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文艺

岚县面塑文化漫谈

□ 程建军

2023年03月15日 10:31:42 编辑:蔡晓霞

据考古发现,位于岚县东河村的元代古墓墓室东墙绘有仕女手托面花的壁画,以此推断,岚县面塑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千余年前。

乾隆版《岚县县志》有“岚县冬长,人喜蒸花”的记载。由此可见,岚县面塑是起源于生产生活的传统手工塑制的面食面点,它是以祭祀祈福为主要目的食品艺术图腾,反映的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体现的是岚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正月二十五的点灯灯,到清明节的蛇燕燕、寒食食,七月十五的面人人,再到正月初一的面花花、面枣山等,岚县面塑在岚县所有的节庆活动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这样说,从古至今,岚县户户会面塑,村村有艺人。

岚县面塑制作精湛,创新性强,具有浓厚的晋西北岚县地域特色。千百年来,岚县面塑艺人经过不断摸索,面塑制作工艺大有改进——已由原来的和面制作发展为和面与死面相结合、生面与熟面相结合,还通过原色与染色的多种处理方法,在面塑造型色彩等方面都有了新突破。有捏、剪、割、搓、拼、挤、夹、压、盘、叠、镶嵌、组合、压纹、压花等多道繁复的手工工序,根据不同的题材内容,再作适当调整与取舍,因此面塑供品件件精美绝伦。

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前后的这几天,岚城家家户户推磨碾面,通宵蒸馍塑花,岚县各地的巧媳妇们也为了祈求五谷丰登、一年好运,明争暗赛,各家天不亮就争先抬桌摆供于“白衣大士”庙前,长达一千多米的面花河流中,数百个品种争奇斗艳,这种场面何其壮观!

一项延续千年的民俗活动

作为在岚县延续千年的一项民俗活动,岚县面塑与岚县礼仪民俗有关,与传统时令节气有关,极具地方特色。

岚县地域内,春节期内家家户户都要敬神蒸供。春节前,女人们把发好的面团,捏制成佛手、石榴、莲花、桃子、菊花、马蹄等各种形状的供物(通称为“花馍”或者“花卷”),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通顺。

岚县花馍,中间往往插以红枣(既是装饰品,又是营养品调味品),很受民间大众欢迎。岚县乡村还流行一种名为“枣山”的大型供品。这种枣山以面卷红枣,拼成等腰三角形,顶角塑一层如意形图案,之上再加上面塑的三至五个小元宝。同时,还塑上一个供咬铜钱用的钱龙。“枣山”蒸出后,可以颜色点染,既是一种鲜艳的民间艺术品,也是一种别出心裁的供品。

清明节,女人们会捏制一种“寒食供献”的面人人以此祭奠列祖列宗。这种面人头,内里包油、盐、小米等素馅,捏成男女小孩人头,用黑豆作为制作较大面人的眼睛,用高山花黄籽(岚县民间一种野生的野花籽,表面黑亮光滑,比芝麻粒微大,圆形)来做爬孩孩等小型面塑的眼睛。染红的麦粒可以做兔子的眼睛,也可以做一切动物的嘴巴。蒸熟后用色黄加以点染,甚是天真可爱。

大家还捏制一种“寒食食”的面塑,捏好蒸熟的寒燕,插在酸枣枝上,很像是停在树枝上的群燕。这些供奉的民间面塑,相传与“寒食节”的习俗有很大关系,“寒食禁火,冷食一日”,燕子则象征春天的到来。

农历七月十五,岚县民间有着蒸“面人”的习俗。相传,这种习俗开始于元代末年,据说人们用互赠“面人”传递信号,至今,民间有着“七月十五捏面人,八月十五杀鞑子”的说法。七月十五的面塑样式繁多,有牛、羊、猪、兔、猫、鸡、鸭、娃和花卉、瓜果。还有寓含幸福、吉祥、爱情的鸳鸯、孔雀、狮、虎、鹿等动物造型。十五过后,作为亲朋好友互赠的礼品,家家户户墙上几乎都挂着一串串面塑。新婚大喜,女方一般回赠男方两条肥大的面鱼,男方回赠女方一对罗汉汉和爬孩孩,意谓爱情美满,子子孙孙,人丁兴旺。

八月十五,岚县人会家家启动手工土炉打月饼模式———品尝月饼,中秋赏月,拜月祈福,更是将岚县面塑的制作推向一个高潮——除了岚县人喜欢的传统的齐糖和混糖月饼之外,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也逐渐广为岚县人所喜食。

岚县,在婚娶之日,男女两家都蒸很多大的“喜馍”。这些大“喜馍”,要摆在桌子上供人们欣赏、品尝。与此同时,还要蒸大“花糕”,有的地方习惯用十来斤面粉捏一个“花糕”。这种花糕,以面作圆底盘,卷条边缘为纹,铺一层红枣,上面再加上一层比第一层略小的带花边的面盘,上面捏上“鱼钻莲”的浮塑,蒸熟后加色点染,供人们欣赏和食用,也可作为礼品馈赠。

