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寨中
20世纪40年代,兴县城乡到处传唱着这样一首民歌:
春季里来开了冻,
生产计划家家订;
组织变工把地种,
大家互助来劳动。
秋季里来庄稼黄,
糜黍谷子都上场;
党政军民齐动手,
秋收多打几石粮。
1941年春,八路军120师及其他军队和晋西北行署,在精兵简政的同时,还实行了严格的节约制度,改变伙食供应标准。
部队的小米供应,主力部队由原来的每人每天16两秤的1斤半,分期减到1斤,地方武装由原来的每人每天1斤,减少到15两,不足1斤;机关人员由原来的每人每天1斤,减少到13两;从师、旅干部到战士,每月只发给1块5到5块钱的津贴费,按当时物价,1块5毛钱只能买到一把牙刷和一袋牙粉。机关办公费和工作人员菜金一律停发。一段时间,为了救济驻地的老乡,战士的口粮又减少到每人每天9两,把省出来的粮食分给揭不开锅的老百姓。
1942年,由于日军加紧“蚕食”和“扫荡”,使根据地面积缩小,人口减少,粮食和牲畜遭受大量损失,物资缺乏,军民生活更为困难,部队每人每天只给7两黑豆,有时还无法保证供应。
战士们不够吃怎么办?老百姓挖苦菜,吃树叶,剥榆皮,部队也能吃。于是,无论官兵,一天两顿饭,小米接济不上,就吃黑豆糁糁煮饭,白菜煮高粱米。为填饱肚子,战士们有时吃米糠搅高粱面的窝窝头,没过几天,就肚子胀。后来,用榆树皮和糠窝窝搅在一起吃,山梁上的榆钱钱被采光,榆叶子摘光,由于营养不足,战士们得了夜盲症,视力下降,夜里行军,人人胳膊上缠一块白毛巾当标记。
根据地军民要活下去,要战胜困难,根本出路在哪里?
贺龙司令员说,我们要学习359旅开发南泥湾的精神,自己动手,开荒种田,发展生产,丰衣足食。
早在1939年,毛泽东就提出的“自己动手、生产自给”和“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方针,要求全军各部队做到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一面学习,依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开展生产运动。1941年春,留守延安的120师359旅将士在王震旅长带领下,首先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在“一把锄头一杆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声中,开进南泥湾,屯垦开荒,经过3年奋战,在缺乏生产资金和生产工具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就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建成了“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359旅屯垦开荒的经验,立即在120师和晋绥边区推广开来。1941年4月12日,晋西北行署召开了财政经济会议,中共晋西区党委、晋西北军区也召开高级干部会议,明确提出把发展生产、加强经济建设作为1941年的中心任务,动员全体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并抽调干部组成晋西北春耕委员会,深入各县开展大生产运动。贺龙、关向应、续范亭在工作之余,也扛起锄头、镢头,参加劳动。一次,贺龙和续范亭在蔡家崖河对面的柳湾坪一块劳动,休息时,续范亭写了一首诗,送给贺龙同志。这首诗的内容是:
一把菜刀起义人,
半生革命犹刃新。
边区柱石老同志,
塞北堡垒万里城。
五载相知唯一字,
千年大业赖天真。
山人共赴瑶池会,
祝你金刚不坏身。
临参会副议长刘少白,年已六十,但也响应党中央号召,买了耕牛和农具,开荒种地。抗战日报曾以“刘副议长生产节约计划完成”为题,作了详细报道:称“刘副议长与警卫员王贵鳌、马夫王登明的变工,除开支净产量七石九斗六升。三人全年生产任务三石九斗,除交公尚余四石零六升已分了红。此外,刘副议长又节约单衣一套,罩衣一套,毛中一条,共值西农币3540元……其夫人李云同志除给家人缝纫外,还纺经纱32斤4两,纬纱4斤13两,织布37丈。节约棉衣、单衣各一套”。由此可见,当年晋绥边区党政军民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怀。
边区剧社的人员一边演出,一边开展大生产。1943年春天,七月剧社在高家村戏台后面种了六亩菜地,山上开荒种了八十垧糜谷和豆类,村西种了七八亩棉花。大家为了增产粮食,经常天一亮就上街拾粪,还养了十几头骡马,演出时驮服装道具,闲暇时揽脚跑运输。大家还发挥各自特长,办起合作社,有打铁的,有做肥皂和卷烟的。男女老少,人人都学会纺花捻线,随便找一根六七寸的细柳条或高粱秆,插上一颗山药蛋,成为得心应手的捻线工具,有空就捻。大生产运动,不仅生产了粮食蔬菜,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更锻炼了人们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