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本报记者 木二东 通讯员 郑东慧
近日,石楼县各社区围绕“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创新开展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拓印青铜纹样、手绘诗意油伞、巧制草木染彩蛋……这些承载着千年文明的非遗技艺,正通过趣味盎然的方式在青少年手中焕发新生。
崇文社区:
宣纸拓春秋 匠心传文脉
“同学们,你们知道纸墨如何定格青铜器的千年密码吗?”4月3日上午,崇文社区活动室里,志愿者老师手持鬃刷,正在演绎纸上考古的奥秘。三十余双眼睛紧盯着工作台上那方仿制商周青铜器,随着鬃刷在湿润的宣纸上轻轻扫动,兽面纹、云雷纹如同魔法般渐渐浮现。
“原来文物修复就像在宣纸上跳芭蕾!”11岁的苏子怡屏住呼吸,学着老师的样子将毛毡卷成圆柱,小心翼翼地在敷平的宣纸上滚动。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孩子们足足练习了半小时才掌握力道。“剔刷要像春风拂面,敷纸要似细雨润物。”志愿者用诗意的比喻化解着孩子们的紧张。当12岁的张明轩终于拓出清晰的饕餮纹样时,兴奋得跳了起来:“我要把自制的拓片寄给西安的表哥!”
东风社区:
丹青绘烟雨 纸伞载乡愁
“妈妈快看,我的伞会讲清明故事!”在东风社区活动广场,50把油纸伞次第绽放。七岁的王子鑫正踮着脚尖,用毛笔在伞面上点染出“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境。他的父亲田伟轻轻转动伞柄,墨色晕染的江南烟雨便在阳光下流转生辉。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4月3日下午,东风社区联合星星幼儿园打造诗意课堂,50组亲子家庭共同绘制油纸伞。活动以节气里的中国为切入点,通过动画展示油纸伞的2000年演变史,孩子们在伞面上描绘“柳色青青”“雨打芭蕉”等意境,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意转化为视觉语言。
苏郑洢父女合作完成了一把“清明上巳西湖好”微缩伞面,父亲勾勒西湖轮廓,女儿添画往来人物和风景。“以前总觉得古诗里的清明遥不可及,现在看着女儿伞上的西湖美景,突然读懂了那份江南情韵。”苏先生表示,这样的亲子活动既增进感情,又让传统文化具象化,希望社区多举办此类活动。
益智社区:
草木染春色 彩蛋寄相思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城无处不飞花。4月4日,益智社区将传统寒食节习俗与现代美育结合,开展清明绘彩蛋·巧手煮春味活动。孩子们采集艾草、紫蓝草等天然染料,学习草木染技艺,用棉线捆扎出梅花桩竹叶纹等创意图案。当温润的草木色渗透蛋壳,一枚枚承载春日祝福的彩蛋跃然眼前。社区特别邀请留守儿童参与,让传统文化成为连接亲情的纽带。
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以触摸、创造、分享的活态基因。益智社区党支部书记任育栋表示通过“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孩子们不仅了解了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还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一步,该石楼县各社区将持续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传统节日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使广大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在活动中传承文化基因,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创新中不断延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