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党的红色基因刻在吕梁的青山绿水上
——吕梁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思考
□ 张建梅 王娟 郭艳芳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程中,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发挥好红色文化资源和红色教育基地的作用。”吕梁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在革命战争年代留存的革命旧址、遗址,如同一座座丰碑屹立在吕梁这块英雄的土地上,见证着吕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党忠诚、信念坚定,不怕牺牲、敢于斗争,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战胜万难”的光辉的革命历程。在新时代,我们要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为统领,用心用情用力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使其焕发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
一、吕梁革命史和红色资源的基本情况
吕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党的诸多大的事件均与吕梁密切关联,一部吕梁革命史就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缩影。
(一)吕梁是山西省建立党团组织最早的地区之一。“五四”爱国运动后,在山西省立第一中学上学的吕梁籍进步青年贺昌、张叔平等人,在吕梁山区秘密进行社会主义学说的传播,并对团员、党员队伍的发展及组织的建立、革命活动的开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指导。1923年夏,山西省城以外的第一个县城团支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汾阳支部在汾阳建立。1925年10月下旬,经中共北方区委批准,中共汾阳特别支部(后称“中共汾阳地方执行委员会”)在汾阳建立。到1927年7月前,吕梁境内已有党的组织1个地委,10个支部(小组),近80名中共党员。
(二)吕梁是山西省第一支工农武装的诞生地。1931年5月上旬,中共山西特委贯彻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红军,创建苏区,将山西变成江西第二”的方针,在隰县辛庄村(今属交口县)创建了山西第一支工农武装——中国工农红军西北游击大队晋西游击队第一大队(简称晋西游击队)。晋西游击队借鉴了井冈山中央红军斗争实践的成功经验,贯彻了“党指挥枪”的原则,使党的组织在游击队深深扎根。短短数月,开辟了15000平方公里的游击区,2000平方公里的游击根据地,建立了列宁小学,开办了农民夜校。
(三)吕梁是红军东征的主战场。1936年2月20日,毛泽东、彭德怀率领13000名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转战山西,在历时75天的东征战役中,足迹遍及吕梁13个县,吕梁经关上、大石头、兑九峪、三交等战役,重创阎军,歼灭阎军逾万人。东征期间,红军总部、中共中央政治局先后在吕梁召开了郭家掌、大麦郊、晋西三次著名会议;发展地方党组织25个,创建了山西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及40余个乡、村苏维埃政权。
(四)吕梁是晋绥边区抗日根据地的腹心地区。吕梁是晋绥边区党政军首府所在地,八路军一二0师驻扎地,保卫陕甘宁边区的钢铁屏障和后勤保障基地,党中央联络各抗日根据地的重要通道。据不完全统计,1938年至1942年,在历时4年之久的河防保卫战中,我军民共击退日军数十次进攻,歼灭日军2000余人,缴获大批军事物资,取得了黄河保卫战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妄图突破黄河天险进攻陕甘宁边区的企图。1942年,在吕梁区域建立了被中央领导誉为“钢铁走廊”的北线、中线、南线3条秘密交通线。从1942年10月至1945年底,交通大队分别以组织掩护、秘密护送、武装护送等方式,共护送中共中央委员及候补中共中央委员27人,党、政、军主要干部800余人;接送了大批抗日团体人员、国际友人、民主人士及联大、抗大等师生;传送了许多重要文件、书刊;运送枪炮弹药、医疗器械、通讯器材、布匹、棉花等军需物资计1000余吨。
(五)吕梁是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实施战略转移的重要依托地、实践地。1946年11月22日至1947年1月1日、1947年1月17日至29日,晋绥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和吕梁地方部队相继发动了吕梁战役和汾(阳)孝(义)战役,消灭国民党军队26500余名,发展了吕梁区,迟滞了国民党军队对延安的进攻。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25万大军对陕甘宁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中央机关“一分为三”,实施战略转移。以叶剑英、杨尚昆为首的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在吕梁驻扎一年,发挥了中央参谋部、后勤部的作用;刘少奇、朱德等所率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赴河北路经吕梁,对土改工作进行了指导;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所率中共中央前方委员会赴河北路经吕梁,毛泽东发表了两篇著名讲话:《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与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总方针和土地改革中的总路线、总方针,并第一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构架。
(六)吕梁是党的领导人和开国元勋生活战斗人数最多的地方;是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的地方;是红色资源遍布、革命底蕴极为深厚的地方。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遗址有40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6处,分别是晋绥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北坡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旧址、晋绥日报社旧址、临县中央后委机关旧址、临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指挥部旧址、碛口毛泽东东渡黄河路居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1处,分别是兴县“四八”烈士殉难处和晋绥边区政府所属机关及军区机关旧址、岚县岚城八路军一二0师司令部旧址、方山县贺龙中学、临县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和前曲峪李鼎铭旧居、柳林县贺昌故居和刘志丹将军殉难处、离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交口县大麦郊红军东征总指挥部旧址、汾阳市铭义中学;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6处,分别是石楼县西卫毛泽东路居地、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旧址、兴县李家湾晋西北军区司令部旧址、孝义市兑九峪战斗遗址、交口县郭家掌毛泽东路居地、交口县康城毛泽东路居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1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281处。
