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文艺

诗酒趁年华

□ 梁晓芳

2023年08月06日 09:37:33 编辑:

苏轼是什么样的人?

他是一个创作达人,现存三千多首诗词,散文札记四千余篇,他的诗词书画豪迈优雅,他的政论思想凝练,风格独特,他在中国文坛彪炳千秋,不无道理。

他是一个正直仁义的忠臣,一心为国为民却屡遭陷害,贬谪出京,做了个落魄太守,没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壮志豪情,只剩下“世事一场大梦,把盏凄然北望”的秋凉。

他是黄州城外东坡上种菜的老农,粗布麻衣,竹杖芒鞋。平日里修篱除草,消遣娱乐,烹茗煮酒,晴耕雨读。面对厄运,他泰然处之——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颠沛流离中默默耕耘着自己心灵的栖息地。

他是那个酷爱研究美食的大吃货,信仰“能吃是福”,他有一颗强大的心,积极努力的生活,贬到哪儿吃到哪儿,乐在其中。能够以嗜吃而流传为佳话的,苏轼算是千古第一人了。

他共情能力极强,不管家人还是朋友,他都真诚以待。众所周知,苏轼和弟弟苏辙的关系特别好。网上有一个很火的词条是“我和我的冤种弟弟”,据说苏辙原本是个向往平淡生活的人,因为哥哥苏轼行事过于耿直,把京城能得罪的和不能得罪的都得罪了。为了给哥哥当保护伞,低调的苏辙只好奋发图强,默默升官,自我强大。好几次苏轼命悬一线,都是弟弟疏通关系“救”回来的。

从苏轼的作品来看,他和苏辙的关系的确要好,简直就是“思弟狂魔”。在黄河畔饮酒,想弟弟了就写“恨此生,长向别离中,生华发”;在狱中看不到天日,就给弟弟写绝笔信“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下雪了也要挂念弟弟,“愁肠别后能消酒,白发秋来已上簪”;弟弟出使契丹国,在远方的苏轼忍不住写下了“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熙宁九年,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彼时,他离开京城已经五年,弟弟苏辙也在外地做官,兄弟二人天各一方,七年不曾见面。这年的中秋之夜,苏轼喝酒赏月,通宵达旦,他望着圆圆的月亮,离愁别绪染上心头,不禁怀念弟弟,于是,就有了经典传颂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生在世,悲欢离合总是难免的,就像月亮,阴晴圆缺是大自然的规律。可是月亮啊,为什么偏偏在别离之时圆呢?如果无法见面,那就祝愿遥远的人长长久久,这样即使远隔千里,我们也能共赏一轮明月,也算另一种意义的团圆了。

这样的手足之情真真让人动容。

写到此处,苏轼的形象开始变得丰满起来。其实很多关于苏轼的小故事都是他朋友们写的。苏辙心中的哥哥是刚正不阿、乐观勇毅的,朋友笔下的苏轼,伤怀的少,大多数不拘小节,甚至有点儿落拓不羁。

苏轼有一位好朋友,名叫陈季常,是一个风雅之士。苏轼被贬至黄州时,两人一见如故,成为好友,平日里总在一起玩耍,或结伴出行,或游山玩水,或饮酒作乐。

一天,陈季常邀苏轼到他家喝酒,喝到兴头上,就把家里养的歌姬叫出来跳舞助兴。正当他们听得高兴,忽然听见隔壁房间有用木棍大力敲墙的声音,隐约还有女人喊叫。再看这陈季常,脸色苍白,瑟瑟发抖,手里拐杖都吓掉了。苏轼以为陈府发生了大事,站起身来准备叫人去看看。此时,陈季常却阻止了苏轼,他十分惭愧地告诉苏轼,隔壁敲墙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妻子柳氏。柳氏暴躁善妒,每当陈季常宴请客人,邀请歌姬助兴时,柳氏就会大喊大叫,经常弄得宾主不欢而散。苏轼了解了原委后,随口作了一首诗来取笑陈季常:“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这就是著名的“河东狮吼”的故事,不知道陈季常知道自己流芳百世是因为惧内,会不会恨死苏轼,但我相信柳氏一定会,谁愿意留个刁蛮跋扈的形象给后人啊!

关于苏轼有趣的小故事真不少,读来常常让人忍俊不禁,苏轼那些有名的朋友,也因为被“坑”全网心疼。去年,抖音火了一位古人,他叫张怀民。失眠到半夜,刚有点睡意,就被苏轼敲门,怀民啊,睡什么睡呀,起来嗨呀!走走走,去院子里散步去!困得要死还得陪你散步,真真北宋第一大冤种。所以,这到底是个事儿呢,苏轼有文记载——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其实,细细考古这首诗的背景,又是一个暖心的故事。夜游承天寺的时候,是张怀民最落魄的时候,他和苏轼一样,是一个贬官,初来黄州,情绪低落,常常夜不能寝,难以入睡。在这一点上,苏轼是感同身受的,只不过苏轼来这三年了早已习惯。他深知口头关怀不如行动陪伴。醉翁之意不在酒。失眠什么的都是借口,夜半三更去散步,是为了缓解怀民的焦虑和不安。毕竟,当年贬来黄州时,最需要友情的力量。

苏轼胸怀旷达,交友甚广,既有达官贵人,也有贩夫走卒。他自己都说“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在老百姓心中,苏轼是亲民的太守。林语堂在《苏轼传》里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据说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是一位秉公断案的青天大老爷。有一天,一个人欠债不还,被债主告到官府,苏轼把他传唤到府前问话:“你为什么欠钱不还?”这个人为难地说:“不是我不想还钱,今夏雨水多,天气没有那么热,我家制作的扇子卖不出去,实在没有钱啊。”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一般官员无非就是责令他限期还钱。但苏轼不这么做,他想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让欠钱的人回家取来二十把扇子,自己在扇面上写诗作画,半个时辰后,二十把扇子全部完成。苏轼对他说:“你现在拿去卖扇子吧,卖完赶紧把钱还给债主。”欠钱人刚出衙门不久,二十把扇子就很快卖光了。甚至很多人听说是苏轼题写诗画,都想着高价购买。苏公断案,别出心裁,实在妙绝!

他就是这样子的人,一生滚落泥淖中,最了解百姓的疾苦,也时时刻刻想着为老百姓做实事。在杭州任知州时,有次出去游玩,他看到西湖的水草淤堵很严重,如果不治理的话,恐有水患,殃及百姓种田饮水。此等攸关民生利害的事苏轼毫不犹豫地向朝廷启奏疏浚西湖,修筑堤坝。

老百姓为了纪念他,把堤坝命名为“苏公堤”,今天我们漫步西湖,依然能看见长堤卧波,贯通了整个湖的南北两侧,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苏堤旁遍种花木,葳蕤繁茂,“苏堤春晓”也成为了“西湖十景”之首。

可惜这样一位大文豪、美食家,难得的好官,本应该荣耀一生,不想仕途不顺,三次被贬,晚景凄凉,流落海南儋州,不禁让人唏嘘感叹。

不过面对人生的颠沛流离,苏轼是豁达的,他看得很开——“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提起思乡之情了,不如点上新火煮一壶新茶,趁着年华尚在,一起作诗喝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