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加减法”推进建筑节能降碳
□ 刘纯银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时强调,要突出抓好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资源节约,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促进生产领域节能降碳。(9月15日《光明日报》)。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建筑大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而建筑行业又是终端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领域。数据显示,全国建筑行业上下游加起来的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超过50%。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建材生产和建筑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这无疑对兑现“双碳”目标构成巨大挑战。尤其值得警惕的是,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量及其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比例均可能进一步提高。
那如何打好建筑节能降碳攻坚战呢?关键就是要做好“加减法”。
首先在建筑节能上“做加法”。控制增量、减少存量,是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这就需要各地加强顶层设计,既要从绿色化、工业化、智能化等方面加快推进建筑绿色转型,又要完善金融财政支持政策,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应用,力求从源头彻底扭转“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建设方式”。比如在建筑材料方面鼓励首选环保涂料、循环材料等绿色建材。在建筑施工环节方面优先采用装配式的方式,以减少现场施工环节材料、能源的浪费以及废弃物、废水的产生。在能源利用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城市建筑屋顶,布局光伏发电应用,提高我国清洁可再生能源比例。
其次在建筑碳排放上“做减法”。在我国,城乡建设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建筑减碳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而绿色建筑要求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不仅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而且还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保护好环境。这意味着,节能减碳必须贯穿材料生产、建设施工、运行维护等各个环节。这就需要各地在确保新增建筑实现100%绿色化的同时,大力推进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因为采用更新改造的方式可以减少拆除重建,可以从源头上减少高碳建筑材料的生产和使用。同时,更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推动高质量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发展零碳建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相信:只要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积极践行,多措并举地发展绿色建筑,让星级绿色建筑、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更多地走进百姓生活,定能在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助力我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