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同频共振
□ 李心丽
2021年3月,我的乡土题材长篇小说《命运的魔方》收到样书的时候,我对这本书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不管是装帧设计,还是页内布局,除了字有点小之外,别的我都是满意的。打开书,我不由得又重读了一遍,这是成书后我第一次读它,与打印稿的感觉不同,与校对稿的感觉也不同。熟悉我的朋友看到我出新书了,纷纷表示祝贺,同时希望讨一本书读读。
这本书从我第一次动笔到出版,已经整整过去了12个年头,这12年中,我反复修改,甚至几次推倒重来。特别是2017年之后,我对这本书进行了重新创作,尤其是它的开头,我与一个读者进行了探讨,找到了与作品主题相适应的开头,这一次重新创作,我是非常慎重的。我在心里对自己说,不能着急,要耐得住性子,要有板凳坐得10年冷的耐力。
作家路遥的墓碑上写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牛与土地、与乡下有很紧密的联系。我在乡下生活多年,对乡下生活有深厚的积累,我了解劳动、了解土地,也了解土地上的生活,而我这部作品书写的就是生活在土地上的一家人,通过这一家人写40年乡下生活的巨大变迁,通过这一家人写这个时代40年的巨大变化。我经历过这40年,对这40年有切肤的了解。我以我生活的乡下为背景,与乡邻、与父母一起探讨,走访乡下的干部,深入了解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如何在乡下落地生根,了解人们生活的变化、观念的变化,当然,作为这个时代的亲历者,我把我感触中细微的变化通过我笔下的人物表达了出来。
差不多坚持了半年的时间,这部作品写完了,我又重新读了一遍,相较于以往,我是满意的。一位作家曾说,一部作品你修改10次,比你写10部作品的收益都大。这时候,从我动笔到重新修改,已经过去了10个年头,除了这部作品里面人物的名字没有变化之外,不管是主题还是内容,都有了巨大的变化。我怀着一点点忐忑发了出去,两年的创作时间已到,我的任务也完成了,但我心中想,假如它还有问题,那么我就继续修改。
在等待出版的过程中,我反复阅读了几次,自认为在这10年的不断修改中,已经领悟到了一些创作的要领。可能有人天性聪明、领悟能力强,在创作一开始就领悟到了某些规律,而我需在这种不断的实践中摸索,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文艺创作理论,让这些理论指导我的创作。
3月份新书出版,5月,有个书店的店主联系我,说她读了我的这部小说,对她触动很大,她想与我一起搞一次读书活动。当时正是一年一度的读书季,她这样提议我欣然同意。在读书会现场,我与读者分享了我这些年的创作历程,给他们介绍了我这本书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我没想到有许多读者已经读了这本书,并与我一起交流他们的阅读感受,其中有几个读者很深入地与我进行了交流,说感觉我小说中的父亲就是她的父亲、我小说中的姐姐就是她的姐姐,她说我很逼真地写出了一个在土地上劳作的父亲的形象,很真实地写出了生活在乡下的那一家人的形象,她说我的小说让她重温了过去的一段时光,勾起了她心中的许多往事。有读者说,这部小说很接地气,里面的人物感觉很亲切,就像是她的邻居一样,与她曾经乡下生活的样子一样。
从读者的反馈中,我深切感受到与时代同频共振是一个作家当仁不让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