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蝶变
——“八八战略”丽水实践二十年探微
□ 本报记者 史喜众 成凯
编者按
浙江省丽水市是全国重点革命老区,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孕育地。二十年来,丽水紧紧围绕“八八战略”和省委赋予的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的崭新定位,努力在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上开展变革性实践,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上创造标志性成果,在创新引领打造金色新增长极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红绿金融合发展为抓手,构建共同富裕的全新样板,有力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丽水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性成就,为老区实现共同富裕蹚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新路径。本报今天特别推出本报记者在“八八战略”丽水实践二十周年集中采访暨全国红色宣传联盟丽水行活动中采写的相关报道,以飨读者。
江浙之巅,六江之源。位于浙江省的丽水市是浙西南革命老区,是刘英、粟裕、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二十年来,丽水市秉承“忠诚使命、求实挺进、植根人民”的浙西南革命精神,忠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之以恒推进“八八战略”的丽水实践,依托红色资源和绿色生态优势,全面探索各种资源的价值转化机制,以“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历史勇气,实现了从“绿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丽水“蝶变”。
以浙西南革命精神赋能立根
倾力探索红色资源价值转换机制
浙西南,这块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留有多处革命遗址,值得重视与挖掘”的红色圣地,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如何做好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继承发扬?如何把浙西南革命精神用在当代?丽水以丰富的实践探出了“红色根脉”守护传承、红色资源价值转换的“丽水方案”。
1935年,刘英、粟裕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入浙江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以王村口为中心的浙西南革命根据地。近年来,随着丽水大力推动红色乡村振兴、红色旅游发展两大行动计划,实施红色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如今的王村口已蝶变成为省级首批5A级景区镇、省级红色旅游风情小镇。去年参观旅游总人数达20.9万人次,区域乡村旅游年收入5500万元。王村口还将红色教育与红色旅游相结合,率全市之先成立浙西南干部培训中心,打造红色培训、研学线路,串点成面带动乡村民宿发展,活态传承浙西南革命精神,近3年来接待省内外学员、游客60万余人次,实现经济收入2.1亿元,促进农民人均收入每年递增9%以上。
丽水率先探索红色资源转化利用路径,在全国首创编制《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和红色资源价值转化规划》,启动创建全国红色文化融合绿色发展示范区,发布全国首个红色乡村建设市级地方标准,颁布全省首个革命遗址保护条例,编制出浙西南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实施总投资10亿元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推动将90%以上的革命遗址纳入市县乡三级统筹保护与管理,全力推动红色资源的保护传承。通过不断深挖提炼,丽水推出《浙西南革命精神教育读本》《红色浙西南》《挺进师》等红色读物80多本,创作《坚持了近二十年的一个人的升旗仪式》《烽火浙西南》《潮起好溪铭初心》等一批经典网络作品,大型民族歌剧《畲山黎明》、电影《云霄之上》等以浙西南革命为题材或时代背景的文艺精品接连荣获国家级大奖。在海外,丽水连年开设“越洋学史课堂”,创办“侨后代红色文化寻根之旅网络夏令营”,覆盖侨二代、侨三代5万多人。
五年来,浙西南革命精神论坛接续举办,总结了有益的实践经验,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通过开展纪念刘英烈士牺牲80周年、“风展红旗如画”国旗巡展、“红动丽水 挺进共富”大型红色故事宣讲等系列活动,不断深化红色资源价值转化机制,截至目前,丽水将全市533处革命遗址打造为103条党性锤炼、红色研学线路,累计实施76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73亿元,9个县(市、区)创成红色示范乡镇44个、红色示范村135个,将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凝聚成为全市干部群众奋勇推进高质量发展、振兴美丽乡村的精神动力和磅礴力量。
以“两山”理论领航指向
全面实践绿色动能的可持续增长机制
200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来到丽水,由衷赞叹“秀山丽水、天生丽质”。“两山理念”由此萌发,也于此先行实践:丽水以加快高质量绿色发展为使命目标,充分发挥山水资源生态优势,放大生态效益,激活生态价值,通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等一系列做法践行“八八战略”,二十年的跨越发展深刻改变了丽水各县(市、区)乡村面貌,蹚出一条可持续增长的“苍翠之路”。
长汀村是丽水市的一个小山村,2016年前,约80%的村民在外打工,是个典型的无产业、无劳动力、无人气的“空壳村”,发展阻力重重。2016年,长汀村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和习总书记“丽水之赞”精神,将生态资源保护与生态产业发展相结合,依托云和湖特有的山水资源和生态优势,创造性地将拆违治乱腾出的空间建设成为长达1公里的丽水唯一生态淡水沙滩,“云中看海,山里玩沙”的创意一时刷爆朋友圈,让“衰落”的长汀村瞬间“复活”,人气暴涨:截至目前长汀沙滩已累计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4500多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创收500余万元,成为“两山”转化推动乡村振兴的经典案例,获评全国乡村振兴榜样奖。
