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吕梁新闻

让科技创新成为最强引擎

——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综述

2022年11月07日 09:26:18 编辑:成柏

    图为中钢公司全自动化生产厂房一角。    侯利军 贺双泉 摄

□ 本报记者 韩笑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积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创新体制机制持续优化,科技创新释放的无穷活力,正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如今,一位位优秀人才扎根吕梁,一个个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正在吕梁这片热土上不断萌芽、长出新叶。

优化生态,创新体制增活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市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创设一流创新制度,厚植一流创新文化。

近年来,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吕梁行动计划》《关于推进科技创新重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吕梁市“十四五”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规划(2021-2025年)》等一系列促进科技进步、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为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政策环境。

有了好政策,还必须要有优质的服务做支撑。今年以来,市科技局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工作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并认真落实高企奖补政策,目前,已兑现2020年高企奖补资金220万元,2021年高企奖补资金230万元已进入审批流程。科研成果所创造的价值正在更好惠及贡献者,优秀科技创新人才正在得到更多合理回报,这些都激励着更多科研工作者刻苦攻关、逐浪创新大潮。

科技创新平台是优质创新资源的聚集地,也是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市科技局对2021年立项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众创空间等18个市级科技创新平台进行挂牌,通过统筹优化内外部资源,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社会资源融为一体,实现创新要素的最大程度整合,科技创新平台所带来的澎湃创新能量也将进一步激发。

此外,我市不断加大科技创新舆论宣传和政策引导力度,利用每年的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等活动,通过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体,全方位多渠道宣传科技政策、法律法规,为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优化人才,蓄势聚力增后劲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近年来,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吕梁市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的意见》《吕梁市开发区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实施意见(试行)》等一系列改革政策,全市人才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各类人才创新活力进一步释放。据统计,自2018年以来,我市累计引进508名高层次科技人才,为推动全市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聚八方英才而用,正是这些年吕梁的发力方向。从引进、培育到使用,吕梁正在搭建一个完整的人才链条。只有以高层次的平台聚才,以灵活的体制机制用才,以优质的服务环境留才,才能确保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高校院所是技术和人才的集聚地,通过“全域化”校地合作提升人才集聚能级,才能打开高质量发展的通道。

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按照“深化省校合作,共建‘12大基地’”部署,与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2021年,我市与太原理工大学启动实施了企业科技特派员项目,来自太原理工大学的120名科技特派员深入我市13个县(市、区)160余户企业开展调研和技术服务,为企业转型发展“把脉开方”的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政产学研用的融合发展。

通过校地合作,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实现梦想提供了更多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和空间,也实现了人才建功和地区发展的互利共赢,校地合作成为推动吕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此外,以校地合作产业科技引导为抓手,2022年我市设立了4000万元的校地合作产业科技引导专项资金,用于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重点研发、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等科研活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动力进一步激活。

借助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在吕梁的转移转化正加速推进。

优化技术,科技助农促振兴

“南有婺源油菜花,北有岚县土豆花”。

十月的岚县凉意阵阵,康农薯业种薯繁育基地连栋智能日光温室里却是暖意融融。一排排种苗郁郁葱葱,拨开培育架下的白帘,一粒粒溜圆的马铃薯粒,在悬空的根须上长势正旺。

这些个头不大的马铃薯粒,就是马铃薯的原原种。别看它个头小,但是里面的技术含量可不低。

“工作人员要先将脱毒的薯苗移栽到无毒无菌的蛭石基质里,然后通过控制光照、温度和湿度,才能产生优质的马铃薯原原种。这样无土栽培的方式,能有效避免马铃薯的原原种受到土壤中病害的影响,产量也能比原来的种薯多一倍。”种薯繁育基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了解,岚县康农薯业有限公司目前已建成三个培育基地,年产马铃薯脱毒苗2000余万株、脱毒微型薯5000万粒,可向农民提供优质种薯1万余吨,种薯品种达到20多个,产品远销省内外50多个市县。

农业要振兴,科技要先行。依托科技,中阳县生产黑木耳的“智慧大棚”会根据棚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值等数据变化,实时操作喷水、降温,让“小木耳”成为大产业;依托科技,临县成功研发出枣木香菇栽培技术,小小的枣木香菇成为临县独一无二的食用菌品种;依托科技,孝义市高阳镇千亩核桃示范园里一颗颗又大又圆的核桃挂满枝头……一系列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的接连落地,正是我市不断推动科技助农的生动缩影。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为解决乡村振兴人才短缺问题,我市坚持把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新时代科技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举措,围绕全市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乡村振兴科技需求,每年选派一批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2021年,市科技局共选派156名科技特派员,其中省级科技特派员126名。

一批批的科技特派员们架起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桥梁,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引进“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组、成功研制无人机自主起降系统样机、引进180名高层次科技人才……吕梁的科技创新成果越来越多,“落地”速度越来越快,正成为推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支撑。

好风凭借力,创新无穷期。伴随着科技创新的深入推进,传统产业将焕发新的活力,全民创新的氛围也将日益浓厚,因创新而变的吕梁,也将因创新而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