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文艺

方山地名的由来及沿革

□ 闫卫星

2023年10月28日 09:59:29 编辑:成柏

方山是一个地理学概念。地理上这样定义:方山是从构造高原或台地分割出来的破碎山体,它同样以平坦的山顶为特征。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建方山县。据《永乐大典》载:“地有方山,赤洪水出焉”,故以名县。另据《元和郡县志》方山县以城在方山(县城四面环山,故名方山)之下(结合史料部分专家推断应为今山西方山县东北积翠镇的积翠山)。

据本县赵庄村和大坪村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鉴定,远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境内繁衍、生息。县境战国时期始置皋狼邑,属赵地,西汉置皋狼县属西河郡。西晋置左国城,属西河国。北齐文宣帝天保三年(552)置良泉县,属怀政郡(离石)。北周静帝大象年间增设窟胡县。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改窟胡县为修化县,属石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建方山县。唐高祖武德二年(619)置方州,县属之。武德三年(620)州废,改属石州。贞观十一年(637)方山县治移往今古贤,仍属石州,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县治迁于积翠山。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省方山县,并入离石县,属石州。民国七年(1918)复置方山县,属冀宁道。民国二十六年(1937),属第四行政公署。民国二十八年(1939)属第二行政公署。民国二十九年(1940)晋西北成立抗日民主政权——山西省第二游击区行署,县属四专区。民国三十一年三、四专区合并为三专区,县属三专区。民国三十二年(1943),西北行政公署改名为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县属晋绥边区三分区管辖。1949年2月15日晋绥边区与陕甘宁边区合并后设晋西北行署,下设4个分区,县属离石分区。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县属兴县专区。1952年7月1日,撤销兴县专区,县归榆次专区。1954年7月1日与离石县合并为离山县。1958年11月10日中阳县并入离山县后,改名离石县。1971年5月1日恢复方山县,县城设在圪洞镇,属吕梁地区。2004年5月,吕梁撤地建市,方山县归吕梁市管辖。

方山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全县国土总面积14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万亩,林地面积161万亩。辖6镇90个行政村。2021年常住人口11.2万人。全县整体地势为两山夹一川,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狭长分布,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境内平均海拔1300米。年平均气温7.9摄氏度,年降水量440-650毫米,无霜期90-180天。境内水资源总量达到1.09亿立方,是吕梁市饮用水水源地。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1%,被誉为“吕梁后花园”。全县拥有旅游资源单体191个,其中三级以上优质资源45%,有国家级4A级风景名胜区北武当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左国城遗址、清代张家塔民居、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故居等28处,道教文化、廉政文化、匈奴文化、红色文化等相互交融,底蕴深厚。

方山县区位独特,交通便利。209国道贯穿南北,太佳高速横贯东西,吕梁环城高速、吕临铁路穿方而过,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40公里;大武机场已开通到北京、天津、上海、西安、广州、重庆等十余条航线,全县初步形成了“铁、公、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格局。南部大武镇、峪口镇已纳入吕梁市城市规划范围。

“十四五”时期,方山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一二四四”发展思路,即围绕“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一条主线,树牢“绿色创新、开放崛起”两个理念,聚焦“以打造名特优品牌壮大现代农业,以绿色智能开采推进工业转型发展,以文旅深度融合推动示范区提档升级,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增进民生福祉”四项重点,建设“宜居、宜游、宜养、宜业”四宜方山,确保实现“十四五”转型出雏形,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参考文献:1、唐《元和郡县图志》;2、《元和郡县志》;3、《永乐大典》;4、明洪武《太原志》《汾州府志》;5、《吕梁地名志》;6、《离石县志》;7、《方山县志》;8、《说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