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红枣赋
□ 卫彦平
柳林福地,怀梦之邦;襟尾三川,盘左吕梁。北接临县,连朔州以通远疆;南屏石楼,带永和而向平阳;东倚石洲之形胜,卧青银为内脊;西凭黄河之威势,扼三晋为中堂。地大物博兮,以资源富集;历史悠久兮,凭人文昭彰。
柳茂成林,嘉名自然所赐;枣红遍野,佳地天公为酬。乾坤有常眷之心,风物得独钟之美。山城柳林,黄河东滨;盛产母枣,起源中心。《诗经》有云:“园有枣,其实可食”;《战国策》记:“北有枣栗,足食于民”。
柳林红枣,多生于沿黄区域,喜长于梁峁之地;蜂旋蝶舞于其间,蝉唱鸟鸣于其上。滔滔大河壮其风韵,巍巍群山谱其沧桑;郁郁碧野秀其英姿,潺潺清溪映其靓装。廿八万亩枣林兮,久蕴祥风,犹蓄腾飞之势;六千万斤枣果兮,长滋胜地,乃成锦上之珠。
一曲《下柳林》,红了三晋;一捧大红枣,天下红了。
沿黄乡镇,村村枣为主产;母枣伢枣,枣枣品质绝佳。檐前屋后,尽是摇钱树;坡左路右,皆为蘸蜜枝。庭院栽培,深含“早”意;山野植株,遍取其芳。五月之花开,嘉树千株,养翠于澹荡惠风;九月之果芬,玛瑙满园,散彩于烂漫秋光。
柳林红枣,性温味甘,健脾益胃;养血安神,祛病强身。与谷为伍可做膏汤,与畜为膳堪补胃肠;参诸药为引而称中将,合飞禽共餐可平阴阳。古有民谚:五谷加红枣,胜似灵芝草;天天吃仨枣,百岁不显老。
枣乡柳林,扬诚信之本,荣膺国家生产基地称号;魅力三交,集黄河之蕴,首获“中国红枣第一镇”命名;柳林红枣,纳黄土之怀,有机种植,喜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柳林红枣,承晋商之脉,上乘品质,又添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时代潮流,浩浩汤汤。红枣产业,面临挑战;供求关系,重新洗牌。小康之华章,城乡共谱;富民之责任,党政比肩;滚滚兮科技大潮涌,浪打浪;浩浩兮兴枣强风起,波连波。做强红枣产业兮,春风送暖;助力乡村振兴兮,春意盎然;特色农产品展示兮,春色满园;传统特色小吃品鉴兮,春光灿烂。提高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还藉“基因再造”;创新商业模式,提升“附加值”已欣“文化引领”。
歌曰:高天厚土,物华天宝。获乾坤之滋养,得日月之灵光;人才与产业齐飞,经济共文化一色。喜哉,红枣为本,则席间滋味、舌尖甜蜜美矣;乐哉,文化传承,则心中国梦、醉里乡愁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