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头条

风入青塘一池香

——临县前青塘村乡村振兴路径解析

2023年11月25日 10:41:29 编辑:

编 者 按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全面持久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对于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临县前青塘村以党的建设为突破口,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同时以党建赋能产业发展,培养壮大以粽子为主的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共富联盟”,从而实现共同富裕,蹚出了一条“集体经济底子薄、农业生产条件基础弱、群众收入普遍低”的落后农村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其生动的实践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其清晰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也为同类村庄提供了复制的可能。

□ 本报记者 史喜众 刘子璇

“清圪凌凌的水塘绿圪莹莹的苇子,

说起青塘原来也是个穷困村子,

自从党支部带领人们包上了粽子,

一村人家从此就有了幸福的日子。”

一首地道朴实的临县秧歌道出了该县前青塘村由乱到治、由穷到富的发展历程。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穷村子在村党支部一班人的带领下,借助党的乡村振兴的东风,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场战役中接续奋斗,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吕梁乃至山西乡村振兴的样板,先后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旅游扶贫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

前青塘村蝶变的背后,是该村加强基层党建、带动特色产业、探寻共富机制,破解乡村振兴“青塘密码”的成功实践。

59名党员身先士卒,勠力同心——

党建引领 为前青塘村注入一池“清水”

金秋十月,清爽的秋风吹过田野。驶过乡间小道,路旁的芦苇已经成熟,在风中曼舞轻扬。路的尽头,百亩碧绿的鱼塘映入眼帘,与蔚蓝的天空相映生辉。这里,就是被誉为“青天惠政合民意,塘水甘甜腾巨龙”的美丽村庄——临县安业乡前青塘村。

多年以前,眼前的这片鱼塘还是一片烂泥塘,一度拖了村里人居环境的“后腿”。为了让废弃鱼塘“活”起来,助力乡村振兴,前青塘村“两委”班子成员决定扩建鱼塘、征收土地、改造道路——党支部副书记王贵顺率先出马签订协议,将自家一亩多地主动流转出去为鱼塘改造工程“让路”;党员刘继兰几次上门劝说父亲、弟弟和不愿意流转土地的村民交换土地,然后再流转出去用于村里道路改建;班子成员王根平不顾家人反对,花大价钱拿到了鱼塘的经营权,吸收更多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中来。

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全体村民齐心协力,很快完成了鱼塘建设,并上马了其他配套设施。而这些,只是前青塘村党建引领乡村发展的小小事例。

多年来,前青塘村党支部一班人把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来打造,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等形式提升党员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决策能力和服务意识,有效激励了党员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

身为村子“领头羊”的张新文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毅然返乡带领大伙发展粽子产业。他还拉弟弟回村搞投资,创办了村里最大的粽子厂,如今厂子已经成为“青塘粽子”产业的龙头企业。党支部副书记王贵顺作为一名有着四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始终扎根支部,为村子的发展竭忠尽智、不遗余力。在前青塘,“支书是致富的领头雁,支部是群众的主心骨,党员是村民的贴心人”已经成为村民的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我们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发挥组织优势,集聚党员力量,把村里59名党员拧成一股绳。”张新文说。

在党建引领下,近年来,前青塘村前后争取到了各级帮扶资金累计8000余万元,先后实施了30多项开发建设保护工程,修缮恢复了120多处元明清古建筑,并启动建设了红色纪念馆、民俗博物馆、老年活动中心。村党支部连续七年被评为“五个好”村党组织、五星级先进党支部和先进集体。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40万元,旅游收入60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前青塘村成为名副其实的“明星村”。

1亿只粽子走南闯北,出圈出彩——

产业富民 搅动前青塘村一池“活水”

“仅在今年,我们村生产的粽子就达到了5000万只,产值达到1.5亿元,人均产值达到6万多元。”提起如今美名在外的“青塘粽子”,张新文的自豪溢于言表。

据统计,近三年,前青塘村就生产粽子8000万只,十余年来总计已超过1亿只。2022年,前青塘村成功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这枚寄托着乡愁和希望的“小粽子”撑起了前青塘人向往美好生活的“大梦想”。