吕梁共有全国红色经典景区7个,分别是兴县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四八”烈士纪念馆,文水县刘胡兰纪念馆,石楼县红军东征纪念馆,临县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旧址、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旧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个,分别是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刘胡兰纪念馆、红军东征纪念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1个,分别是兴县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四八”烈士陵园,交口红军东征总指挥部旧址,柳林刘志丹将军殉难处、贺昌烈士陵园,交城吕梁英雄广场,临县双塔村中共中央后委机关旧址,方山于成龙廉政文化园,吕梁汉画像石博物馆,贾家庄村史展览馆,石楼县留村毛主席路居馆;市、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2个。在党的红色基因库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二、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情况
(一)有效保护方面。一是吕梁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吕梁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条例》,用法律条例来加强对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二是以项目带动争取国家和省投资4332万元,实施了12个红色资源保护修缮项目。同时编制完成了43个红色资源修缮设计方案。三是实施“文明守望工程”,积极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革命文物保护,共认领认养革命文物9处,目前社会力量投资约200余万元。四是推进保护工作数字化进程,启动开展了晋绥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离石区烈士楼壁画等革命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信息采集和数据合成。
(二)开发利用方面。一是红色资源的陈列布展。“十三五”期间,吕梁市共投入革命文物陈展经费2600万元,完成了20余处红色资源的陈列布展。2021年结合纪念建党百年,又筹集资金500多万元,在石楼红军东征纪念馆和吕梁山革命博物馆进行了专题陈展,同时新铺开了5处革命文物的布展工作。二是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吕梁市不断加大红色资源整合力度,丰富红色旅游产品供给,培育出多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其中,以“英雄吕梁”“走向胜利”“重温山西建党”“铁血东征”为主题的4条红色旅游线路入选“山西省10条红色旅游经典线路”,涵盖了8个县,15个重点革命文物遗址,是吕梁市红色旅游发展成果的集中展示。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以来,吕梁市红色景点的游客总人数达到415.7万人次,高峰年达到116.3万人次。三是依托和利用红色资源,创排红色演艺,进景区演出,丰富了文旅融合发展业态。临县将黄河文化、红色文化、晋商文化融为一体,创作了大型旅游演艺实景剧《如梦碛口》。离石王营庄倾心打造了战争实景剧《血战王营庄》,临县南圪垛村创排演出了《梦回南圪垛》,极大地提升了吕梁红色旅游的价值和品味。2021年文水县启动了实景剧《刘胡兰》的创排,现已完成剧本创作。四是充分挖掘吕梁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创作推出了晋剧《刘胡兰》、舞剧《吕梁英雄传》《刘胡兰》、孝义木偶戏《红军娃》等一批红色文艺精品,这些剧目先后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此外,聚焦“游山西·读历史·品吕梁”,推出了《文旅之声》电台专栏、《爱我吕梁》报社专栏,联合机关单位发起了“感受革命情怀争做红色少年”红色研学等活动。据不完全统计,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在市委命名的18处红色教育基地接受红色革命教育的人数已达10万多人次。
三、存在问题和不足
前段时间,市人大进行了专门视察,视察资料说明问题和不足主要有四。
(一)宣传与策划不足。如前所讲,吕梁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英雄的土地。近年来吕梁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虽然采取了许多措施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宣传,但由于财力有限,投入旅游发展的资金不多,打包宣传、策划营销力度不够,手段单一,没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宣传攻势。从省内外、国内外游客的认知程度来看,红色经典景区中除了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石楼红军东征纪念馆、临县南圪垛村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和刘胡兰纪念馆等几处红色旅游景点关注的人群比较多之外,其余近300多处红色旅游景点景区遗址大多不为人知,只知道吕梁是革命老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显然宣传力度还不够。
(二)修缮和保护不到位。吕梁市的遗址保护利用情况不容乐观,全市405处遗址中,能够达到开发利用的不到四分之一。从客观实际来讲,吕梁市革命遗址很多地处边远山区,点多面广,由于交通不便及自然条件与环境较差,加之有关部门人力财力又不足,难以得到全面的保护,使许多珍贵的革命遗址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损毁和流失。
