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要闻

曹建平:无愧于新时代的追梦人

□ 本报记者 阮兴时

2021年06月12日 10:58:16 编辑:

他是一名普通党员干部,三十多年在基层摸爬滚打,铸就了他坚忍不拔、无私无畏、迎难而上的工作作风。多年深入一线开展扶贫工作,让他对农村有了更多的理解和体会,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更多的想着如何为群众多办些实事好事。他就是中阳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原主任曹建平。

2016年8月曹建平在担任中阳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后,聚焦聚力脱贫摘帽目标,严格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仅在全市率先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更为省内外30余个贫困县提供了脱贫攻坚的经验做法。他本人也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在同事们的眼里,曹建平就像不知疲惫的“老黄牛”。县扶贫办的干部们说:“扶贫工作无小事,工作量大,任务重,为了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5+2’、白加黑就是曹主任的常态,曹主任以实际行动在扶贫一线完美诠释了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的责任和担当。”曹建平总说:“脱贫攻坚是场硬仗,我们扶贫干部就应该冲锋在前。”

“一提曹主任,我们大家伙都知道他,这些年他可为我们解决了不少难题。” 在中阳县升辉小区,提起曹建平的名字大家都不陌生。

这个现代化的小区内,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巍然耸立,一条条硬化平坦的道路纵横相连,学校、医院、超市一应俱全。这里是中阳县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点,安置移民户1257户4032人。

“楼下就是扶贫车间,一个月稳定收入两千余元,比之前在村里种地卖菜强多了!”曾经的贫困户们每每提及,无一不对如今的生活信心十足。

作为脱贫攻坚“中枢”的扶贫办,作为单位的“掌舵人”,曹建平从百姓最迫切的“两不愁三保障”入手,2017年底全县7个安置点全部竣工,实现了“五通六有”,共安置2252户7460人。为了让群众在搬迁后可以稳得住、能致富,该县制定相应的就业创业计划,开展技能培训、劳务协作等就业帮扶措施,还因地制宜打造“扶贫车间”,实现贫困户“楼上生活、楼下就业”。

从乡村搬迁到县城,享受政府的各项帮扶政策,贫困户一改当初面对贫穷的思想,从过去的“要我富”转变为“我要富”,开始相信依靠自己的双手能够奋斗出美好的生活。

曹建平说:“产业是稳定脱贫的基础。”为有效开展移民后续扶持,四年多时间里,曹建平带领他的精兵强将拧成一股绳,各部门、行业协同发力,有效开展移民后续扶持,在河底、弓阳、福禄峪等安置点就近建起了以养牛、黑木耳、设施蔬菜、黄粉虫养殖等农业特色产业为主的扶贫车间(基地)11个,县城和西坡安置点建起就业服务站,通过产业就业扶持,有劳动能力的移民户实现了稳定增收。

在中阳县车鸣峪乡千亩蔬菜木耳产业园区,远远望去,片片光伏电池组件覆盖在现代化农业大棚棚顶。棚内,各类花卉和蔬菜长势喜人。“扶贫最重要的是扶贫项目精准,项目选准了才能很好发展下去。”曹建平说,“利用电站光伏板下土地资源,发展光伏+种植、养殖等产业,在为光伏产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的同时,进一步增加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我家是光伏扶贫的受益者。”车鸣峪乡贫困户王应枝算了这样一笔账:3.4亩土地流转用于光伏发电项目,每亩土地能收入1000元,通过“光伏+”模式,还培育了2000棒菌棒,每年又可收入3000元。

曹建平介绍,如今,中阳县建起了28.3兆瓦村级光伏电站,到2018年9月已全部并网发电,电站按“九有”标准管理,绩效明显。通过光伏收益设置公益性岗位5559个,直接带动14841个贫困对象增收。

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精准施策、过细工作。信息监测和预警机制建起来,帮扶措施才能跟得上。为有效巩固脱贫成果,曹建平不仅“拼命干”,还会“科学干”。为抓好识别退出,中阳县先后进行了三次建档立卡“回头看”,实行贫困对象动态管理,按“两评议、两公示、一公告、一比对”要求识别贫困对象,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针对致贫主因,因户施策,一户一策, “三类户”全部解除风险,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曹建平还创新工作方法,将各级扶贫政策编制成图解并要求帮扶干部张贴到户,有效提高干群政策知晓度,政策图解在全省推广;扶贫资金使用的经验做法被省扶贫办推荐到国扶办。落实“返贫责任保险”,有效防止返贫致贫。

2017年,中阳县实现了脱贫摘帽。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同时,中阳县还积极开展县际结对帮扶,先后到方山、临县、交口、交城等县实地指导易地搬迁、贫困退出、资金使用、档案管理等工作,为省内外30余个贫困县提供了脱贫攻坚的经验做法。

“脱贫不是终点,扶贫工作没有句号,未来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更加不能松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就这样,曹建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一如既往、心系群众、默默无闻的诠释着新时代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