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文艺

红花坪

□ 崔瑜萍

2023年04月02日 10:43:07 编辑:

我的故乡红花坪,坐落在离碛线晋商古道上的一个小村庄,它位于离石县城西北王老婆山东南的大姥山脚下,距城区十多公里。

红花坪的由来,据说很久以前,这里遍地长有一种植物,每年秋季,漫山遍野一簇簇浅红色的小花摇曳在风中,人们叫它“红花花”,将此花挖采回去炮制晾干,敷于跌扑损伤或疮疡肿痛处止痛散瘀,后来便把这一带命名为红花坪。

家乡的大姥山雄风千里、纵横大地,一直向东延伸接四十里面包山、青阳山、乌崖山脉;与村庄相对的是马头山脉向东南延伸的金阁寺、神仙山(古曰笔架山)。南北山脉青石山体高耸,对峙而立,青石深涧,地形逼仄。

红花坪的崔家庄、坪咀则、风崖窊、冯家珥、马家庄等青石沟曾经终年有山泉流淌,最大的一股泉水从大沟悬崖处碗口粗的洞中涌出,供全村人生产生活使用。曾记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逢天旱,周附邻近的村庄都来红花坪挑水。村中涧溪、山泉汇聚,导入约16公里的枣林沟流域,最后由离石城郊的马茂庄注入三川河,向西奔腾至柳林石西河口汇入黄河。

红花坪最早的居民在此依山傍水,筑窑而居,形成村落,村中耕地大多集中于大山高处,先民祖祖辈辈苦于地形阻塞,耕作攀山体而上。地处商业要道,地广人稀,一代代红花坪人勤劳善良、豁达包容,外姓人入迁并不排斥,村人皆接纳并在此和睦相处、定居生活。村中曾经居住着李姓、崔姓、冯姓、杨姓、高姓、薛姓、王姓等户。红花坪曾见证了从平遥至吴城到碛口这条晋商古道的大物资运输。明清时期,平遥一跃成为晋商的发源地和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平遥经吴城的晋商古道,进入枣林沟,必然途经红花坪古村落,翻越王老婆山,直抵碛口、孟门古镇,辗转运往西北各省,连接起西北各省与京津及全国各地的物资运输。

俗话说“驮不完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从明清时候起,碛口成了连接西北各省与京津及全国各地的物资中转站,在明清至民国近300年的时光里,凭黄河水运一跃成为我国北方著名的商贸重镇,西北各省的土特产品如粮食、麻油、牛羊、皮革、食盐、中药材等等在此中转运输,光麻油一项为例,就有“一天不驮满地流,三天不驮垛成楼”的传说。碛口成了水旱码头,从西北各省来的货物堆积如山,各种商号、店铺、饭店、骆驼店等服务行业达300多家,货物永远驮不完,所以有“驮不完的碛口”之说。

再说“填不满的吴城”,为什么吴城填不满呢?这要从明清时期的交通说起。那时基本上没有公路,这条古道就是历代商队及赶脚的人们用脚步丈量而来。吴城位于碛口和汾阳中间,据县志记载清代至民国初年,离石县有数条驮运路,其中吴城镇是东通汾阳县城、西达碛口镇的交通枢纽,东经九里湾、下三交、翻黄芦岭,经“三十里桃花洞”直达汾阳城,是延续时间最长,驮运量最大的一条驮运路。向西通碛口,从碛口过黄河直达陕、甘、宁、蜀等几省,这条驮运古道是当时我国华北地区一条重要商贾通道,鼎盛时期的吴城,每天过往的骆驼、骡马不下三千头。运送的货物有粮食、麻油、食盐、碱面、牛羊、布匹、烟叶、棉花、皮革、绸缎、药物、肥皂、火柴等无所不有。碛口距吴城是180里的路程,正是骡马、骆驼一天的行程。而距吴城东边25里就进入黄芦岭、向阳峡,这条古道山高道险、道路崎岖、人烟稀少、豺狼出没、盗贼横行,所以从碛口来的客户只好选择在吴城歇脚。

当时的吴城晚上比白天还热闹,一下子来了数千头牲口和随行人员,要吃、要住、要招待,三四十处骆驼店、骡马店爆满,几十家饭店,四、五十个店铺,还有赌场、戏场。那时白天人山人海,老式的街道在现代人看来并不宽敞,大概三四米不等,但街上行人浩浩荡荡,络绎不绝。晚上灯火通明,店铺基本上通宵达旦地忙,歇息的时间很少。尤其是交易粮的地方,一晚上的吆喝声不绝于耳。那时的吴城到了晚上像炸了锅,灯火辉煌、人喊马嘶,骡马店谈生意声,饼子铺里打饼子声,饭店老板的吆喝声,赌场里面的惊叫声,与戏场里锣鼓乐器声、扮相靓丽的戏角们婉转清亮的唱腔汇聚一片。然而到了第二天公鸡打鸣,所有商人和牲口都动身上路,结队而行,等天大亮,驼队骡马早已走得无影无踪,人们只见驮运队伍的到来,而不见离开,所以说“填不满的吴城”。

红花坪便是撒落在这条晋商道上的古村落之一,这条漫长的古商道繁荣时期,所有从平遥运往吴城的货物,需由离石向西通过十里村、枣林,经由红花坪翻越王老婆山运往南沟、碛口,或孟门古镇集运站。浩浩荡荡的晋商几百年间用脚步在群山环绕的山谷间开辟了这条商道,从吴城至碛口的大物流终年辗转于此,而古老的商道也承载和见证了昔日华北商业繁华至凋零的前尘往事,孕育了红花坪村历代以农耕为本,兼做赶牲口的一批批商人。在我的幼年记忆里,常听祖父辈讲起,村中做小本买卖、经商户极多,村民们生活也相对富足。

村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据地理优势,下红花坪村李姓人家早年开有旅店若干,有前店、后店,供商队及赶牲灵的人们歇脚、饮牲口。当货运大队伍经过时,骆驼卧着一地,有的赶着自己的牲口在河边喝水,有的悠闲地坐在放置在院内或路边的石礅上悠闲地吸着旱烟,等着店家做饭。村庄终年在清晨的第一声鸡鸣中惊醒,炊烟袅袅婷婷,古道驼铃声声,赶脚的旅人们在第一缕晨曦中踏上崎岖安静的古道,不时传来他们高亢沧桑的一嗓子《走西口》,古曲在山涧回荡,飘荡散落在道路两旁的院落、窑洞里。

革命战争年代,这条商道自然也成为离石人民为延安革命根据地运送物资,抗击日寇的一条重要通道。一九三八年二月二十四日,日寇攻占了离石,接着分三路向黄河岸边挺进,企图进攻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被誉为“小平型关战役”的王老婆狙击战就发生在距红花坪五六里路的山焉高地。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村人们相继走出小山村,热闹的村庄逐渐变得荒芜、没落,越来越萧条。崔家庄、上红花坪、高家庄的住户全部迁走,这些小村庄渐渐消失。荒芜的院落、萧条的村庄仿佛在诉说着无数走出故园的人们无尽的乡愁。昔日炊烟四起、鸡鸣犬吠、古道驼铃,以及古道上沧桑的古曲成为老辈人记忆中渐渐远去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