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石地名的由来及沿革
□ 闫卫星
相传古代有陨石落于县境(今方山县最北边的赤坚岭),古人认为,天降陨石是为凶恶,要远离凶险,故名离石。另一说,县东北有离石水,因而取名。据唐《元和郡县图志》载:“县东北有离石水(今北川河,源头在方山县最北边的赤坚岭村),因取名焉。”
离石地处山西西部、吕梁山腹地。介于北纬37°21′—37°42′,东经110°55′—111°35′之间,东西长44公里,南北宽30公里,国土面积1324平方公里。1996年撤县设市,2004年撤市设区,辖2镇3乡7个街道,2021年5月撤并为2镇2乡7个街道办,105个行政村、85个社区居委会,截至2020年12月底,总人口45.6万。
离石区的建置沿革,可追溯到战国时代。离石区,战国为赵之离石邑。秦属太原郡。西汉置离石县,属西河郡。据唐《元和郡县图志》载:“县东北有离石水(今北川河),因取名焉。”东汉永和五年(140年)西河郡治迁此,灵帝末郡县俱废。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复置县。晋属西河国,永兴元年(304年)匈奴左部帅刘渊起兵反晋,建北汉政权,置都于离石。后燕置离石护军。北魏明帝置离石镇,北齐天保三年(552年)置昌化县。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县改石州。隋大业初改离石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改石州,天宝元年(742年)改昌化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石州。北宋至金,县名俱称离石,属石州。元中统二年(1261年)县入石州,三年(1262年)复置县。明洪武三年(1370年)县入石州。明隆庆元年(1567年)蒙古陷城之后署州事太原府同知李春芳因石、失音相同,嫌其不祥改为永宁州。民国元年(1912年)改永宁县,民国3年(1914年)复改离石,民国7年(1918年)三月分设离石、方山二县,民国30年(1941年)析置离东县,民国35年(1946年)并入离石。新中国建立后,离石县属兴县专区。
1952年撤销兴县专区后,划归榆次专区(后改晋中专区)。1954年离石、方山合并,县名改离山县。1958年离山、中阳合并,县名复改离石。1971年5月吕梁地区成立后,原离石县迁驻柳林,新置离石郊区。10月,离石县改为柳林县,离石郊区恢复为离石县。离石县城成为吕梁地区驻地,1996年5月离石撤县改市,离石县改为离石市。2004年6月吕梁地区撤地改市,离石市更名为离石区,属吕梁市管辖。离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春秋属晋,战国归赵,西汉始设离石县,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众多风云人物曾在此修文重武、建功立业,积淀了底蕴深厚的历史遗存。魏国名将吴起筑吴城镇扼守关隘,晋代刘渊起兵立国;马茂庄的汉画像石、黄芦岭下的北齐长城遗址,成为古代文化之瑰宝;清朝时期“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曾在境内安国寺读书授业,盛誉一方;革命战争时期,彭德怀、贺龙、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播下革命火种;养育了贺昌、张叔平、韩昌泰、辛安亭等一批杰出人才。
离石区位独特,交通便捷。东界汾河谷地,西界黄河天险,自古为晋西军事要隘和商贸重镇,是兵家必争之地,今为华北通往西部的重要中枢。307、209国道交汇市区,青银高速、太中银铁路穿境而过,环城高速全线贯通,吕梁机场通达八方,立体式交通网络已经形成。离石山川秀美,名胜众多。城区龙凤虎三山对峙环抱,东北南三川挽手交汇;松柏参天的安国寺,一代廉吏于成龙读书出仕之地;白马仙洞,以惊险神奇著称,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岩洞;彩家庄民居,尽显晋商富甲一方;西华镇天然草场,素有华北第二大草原之称;原始森林覆盖的“骨脊山”,有“天下骨脊”的美誉;千年景区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
参考文献:1、唐《元和郡县图志》;2、《元和郡县志》;3、《永乐大典》;4、明洪武《太原志》《汾州府志》;5、《吕梁地名志》;6、《离石县志》;7、《方山县志》;8、《说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