员有杜心源、张文昂、韩钧、刘少白、孙良臣等。第二年8月,第二游击区行署改称晋西北行署,1943年11月,再次改称为晋绥边区行政公署,简称晋绥行署。1945年7月,中央决定将晋绥行署之下设吕梁和雁门两个二级行署和绥蒙行署,分别领导12个专署和57个县政府。1948年7月,晋西南全境解放,晋绥行署辖区范围向南扩展到黄河北岸的安邑、平陆、芮城等县。晋绥边区从1937年初创到1949年撤销建制,经历了12年的战斗历程。其间由于战争形势的变化,根据地辖区也经常变化,幅员时大时小。1942年极端困难时期只能控制几个完整和不完整的县,人口不足百万。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共辖75个县(旗)市,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多万。

1940年2月22日元霄佳节,第二游击区行政公署主持,在兴县城关召开大会,庆祝反顽固斗争胜利,欢迎120师归来的群众大会,有万余名群众参加,群众的情绪很高。行署成立不久,党中央批准成立晋西北军区,贺龙为司令员、关向应为政委、续范亭为副司令员、周士第为参谋长、甘泗淇为政治部主任。司令部最初设在城附近的李家湾,4月5日又随同新军总指挥部、行署党政机关迁至蔡家崖村。

1940年1月15日,晋西北军民粉碎了阎锡山挑起的“晋西事变”,兴县解放,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白认担任县长。白认,北京顺义县人,1913年12月出生,1932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他大学尚未毕业即赴太原山西牺盟会国民兵军官教导团学习,结业后分配到兴县牺盟分会任协理员,1938年任牺盟兴县游击支队支队长,1939年秋被阎锡山任命为晋西北督察专员,给他的任务是筹建“精建会”,控制牺盟会。而他却以抗日为宗旨,“晋西事变”时以合法身份随军掩护兴县县级机关安全转移。因此,民主政府成立时,全县上上下下一致公推白认为县长。县政府成立的第二天,召开首次政务会议,决定将原来的三大区划分为八个行政区,一区设在交口;二区黑峪口;三区康宁;四区官庄;五区魏家滩;六区罗峪口;七区吴城;八区蔡家会。同时,将全县36个编村划分为75个行政村。

随着基层行政区划的变更,县委任命了马柏树、尹增光等人担任八个区的区委书记。对新划分的75个行政村,由各区区委书记提名,报请县委组织部审查,批准组建了中共兴县各行政村党支部。随着基层党组织的建立,新政权的诞生,兴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工作全面开展,为建立晋绥革命根据地和八路军实行更大规模的战略展开,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