岚县的寿诞之期,也常蒸制“喜气馍馍”。“喜馍”多以桃形为主体,上面加上各种寓意吉祥长寿的小装饰物,点染色彩,作为“寿馍”赠送亲友之用。

办丧事时,当地人还要捏制一种在灵堂前面供奉的大供面塑(又叫馒头供,源于旧时三牲祭遗俗,共有十五件)。还可以捏成各种花果、小动物形象的小供面塑,甚为精巧别致,有的蒸熟后点染,有的晾干后点染。

还有一种以胖娃娃(爬孩孩或者罗汉汉)为题材的人物面塑。同时,还有一种玲珑小巧,不加点染颜色、白胖素雅的小面人。这种小面人,有着爬、卧、抱花、啃瓜的各种姿态。有时,还将置其于染成大红大绿的“大面花”之中。相传,这类面塑是当地群众为拜佛求子而专门制作的供品。

而作为岚县面塑的集大成者——岚城面塑供会则是以岚县面塑为供品的最大型的最富特色的岚县民间庙会,它是以纪念因孝心感动上天而最终得道成仙的民间神医仙姑——慧连为目的的民俗活动,更是集中展示岚县民间面塑艺术的民俗活动。

这一项延续千年的民俗活动,除了祭神之外,最重要的还是集中摆供献祭活动。

农历二月十九这天凌晨四五点,当爆竹声一响,纠首们开始燃纸焚香,虔诚跪拜,虔诚地祭奠以神医仙姑为主的神仙组合,北街摆供活动的正式开始。

大士阁前,鸣炮燃纸,焚香跪拜,街道悠长,展台高大,天空吊的,台上摆的,人头攒动,摩肩接踵——造型各异色彩鲜艳的面塑,北街绘就了一条面塑的海洋。

此刻,北街神楼前面,集体的供品已经摆放完毕。圆台的上边几层摆放的都是生肖面塑,如2023年摆放的都是面兔。但兔子的形态各具特色,有的活泼可爱,有的安静温和。圆台的下边几层的面塑30厘米大小,顶端位置的面塑100厘米大小,做工相对精致。神楼前面长达千余米的空中,是串联着无数核桃大小的面塑(吊供),多以燕子、蝙蝠、石榴等造型为主,贴合人们祈福迎祥的心理。

前来献祭的人很守规矩,都是按到场的时间先后决定个人面供的摆放次序。来得早的人,供品自然摆在最前面,离神仙近,神仙享用的早,自己的愿望也实现的早。

活动现场,人人都是专家,大家都有权对面塑作品指指点点,主家也对不公道的评价也会宽容对待。因此,面塑供会高潮迭起,掌声不断——谁家的作品能博得众人的好评并被群众抢走,这就是对谁家巧手媳妇的最大的褒奖。

这种出于民间而脱于民间的面塑文化,将白面的造型艺术发展到了极高境界,这其间凝聚着无数岚县妇女的热情,智慧与才思,故而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美学价值。

这种融民俗具象、信仰于一体的民众自发的活动方式,有别于女娲抟土造人的随意性,自然很好地传承了岚县面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特点。

这种民俗活动,发源于岚县文化根系所在地千年县府之岚城(从隋朝到民国的一千年间,它一直是州、县城所在地)。正是这一块土壤——使农岚县耕文明的仪式行为得以延续,使岚县民间礼仪的基本形态得以较为完整的保留,使岚县面塑文化至今顺利得以保护与传承。从这个意义上说,岚县面塑具有十分厚重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

我觉得,共同参与,集中展示,台前亮相,留存美好,富于教化,这种具有互动性极强的民间活动才是岚县面塑供会与时俱进历久不衰的原因。

一幅多彩的民俗画卷

岚县面塑是在岚县艺人们灵巧的指尖萌生的一种民间艺术,它根植于岚县人长期生产生活的土壤之中,展现着岚县民众多姿多彩的艺术化生活。

按色彩分类,岚县面塑可分为素色面塑和彩色面塑两大类。传统面塑多以素色为主,素色面供又可分为吊供和摆供两大类,但都有“供”的含义,表明规格较高的祭祀仪礼用品。吊供主要指用红线或五色丝线串起来悬挂的小型面塑,形制较小,造型以鸟类或六畜为主。“蛇燕燕”是吊供的主要代表,在清明前捏制,用红线串起来,装饰于窗边,有吉庆美好的寓意。摆供形制较大,一般主要有罗汉汉、爬孩孩、面羊、面猪等,造型朴实简练,粗犷豪放,极具生活色彩。彩色面塑则是以“五行色”为主色调,主要使用“赤”“青”“黄”“黑”等色彩,有相应的象征意义。其中红色的使用最为广泛,红色花朵是较为常见的造型装饰。红色展现了红火、热闹的吉祥观念,也有健康、生命的象征,深受人们喜爱。整体来看,面塑色彩鲜艳,造型多样,更显生机与活力。夸张、艳丽的色彩代表着喜庆、热闹、吉祥、美好、幸福等寓意,表达着民众朴素的日常审美观念。彩色面塑突破了自然原色的束缚,更具观赏性和装饰性,造型内容也更为丰富。如老虎、狮子、麒麟、龙、凤等瑞兽形象,牡丹、梅花等寓意吉祥的各类花卉,以及各种大型的组合面塑。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近年来彩色面塑在面塑市场逐渐兴起,大受欢迎。