(三)开发和利用的质量不高。吕梁市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尚且在观光游览阶段,对于红色文化的挖掘较浅,红色旅游产品的业态也不够丰富,仅有的两三处红色旅游演艺,由于游客少,演出场次不多,尚未形成品牌影响力。吕梁市现有145处革命文物定级,但被真正利用起来的只有20余处,有些红色革命旧址虽然进行了较完整的修复,但参观内容单一,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处于低层次保护利用状态,没能突出吕梁在中国革命发展史上的原点作用。配套设施较差,无法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多元化需求。目前,市县两级文旅局及各景区管委会编制少、人员缺、工作多、任务重,缺乏研究红色旅游资源的专业人才、讲解员和深挖细掘的工作人员,种种原因导致吕梁市的红色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利用,没能像如省外的延安、西柏坡、井冈山和省内的太行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资源那样驰名中外,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展馆实物较匮乏。对革命文物、革命文献、档案史料、口述资料的调查、征集工作不够深入。实物无声讲述着激烈的战斗故事,能使参观者自发的以实际行动,热爱红色家园,传承红色基因。然而吕梁市大部分展馆都是以文字描述、照片的形式布展,原件及证据很少,如招贤镇军工厂旧址作为当时重要的后方保障力量,制造兵器的模具、工具在临县展馆没有展出。但吕梁市有多位对红色文化热爱者,收集珍藏的红色实物不少。如柳林三交镇红军东征纪念馆李兵照馆长,现馆藏各种文物2.8万余件;离石吕梁山革命博物馆高宇峰馆长,个人筹借款收集珍藏的红色革命文物1万多件;离石民兵博物馆郝宏武馆长,馆藏红色革命文物8万多件。
四、几点建议
(一)调整红色资源的战略部署。将红色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工作摆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摆在党的建设工作的首位,摆在区域战略布局的首位。体现出绿水青山、金山银山都是人民的红色江山的发展特色。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主导推动当地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的开展。深入贯彻落实《吕梁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条例》,结合地方情况,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设立和完善。
(二)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力度。积极开展革命文物保养和维修工作,革命文物保护单位要做到“四有”标准,即有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管理。组织人力在吕梁市境内进行排查,设立红色资源调查台账,建立红色遗址开发项目库,及时把新发现的革命文物纳入保护范畴,分批核定公布市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对于价值较高的推荐申报省级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级政府要落实好各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文物保护措施,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迁移、拆除,新建、改扩建革命纪念设施要严格履行报批手续,不得未批先建,边报边建,鼓励支持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依法创办红色革命博物馆。
(三)拓展革命文物利用途径。对条件成熟的革命旧址,策划辟为革命文化专题博物馆、纪念馆或国防教育场馆等文化教育活动场所,尚不具备开放条件的革命文物,要在重点区城开辟宣传展示空间,或在合适位置设立纪念标志或铭牌说明、结合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重要历史人物和中华民族传统节庆,依托革命文物资源组织开展各类纪念活动。引导党性教育培训、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到相关革命旧址开展,扩大革命旧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进革命文物与旅游融合,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培育以革命类博物馆和革命旧址旅游为主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引导扶持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爱国主义题材、军事题材文艺作品创作。
(四)提升革命文物展陈水平。以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为统领,全面提升展陈内容和方式。落实革命文物陈列布展专项经费,着力策划打造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及时补充体现时代精神的展陈内容。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基本陈列超过5年的,经审批可进行局部改陈布展,基本陈列超过10年的,经审批可进行全面改陈布展。打造党建主题公园展陈升级版,使之成为推动十九届六中全会和新《决议》精神走向基层一线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建设一支优秀的解说员队伍,通过培训提升解说员的业务能力水平,讲解员的讲解要与场景融为一体,通过自身情感投入,将参观者带入场景中去,使其在视觉、听觉和情感上形成共鸣,心灵上得到震撼,做到以情感人,用情留人。相关部门要对其进行定期的考核和检查,以确保讲解的质量和效果。建立吕梁市革命文物展陈方案和解说词审查制度,确保展陈和讲解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权威性。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文化内涵和资源特色,创新展陈方式让红色文化融入参与性、体验性更强的红色旅游产品中,增加游客的文化体验。
(五)创新革命文物传播方式。开展经常性、普及性革命传统教育宣传活动,强化革命文物教育功能,提升传播能力,突出社会效益。积极策划举办蕴涵吕梁红色文化的革命主题系列展览、展演、展播、展映等活动。建议通过网络媒体、微信公众号、报刊、电台、电视、动车广告和机场飞机广告等手段,扩大宣传覆盖面,积极倡导开展红色活动、红色旅游、红色革命遗址推介会,定期举办革命人物、革命歌曲、革命故事说唱活动,不断扩大红色吕梁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拍摄党史故事短视频,编辑宣传手册,进行实景演绎等方式。通过动人的故事和事迹让革命旧址更加生动、鲜活、富有生命力,使广大民众对红色革命旧址更有参观的兴趣。推进“互联网+”革命文物,对吕梁市革命文物保护工作重要举措、重点活动和重大成果进行多维度立体式全覆盖宣传,营造良好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氛围。
(六)加大协调配合力度。各级党委要建立全市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协调机制,确定主责主抓部门,明确工作职责特别是应把史志研究部门摆在突出位置,通过相关法律或是政策,赋予其一定职责,增强红色资源认定开发和保持其在政治上的权威性、严肃性。
(作者单位:吕梁市委史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