被誉为“中国最美梯田”的云和梯田,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梯田群,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8年,崇头镇政府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持把推动景区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对土地进行流转复垦,累计生态修复梯田5000多亩,土地抛荒率由45%下降到5%,景区周边170多家农家乐(民宿)户均年营业额超过20万元,景区村农民人均收入超3万元。
丽水市9个县(市、区)风光旖旎、各具特色:画乡莲都、剑瓷龙泉、世界青田、童话云和、廊桥庆元、仙都缙云、淘金遂昌、田园松阳、畲乡景宁……全市2365个旅游资源单体处处点缀着“山耕、山居、山景、山路、山泉”等“山经济”。2021年全市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0%、占比全省第一。从长汀沙滩的神来之笔到云和梯田的妙手回春,是丽水以“两山理念”为指导深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机制取得的卓越成就,生生不息的“绿色动能”已化作经济发展和居民增收的“生态引擎”。
以“高质量发展”强基固本
全力构建革命老区金色融汇的共富机制
时至今日,丽水市云和县的“战略破局”仍然令人回味。
云和是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小县,山多地少,人口分散。2000年全县人口仅有10.38万,其中农业人口9.13万人,占84%,分布在168个行政村、800多个自然村中,100人以下的自然村就占到50%左右。相当一部分农业人口祖祖辈辈都居住在高山、深山、库区,生产生活条件异常恶劣。
2002年以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先后三次来丽水调研,作出“要抓好城市化,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撑,走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城市化路子”“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等重要批示,为云和“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的实施赋予了科学指引和巨大信心。“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在云和实施二十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去年,全县58%的农民下山转移、78%的人口集中在县城居住、94%的学生集中在县城就读、96%的企业集中在县城发展,城镇化率达到73.4%,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云和县在深入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中,始终坚持做精做优木玩、轴承、阀门等工业产品,为进城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到2022年,云和木玩产值已达78.1亿元,70%以上产品出口欧美等82个国家和地区,为“小县大城”战略实施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云和的华丽蜕变只是丽水蝶变的一个缩影。通过进一步深刻认识、准确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所蕴含的科学发展内涵,丽水市确立了加快高质量绿色发展的使命目标,明晰了加快建设以“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的战略任务,提出了跨山统筹、创新引领、问海借力三把“金钥匙”等系列策略方法,进一步为发展厘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在高质量发展、加快创建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的新征程上,“点绿成金”“红绿生金”的金色丽水驰而不息。
丽水借“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跨山统筹,12.4万高山远山深山地区群众搬出大山,2021年,共有45万人次通过全国首创的全民医疗商业险“浙丽保”享受“二次报销”,报销总额近1.8亿元,让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靠创新引领驱动产业升级,通过“双招双引”2021年引进高校毕业生4.4万人,其中博士650人、硕士2400多人。2022年,投资额110亿元的东旭光电半导体项目落地开工,实现百亿级制造业项目“零”的突破,全年共引进大项目203个,新引进投资10亿级及以上重大产业项目28个,投资总额达到729亿元,并以高标准建设国际化双创人才特区、浙西南科创产业园等重大科创平台,加快建设浙西南区域创新体系。与此同时,丽水凭青田近50万侨胞和侨商群体问海借力,仅农产品出口一项,侨胞侨资相继在巴西、智利、柬埔寨等23个国家建立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的海外仓储平台119个、公共海外仓6个,在欧洲35个城市建成100个农产品海外专柜、5个示范专柜,家乡的杨梅、香菇等农产品依托海外仓、海外中餐馆等,实现抱团集聚、越洋出海,2022年从青田销往全球各地的农产品产值超1.3亿元。
“八八战略”丽水实践的二十年,是丽水市以红色历史厚植革命精神,以文化底蕴承启时代变迁,以“两山理念”培育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二十年,是以“丽水之干”担纲“丽水之赞”,化不可能为可能,不断创造“丽水奇迹”的二十年。探微“八八战略”的丽水实践,让我们看到一个山川集美、人口集聚、城镇集群、产业集成、发展集约、文化集萃、全民集富的崭新丽水正款款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