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文艺

上顶山上追云飞

□ 卫彦琴

2023年08月26日 10:33:35 编辑:

早就听说,中阳上顶山是一个容纳了庞大草甸、奇石、森林的高山宝库,且其形如凤凰展翅,势欲冲天,海拔2100.7米,绵延40余里,为当地最高峰。如此描述,当然就激起了我一睹风采的欲念。但想到要从山底徒步爬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山顶,我就有点打退堂鼓的意思,所以计划一再被搁浅,成了心底一个未完成的情结。

昨天,几个文友相约去山上玩,听其中一位说起上顶山,知道有条新路可以驱车直达山顶,我便欢呼起来,欣然接受。我们驱车从关上村去往弓阳镇的入口处拐进去,沿着刘家坪一路向前,基本没有岔路,就到达了上顶山的山顶入口处。

车停在一处坡度渐缓的空地上,开门下车的一瞬间我就被眼前的云景惊呆了。大片的云朵铺天盖地,却近在咫尺,仿佛触手可及。正在我遐思迩想的瞬间,就听到下山的行人中,有一位专门告诫我们“其实很没意思”,我看时他眼里带着被愚弄的同情。

我一点也不以为然,因为我眼里的风景就是我来的“意思”,这样近距离地感受蓝天白云,就是我要的“意思”。其实我们想要的所谓“意思”,不是上顶山双手奉送在我们眼前的,而是生长在这浓烈的巨大氛围之中,需要我们用眼光和视角来对接,用心灵去体会的。正如复旦大学的陈果老师所说“把有意思的事情变得有意义,把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是生活的艺术”。我想从生活中得来的一切意义和意思,都是因人而异,是我们自己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建构出来的。

一边想着,脚下也不停息,一边往前上方行进,目光所及,大片的云朵犹如飘起的棉花糖,轻轻栖居在一个巨石群上方,远望犹如白居易笔下的太真仙境。难道这就是中阳文旅网所载的风景 ,“上顶山景中有景,奇中寓奇。在这片森林簇拥着的草甸里,大片怪石撕裂地脉,在柔美的草甸上,尽情地展示着它的剽悍和粗犷”。“歇马崖”高丈余,长百米,像汹涌翻卷的石浪,横空而出,可避风挡雨。据说是九天仙女张四姐下凡游玩时,在此拴马歇息而得名;“饮马池”平底园池,直径尺余,小巧精美,为当年瀑布穿滴而成;“四龟镇山”并非化石,但形象非常逼真,惟妙惟肖,呼之欲出:“战机待发”与真机大小相仿,整齐地排成一列,在高山之巅一触即发。

跟随心中的文字, 展开想象的羽翼,龟驮狮虎石、童子望景石、天狗逐日石、河蚌石、元宝石、双刀石等,在草甸上组成一条冗长的石龙,一一向我们奔跑而来,此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石不能言自可人”。

沿着奇石,继续往高处攀登,一不留神,踩到了草甸上的牛粪,心里便微微泛起一丝不快,耳边传来美女同伴的一声叹息“这么美的草甸,都被牛粪给污染了,要是没有牛粪,该多好啊”。看来她也和我一样,不经意间接触到了地上的牛粪。我不禁转念,这满眼的新绿,这细绒绒的草甸,给了我们多少心灵的抚慰啊,这些丰厚的绿色滋养,也需要牛粪来提供营养啊。俗语说“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看似鲜花被糟蹋,其实又何尝不是得到了扶持和成全,鲜花与牛粪互为生命的依托,才能花开不败,不然把鲜花插在精美的大理石地板上试试,肯定瞬间枯萎。

如此想来,便不太在意牛粪,反而感激起牛粪了。我们甚至都跑去草地上与牛合影,与白云和奇石合影,真是“仰卧草甸,手可触天;环顾四围,群山皆小,既领略了高山的雄伟壮丽,又体会到了草原的宽广开阔”。

突然,另一个同伴发现远处有些绿草稀少的地方,有几个人埋头往草地上撒东西。我们便以前跑过去,一问才知道,是在种草。其中一个中年女子看到我们兴致勃勃的样子很不理解,便好奇的问我“这有意思吗?”这一问,我笑了笑,正要回答,又看见不远处她们在坡地上搭起的锅灶,就转问了一句“这里还能做饭吃啊,中午准备吃啥?”,“吃挂面,这里煮的挂面特别好吃,不用调料也比家里的香多了,水土不一样,水好”她说。我突然想起,来之前网上查到的话:“山耸九霄,塔立千寻;水滋千古,脉分九泉。”相传上顶山有九股清泉分流四周,山顶有黑龙出山之洞,故又称“九泉山”“黑龙山”。怪不得这里煮出的食物香,因为这里有“山中小锅烹日月,丛中大笔写春秋”(高满应)的意境啊,这里一碗挂面的清香,便成了我内心的又一个向往。

爬到最高处,往下看,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诗句,脱口而出“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远处群山缭绕,烟波浩渺,影影绰绰,多了几多朦胧美,近处“丰草绿褥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目光在远近间切换,便有了范仲淹说的“宠辱皆忘,其喜洋洋”之感。

下山的时候,我的目光一直追随白云的脚步,悠闲而欢快,虽是夏日的时近中午,亦忘怀了天空的烈日和脚下的崎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