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化

组建抗日游击队

——晋绥首府印象记(十四)

□ 牛寨中

1940年的冬天,是一个充满血与火的寒冬酷月。日寇像一群饿急了的疯狗豺狼,在晋西北大地上肆意烧杀,妄图以杀光、烧光、抢光“三光政策”,血洗兴县城。然而,有共产党领导,有八路军在,兴县人民不畏强暴,在日寇撤退后,晋西北行署、兴县县委、县政府立即组成“抗敌救灾慰问团”,带着行署拨付的10万元救济款,分赴各村慰问受难同胞,组织开展村与村、户与户之间的救助工作,帮助掩埋死者,重建家园,许多群众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关怀,鼓起了生活和战斗的勇气。

老区儿女踊跃参加游击队

从对敌斗争的环境来看,当时晋西北的静乐、岚县、方山、五寨、离石、三交、白文等地先后沦陷,兴县处在四面受敌之中,日寇随时会来“扫荡”。而八路军120师、暂一师、工卫旅等驻兴部队不可能不外出行军打仗,县委、县政府在总结反“扫荡”经验教训中,深刻认识到对付日寇只能以革命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要配合抗日部队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必须组织地方武装,组建抗日游击队,既可以协助部队作战,还可以为部队补充兵员。游击队平时为群众站岗放哨、侦察敌情、传递情报,战时袭击敌人、掩护群众。

在此之前的1937年11月日寇已侵占岚县,为防日寇进犯兴县,兴县县委抽调牛联棣、杨再清、任昌、史立言等十余名有文化的进步青年骨干为主,由兴县牺盟分会协理员白认任支队长,组建了牺盟游击支队,在交楼申山区的安沟村建立了“大本营”,1939年春,县牺盟游击支队发展为两个营,400多人。这支地方武装兵员素质高,战斗力强,7月改编为决死第四纵队20旅18团第一营和第三营。第二次是1938年春,县委组建了8个区的游击中队,共1200人,在蔡家崖集训后返回各区开展工作,扩充队员。1940年春,三、四、六、七、八区的五个中队约1400人编入八路军120师警卫团序列。这样,地方抗日游击队员仅有一、二、五区三个游击中队,县委将此合编为兴县游击大队,由牺盟会兴县分会军事部部长金昭典兼任大队长,崇山为政委。不久,又调120师警卫团二连连长刘仲伍回到地方,担任县游击大队大队长,总人数约800人,共4个连,1944年又扩充岚县2个连,改编为兴岚游击支队。

当时,兴县传唱着不少游击队的歌曲,其中有一首《送郎参加游击队》的歌词是:

大麻子上来双,小哥哥参加了游击队。

水泉湾的芫荽百灵儿的菜,你打鬼子我等待。

还有一首《送夫参军》是这样写的:

山丹丹开花背洼洼里红,我送那男人去参军。

叫一声男人你放宽心,家里那营生我担承。

手提上大刀身背上枪,赶走那日寇再回家乡。

这是老区儿女踊跃参加游击队的真实写照。

游击健儿逞英豪

兴县游击队在反“扫荡”斗争中,侦察敌情,互通情报,防止日寇袭击,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游击队训练了一批侦察员,活动在黑茶山、白龙山、乌蒙一带,专门侦察敌情,发现情况,立即将消息传回总部,组织队伍打击鬼子。1942年2月中旬,刘仲伍带领游击队在城东大营梁伏击一股日寇,打死打伤十几个鬼子,缴获长短枪支30余支,截获被抢的耕牛20余头,解救了5名被日寇抓获的群众。1942年5月,田家会战斗前,刘仲伍首先探听到日寇出发“扫荡”兴县的消息,及时报告晋西北军区司令部。战斗中,他带领游击大队配合正规军作战,多处阻击日军,为战斗获胜立了大功。1943年,刘仲伍和游击队战士在岚县郝家山一带,配合八路军120师阻击日军,掩护群众转移,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身负重伤,坚持战斗,完成了阻击任务。不久,他又夜入岚县东村日寇据点,就地处决了两个作恶多端的汉奸,并写下:杀人者,游击队战士刘仲伍。刘仲伍从此威名大振,鬼子听了胆寒,汉奸听了发抖,老百姓则拍手叫好。游击队打了胜仗,全县人民欢欣鼓舞,纷纷杀猪宰羊,载歌载舞,慰劳子弟兵。其中有一首《姐妹劳军》歌词:

过罢大年是新春,姐妹二人去劳军;

猪肉羊肉鸡蛋饼,送给咱亲人子弟兵。

水有源来树有根,凭咱子弟兵翻了身;

东西虽少一片心,军队和人民一家人。

兴县游击大队在反“扫荡”中发挥的另一个作用,是配合八路军打阻击、埋地雷、抬担架、转运物资。兴县游击大队先后参加了二十里铺战斗、阳会崖战斗、田家会战斗、甄家庄战斗,并与民兵配合执行敌情侦察、反特除奸、训练民兵、掩护群众、空室清野等任务。几年中,单独作战70余次,打死打伤日伪军1300多人,缴获了数十门大炮和轻重机枪,还有其它枪支弹药及军用物资。游击大队在反“扫荡”战斗中成为一支能打善守的敌后“轻骑兵”,同时还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指战员、侦察英雄、神枪手。

在兴县游击大队,还有个传奇人物张候油,人称“神枪手”,百步穿杨,百发百中。在郝家山伏击战中,他使用七九式步枪,一口气射杀14个鬼子;夜袭王狮据点,他连续五枪消灭5个鬼子;攻打赤坚岭据点时,敌人从东村调来一个传说前后左右中五处有眼,号称“五眼班长”的神枪手,但一听张候油的传说,连面都没敢露,连夜逃离。驻守东村日军中队长佐佐木,派出汉奸侦探张候油的行踪,并张贴布告:活捉张候油,重赏大洋一千元,打死者赏银八百,但终未得逞。在晋绥边区第四次群英会上,张候油以“神枪手”出席会议,被评为一等战斗英雄,荣获锦旗一面、奖章一枚。

游击队还组织妇女儿童站岗放哨、查路条,其中有一首“妇女放哨”歌是:

四更五点钟,太阳朝东升,手拿上红缨枪,来在大路中。来在大路中,并无一个人,小奴家来放哨,自查行路人。

这首歌反映了“全民皆兵、全民参战、军队民众、齐心协力”的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