然而之前的青塘村并不生产粽子。多年来,前青塘人守着一方天然的水塘、成片的芦苇地,却不知出路在何方。

在村民的期盼和呼声中,回村担任支部书记的张新文和班子成员一致决定在村里400亩苇子地上做文章,彻底改变前青塘“守着聚宝盆,穷得讨饭吃”的历史。

于是,大伙儿在王贵顺家炕头上谋划,在王根平家芦苇地里商量,在张新文家灶火间蒸煮的第一锅“青塘粽子”拉开了前青塘村依托芦苇地发展粽子产业的大幕。从卖苇叶到卖粽子,从走街串巷销售的节日美食到红遍全省的特色品牌,从2015年的年销量5万只到2023年的5000万只……在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这几年里,前青塘村依靠发展粽子产业,彻底改变了命运。

村民刘艳峰一直在太原贩卖水果、蔬菜。青塘粽子火了以后,他选择回村做粽子生意。去年他的作坊加工粽子80万只,今年加工粽子将近100万只,生意越做越大。

40多岁的贾建军,把院子改造成了粽子加工车间。仅今年销售额就达到50万元。

这些年来,在前青塘村,粽子作坊、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爆发出巨大能量。在龙头企业“临县青塘粽子厂”的带动下,目前全村已有大小作坊140多家,从事与粽子相关的人员达3000多人。村里还建成了一个集原料种植、加工、包制、销售为一体的青塘粽子产业园,“一大带众小、户户谋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青塘粽子产业迈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步伐。

“田里有芦苇,户户有粽子,厂里有月饼,村头有鱼塘”,眼下的前青塘释放出了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我们成立了粽子协会,正在制定行业标准。未来五年,我们要继续深耕营销渠道,争取粽子产值达到5亿元,使前青塘不但成为‘南有嘉兴、北有青塘’的中国北方粽子生产基地,甚至成为全国最大的粽子村。”张新文豪情满怀地描绘着村子的未来。

2503位村民心手相连,守望相助——

“共富联盟” 拱热前青塘村一池“暖水”

吃过早饭,前青塘村民王肖林和妻子就来到了他们开办的粽子加工厂,虽然粽子早已过了销售旺季,但夫妻二人都没空休息——烘干粽叶、预定粽子原料江米,忙不迭地为明年村里的粽子加工销售做着准备。

“像我一样,专门为咱们村里粽子提供江米原料的还有四家。”王肖林说。

青塘粽子爆火后,随之带来的是村内一连串致富“化学反应”:你开办粽子加工厂效益不错,我就去你的粽子厂打工;你负责原料供应环节,我就研究粽子包装设计;你们创立粽子加工厂,我就开直播间带货……“大家很有默契地抱团发展,像是‘共富联盟’一样,成了致富路上的一家人。”张新文介绍,有的村民互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既保证了原料的稳定供应,也能实现效益的共同提升。

从田间地头不断延伸的“粽子”产业链,让众多村民分享了村子发展的红利。如今,前青塘村已形成粽子加工、苇子工艺品编织、水稻种植、鱼塘垂钓、特色乡村旅游、农家乐六大支柱产业。这些产业带动了村里的120余人就业,大部分都是原来的贫困户。

发展的质量决定共同富裕的成色。粽子产业发展了,村容村貌改善了,前青塘村淳朴的村风民风得以回归。近年来,前青塘村先后建成了文化记忆展示厅、文化广场、乡贤馆,还建立了村环境卫生保洁制度。村里还建起了寄宿制学校,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良好教育提供了保障。如今,来前青塘村打工的周边村村民有1500多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弱有所扶的美好愿景在这里照进现实。

今年8月,备受瞩目的乡村振兴题材电影《青塘村》在前青塘开机。前青塘村已经成为山西的一张靓丽名片,在滚滚春潮中阔步走向全国。

潮起东方通大路,风入青塘一池香。前青塘村,这个原本“藏在山中人未识”的小山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沿着共同富裕的道路,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