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铁道兵
那年,我参军成了铁道兵的一员,我所在的二师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尽管美军的战斗机狂轰滥炸,也不能阻止我军前进的步伐。创造了一条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把志愿军战士及坦克、大炮、粮食等其他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前线,最终打败了不可一世的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队,取得了抗美援朝的最后胜利。
回国后,我师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是由江西鹰潭到福建厦门的鹰厦线,直通东南沿海地区,其战略意义人人皆知。前年去福建旅游,参观了古田会议旧址、客家土楼,还有金门宝岛,但感受最深的还是坐在我们当年建成的铁路列车上,有一种舒适感、自豪感,不由得想起了我们当年战斗在这里的那个年代。
东南沿海战斗结束后,我们到达祖国北疆的内蒙古,又投入包兰铁路的建设。部队战斗在磴口和桌子山一带,这里有沙漠,有高山,还要跨过黄河到达兰州,以后铁路又延伸到酒泉等地。由原子弹、氢弹爆炸,到七十年代人造卫星上天,直到神舟十二号进入太空,我就想起铁道兵在祖国建设中的贡献。
一九五八年,我们转战到毛主席的故乡湖南,开始了由湖南到贵州湘黔铁路的战斗中。在我的记忆中,铁道兵从来没有在平川地区修建铁路,由湘潭到怀化凤凰山再到贵州,雪峰山一峰高过一峰,河水是一条又一条,不是开隧道就是架桥梁,那时的口号是“要让高山低头,要叫河水让路”,沿线一百多米高的桥墩、几十公里长的隧道一处连着一处,处处洒下了铁道兵战士的鲜血和汗水。六十年后我去张家界旅游,说起当年那些事,周围游客们都伸起大拇指。
一九六三年,党中央一声令下,我们火车汽车整整坐了七天到达四川乐山沙湾镇,那个年代坐的是闷罐车(货车),地上铺了一层稻草,上面铺了一层褥子,那就是睡觉的地方。为了备战,建设大后方,四川要同时修建四条铁路,我们的任务是成都到云南昆明的成昆铁路。古人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那样的条件下,修铁路可想而知。四川的天气很有特色,阴雨绵绵,湿气腾腾,有十天半月不见太阳。巡回医疗时,见到战士们,衣服经常汗水湿透贴在背上,被子经常晾晒还是湿气腾腾。连队的生活不能和现在相比,但在国家困难时期也算不错。抽调几名战士种点菜,每年再喂几口猪,可以增加点油水,指战员们也很满足。
那年我们医院驻在中川法庭,庭长姓张,是山西临汾洪洞县人,是转业到政法系统的,由于出色的工作,由干事、科长,一直到中川法庭庭长,是四川省劳动模范。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隔三岔五总要邀请我和临县人事务长到家中小聚,小桌上摆了油盐酱醋等调料,再加几碟蒜瓣、韭花还有四川的辣椒,主食当然不是饺子就是刀削面。
八十年代初期,铁道兵集体转业为铁路工程局。我们二师回国后,由东部福建的鹰厦线开始到四川的成昆线,北部内蒙的包兰线,到南部湖南到贵州的湘黔线,铁道兵当时有十多个师,他们的脚印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建党百年的今天,高铁纵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我们不能忘记当年的铁道兵,“铁道兵之歌”中,最后一句“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 鼓舞我们不畏艰难,勇往向前,时而总想哼唱几句。
红太阳升起的地方
——韶山
军区卫校毕业后,包兰铁路已剪彩通车,我们的列车三天三夜到达江南水乡革命圣地湖南,投入到湘黔铁路的建设中,师医院驻在毛主席的故乡湘潭县。
湖南古称“潇湘”,地处华中偏南,这是一片山明水秀的土地,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它对中国的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韶山村孕育了毛泽东,彭大将军在平江横刀立马,宁乡是刘少奇的故居,张家界的贺龙元帅等等。建国初期授衔时,从平江走出来几十位将军。建国前,山西籍的南下干部不少来到这里。
一九五九年医院组织共青团员去韶山参观毛主席故居,心里别提有多高兴,我们穿上了新军装,有的同志把黄翻毛皮鞋用黑鞋油刷的锃亮。那年代还是黄土公路,我们坐的还是战场上缴获来的国民党的破旧卡车,山路高低不平弯弯曲曲。一路上大家唱着《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两个小时后到达红太阳升起的地方——韶山村。
那时的韶山,毛主席故居在当地不算多的房屋中也算显眼。毛主席幼年时家道殷实,七八间房子连在一起,屋后是小山、竹林,屋前是两个鱼塘,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附近比较显眼的建筑只有毛氏祠堂和新建成的韶山中学。再就是山下和半山间挂着的几处民居,空气当然很好。
参观故居时,讲解员告诉我们,昨天毛主席时隔三十二年后回到韶山,探望了乡亲,只住了一晚返回北京。遗憾的是如果早一天来,那真是天大的好事。讲解员还说,主席昨天在池塘里打了两网鱼,收获不小。看看墙上挂着半湿的渔网,还有些水草挂在上面,我们不由自主地上前闻了又闻,也算是一种享受吧。
时隔六十年,2019年再到韶山那真是天壤之别,小小山村变成了韶山市,不但有了铁路,还有了机场。在广场上,毛主席铜像吸引众多中外游客,要想照张相还得等半天,同时体现出我们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