按用途分类,岚县面塑可分为食用面塑和观赏面塑两类。食用面塑如枣山、素色的虎、狮、马、牛、羊、龙、猴、鸡、孔雀、凤凰、喜鹊及各类小鸟,罗汉汉、爬孩孩,以及七月十五的面鱼、面羊等,这些面塑虽有部分是作为各种仪式的象征物,虽然都是以食用为主,但食物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观赏面塑大都色彩艳丽,制作精细,且多为组合面塑,主要用于大型的节日仪式中,诸如老人过寿、供神等等。随着面塑产业的不断发展,面塑艺人也将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现代生活制作成面塑作品,进行展示,诸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精卫填海、八仙庆寿、桃园三结义以及与时代文化政策宣传密切相关的面塑造型。观赏面塑造型精美别致,刻画细致入微,形象逼真,神态生动。

按工艺分类,岚县面塑又可分为单一型和组合型两类。单一型面塑造型简单,古朴生动,装饰较少,以粗犷的外形展示出淳朴的生活面貌,如爬孩孩、罗汉汉等,在头、脚等细节造型上通常使用变形、夸张手法,神韵相似,在不同艺人手中,面塑造型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样态,尤为可爱。组合型面塑通常由三个以上的面塑组成,以长签作为连接物,使构成造型主体部分通过穿插连接在一起、加以固定。组合型面塑的主体形态浑圆稚拙,而每一个装饰部分均精巧、细致、逼真,作品呈现立体而富有层次感。与单一型面塑相比,组合型面塑造型更加多元。

总之,岚县面塑延续尧舜之敬,传承秦汉之制,彰显北魏之风,题材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是岚县民间具有独特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

岚县面塑重新焕发生机

改革开放以后,岚县面塑得以重新焕发生机,在民间逐渐兴旺发展起来。

2005年,岚县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政府全面支持面塑产业发展,在岚县面塑的发源地岚城镇城内村连年举办“岚县民间面塑艺术节”,传承面塑技艺,繁荣民俗文化。政府加大投入与积极引导,进一步加强了对岚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开发、保护利用和传承传播力度。

2007年,人们请年轻面塑艺人王东梅在北街门楼上用面做字,内容就是靳佩荣同志特意书写的两副对联。其一:上联:面草面花面兽面人皆面塑;下联:供天供地供祖供神俱供心。横批:面供塑心。巧匠巧手,名家名联,别出心裁,珠联璧合,这是当年岚城供会上的亮点之一。

岚县面塑供会的这种“为供塑心”思想,既寄托了岚县民众祈福纳祥的感情,又弘扬了民众对“真、善、美”的追求。

2009年,岚城面供(项目编码Ⅹ-18)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编号Ⅶ—53,序号829)。2015年5月中旬,由国务院公布,国家文化部正式授牌。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岚县有县级以上传承人50人,有面塑技师1280人,有面塑制作人10300人。

2020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传承人及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推动下,建成了岚县面塑一条街,着力打造“岚县面塑”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浙江卫视、山西卫视以及海外媒体对岚县面塑作过多次专题报道,岚县面塑知名度大大提高,影响力明显提升。

在岚县面塑的传承与延续推广方面,许多本土传承人也功不可没。其中,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岚县面塑大师李成秀(已故),在进一步挖掘其岚县民间文化特质,培养传承人,走“活态传承”的路子,探索岚县面塑产业化、市场化道路等方面耗尽心血,牺牲巨大,堪称传承人中的楷模。

岚县面塑精巧逼真,通过揉、搓、迭、捻等多种手法塑出基本形态,再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剪、点、捏,使其特点突出、气韵尽传。与其他地域的面塑作品相比,岚县面塑特点鲜明,更突出吕梁岚县本地民俗特色,比如面塑作品中的神医仙姑、罗汉汉、爬孩孩等。

岚县面塑的独特创新之处还有很多;如原来以手工染色、手工制作、和面蒸制为主,现在已发展为和面与死面相结合,生面与熟面相结合。还比如,最初的面塑以原色为主,食用性与观赏性兼顾,现在通过原色与染色等多种处理方法,更强化了面塑的观赏性能。在制作程序上,岚城北街面塑制作更是苛刻,要将发酵好的面团根据不同题材,经过揉、搓、拼、捏、剪、割、夹、盘、叠、压纹、压花、镶嵌、组合、穿插、着色等十几道工序,最后才能制成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

研究岚县面塑可以了解岚县民众的信仰情感,对岚县乃至吕梁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以及整个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更能增进岚县乡土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推进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续落地开花,维持岚县城乡文化生态平衡。

一方水土一方人,唯有岚县这块土壤才可以成就岚县面塑的明天。因此,我们有义务保护岚县面塑发扬光大,使岚县所有与之有关的民间艺术及民俗活动传承延续,继续为丰富岚县民众的日常生活,满足岚县百姓的精神需求,为岚县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