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应:以火为墨绘匠心
□ 穆丽娜
以热烙铁当画笔,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勾画烘烫,这一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叫做烙画,亦称火笔画、烫花、“火针刺绣”。
在离石区田家会街道小学内,有一个金卓艺烙画基地,基地的展厅内挂满了几十幅烙画画作,这些展出作品均出自烙画非遗传承人张海应之手。作为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烙画历史悠久,经过不断传承发展,逐渐演变为现代烫画。烙画创作过程细致考究,一幅画工时至少需一个月。烙画对选材的要求极其严格,一块木板要经过砂布打磨、氧化、漂白等层层工序,才能处理得很细腻,方便后续图案的烙制,呈现出凹凸不平的肌理变化,层次分明,具有浮雕效果。为方便保存,多选择“先上色后烫”的手法,进行抛光、蜡封,使作品不易掉色,色彩呈深、浅褐色或黑色,保持油画质感。张海应将烙画过程概括为“一根笔走天下”,即烙画创作者需要用电烙笔在物品上熨出烙痕作画,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因此非常考验创作者对火候和力度的把握。
张海应笔下精美的烙画作品,题材多以吕梁本土风景为创作原型,画中有山川河流、花鸟鱼虫,也有独具风格的传统窑洞和北方山区的人文景观。画作中隐含着作家细腻的主观情感,张海应说:“我希望将北方民居、山区窑洞等作为系列作品,积极开发黄河文化,让更多的人看到家乡的风土人情。”
张海应出生在农村一个贫困家庭,家族世代以木匠为生,小时候经常看曾祖父和爷爷在木制家具上烙制各种图案。在这种耳濡目染的环境下,张海应从小萌生了对艺术的浓厚兴趣。他12岁开始学习画画,高中毕业后在山西大学美术专业进修两年,具有深厚的绘画功底。
尽管没能成为职业画家,但在开大车十五年期间,张海应仍不忘收集全国各地的风景图片,这为他日后的烙画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之后他还进入市工会和市邮政管理局成为专职司机,期间他的“美术事业”始终没有停歇。
一次偶然机遇,张海应接触烙画,立刻被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深深吸引,他开始自学传统烫画,并将从小耳濡目染的家族烫画技艺运用其中。2000年在石家庄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烙画协会会长郝友友为师,成为其入室弟子,开始系统学习烙画。通过自学加名师指点,张海应的烙画技艺炉火纯青,他创作的烙画以精湛的工艺、古朴典雅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享誉全球。作为对外交流的文化使者,他多次受邀参加国际、省市文博会,并斩获众多奖项。在深圳文博会上,作品《吕梁黄土人家》深受各地文化馆领导喜爱,成为争相定制、收藏的“爆款”。他创作的NBA球星詹姆斯·哈登烙画在北京文博会一经展出,就成功“圈粉”,供不应求,在年轻消费群体中引起了巨大反响。他还在太原工艺美术馆百年庆典活动中开办非遗个人画展,在吕梁学院开办“师生展”,2021年11月,他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张海应作为非遗传承人,在民间烙画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如今的张海应是吕梁市工美协会会长、工艺大师,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吕梁市级非遗传承人。身份变了,责任也更大了。张海应召集了吕梁市雕塑、刺绣、剪纸、面塑、陶瓷手艺人20余人开办工作室;开展首届吕梁民间艺术精品展《黄河物语》;组织策划“孝义市高阳刺绣精品展”和各县文化艺术活动;带领非遗保护协会在孝义“抗洪救灾”活动中捐献物资;组织“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机关”等一系列活动,致力于保护民间非遗文化遗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吕梁人民共同发展。
张海应表示“希望荣誉,实事双管齐下”,他计划带领吕梁手艺人参评“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开办第二届《黄河物语》精品展;在牛岭山庄举办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6·12国际非遗日带领吕梁非遗协会策划开展新的纪念活动……除此之外他称自己还有个“宏伟的目标”:修建非遗工美博物馆,以提高吕梁一千余名手艺人的凝聚力,发扬“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的悠久历史,带领吕梁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
对未来,张海应希望能把吕梁的非遗元素和产品结合起来,带动手艺人创收。“我的最终目的是将非遗文化变成经济效益。”张海应满怀憧憬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