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仁: 清廉守正 造福于民
□ 梁振明
在鲜红的旗帜下,优秀党员干部的廉政实践构成了党清正廉洁精神的内核,凝聚为一种高尚的廉洁气质,他关乎党的凝聚力、号召力、影响力和战斗力。
在当年女英雄刘胡兰鲜血染红的地方—一文水县,有这样一位群众公认的清正廉洁的好党员、好干部、好县长,他叫刘守仁。最近,被文水县委、县政府、县纪委命为“清廉文水名人记”。
艰苦的岁月 闪光的足迹
刘守仁1917年出生在西城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1938年,日本侵略者占据了文水县城后,他在中国共产党的培养和教育下,他担任了西城村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主席,带领村里的青年积极开展各种抗日救亡活动。不久,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了西城村党支部书记。
1941年春,党组识选送他到晋西北区党委党校学习。回县后,任交西县一区组织委员、区委书记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文水县四区区委书记。在战争环境下,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领导人民同日本侵略者和蒋、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坚决斗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刘守仁同志先后担任中共文水县委组织部部长、文水县委第二书记、常务书记、县长;中共太谷县委副书记、县长等职。并被选为山西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曾从1952至1965年任文水县长达13年之久,为文水历史上任期最长的一位县长。他任职期间,勤恳敬业,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给文水人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共产党的县长是为人民服务的”
在革命战争年代,刘守仁出生入死,投身革命,他的父亲和三弟分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新中国成立后,他不忘先烈,不忘战争年代的奋斗精神,满怀热情地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1952年,他任文水县人民政府县长后,正值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乃至国民经济三年困难到恢复之际,在县委的领导下,他与文水干部群众一道,恪尽职守,克服困难,艰苦奋斗,风雨同舟,十多年如一日,风里来,雨里去,骑着自行车跑遍了文水的山山水水,为发展地方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奔波操劳,文水的田间地头、救灾一线、治碱现场、水利工地,到处都留下他辛勤的汗水和足迹。
1958年10月,全省第二大水库工程文峪河水库开始筹建,他担任文水总指挥。从移民搬迁到坝址选定,从地质勘察到工程上马,他日夜奋战在水库建设工地,直到1960年8月水库大坝拦洪合拢。过度的劳累和艰苦的条件拖垮了他的身体,他在住院治疗期间在一本笔记本的扉页上,亲笔写下了一首自勉诗:“与敌搏斗未负伤,今日得病似如前,不知哪日病痊愈,安心为民服务去。”
“把自己看得跟普通百姓的孩子一样”
在物质条件并不富裕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穿粗布衣、缝补丁服是农家子弟常见的情况。有一年假期,刘守仁的儿子刘五一和弟弟到老家西城村度假。当时有一位长辈看到他们穿一身打着补丁的粗布衣服,便感慨地说:“回去告诉你父母亲,不要再当县长了,哪有县长的儿子穿这样的衣服?”
回城后,刘五一把这位长辈的话告诉父亲刘守仁及母亲吕云仙,父亲听后严肃地说:“共产党的县长是人民的公仆,不是当官做老爷。你们必须把自己看得跟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一样”。
父亲的谆谆教导,成为儿女们一辈子遵循的守则和精神家园。
下面是人们赞扬刘守仁县长的儿子、原县政法委书记刘五一所写的诗文:
文峪河畔赞好人,
人民县长刘守仁。
当官像民不像官,
廉洁勤政党心存。
其父膝下有其子,
父传家风心染红。
踏实敬业办实事,
为官数年两袖清。
身披夕阳不停步,
不忘初心书传承。
弘扬正气行大道,
期盼大陵满山景。
“搞特殊化,不是共产党干部办的事”
艰苦朴素、廉洁从政,是刘守仁执政理念的鲜明特点。在当时经济拮据,财政困难的条件下,他倡导清廉政府,带头过“紧日子”,不搞任何奢华。他机关吃大灶,下乡吃派饭,按规定付款付粮票,待客自掏腰包,自己从来不搞特殊,也不容许家人和亲属以他的名义搞特殊。
特别在三年困难时期,刘守仁县长克勤克俭,廉洁奉公,与全县人民一道勒紧裤带共渡难关。当时一位公社干部看到刘守仁家粮食接不上,孩子们饿得慌,在该公社完成蔬菜调拨任务后,给他家买了一袋胡萝卜,他批评了这位干部,把胡萝卜退了回去。
1961年春节前,县委机关给县级领导调剂购买少量粉条、豆腐等副食品,儿子把东西领回家后遭到父亲的批评,让通信员把东西退给机关食堂,并动情地对家人说:“搞特殊化,不是共产党干部办的事。老百姓这样困难,与我们共渡难关,这些东西你们能吃下去吗?”
三年困难时期,他们家没有买一粒高价粮,没有接受特殊照顾。在供应粮中买得都是一斤折五斤的糠面或一斤折三斤的谷面。当时母亲吕云仙患严重胃病,粮食局按规定给病人调剂几斤白面,刘守仁坚决不让。对亲戚朋友送来的土特产品,他照样拒收或者付钱。有一次,西城老家种了玫瑰香葡萄,送来一筐让品尝,硬是照价付钱,让送葡萄的人很难为情。
跟大家一起劳动、一起端着碗蹲着吃饭
1959年,文峪河水库开工。当时山西日报摄影记者来文水采访,在指挥部怎么也找不到刘县长,最后还是在水库工地才找到他。当时刘县长正跟群众一起劳动,记者赶快抓拍几张领导与大家一起劳动的照片。并询问大家,你们县长是今天来劳动还是经常来呢?大家说,我们县长经常来,到吃饭时,刘县长跟大家一样端着碗,蹲着吃饭。
上世纪60年代,私评村生产队的马棚在维修时突然坍塌,饲养员被埋到塌方中。当村民们手忙脚乱刨挖废墟时,刘守仁县长闻讯赶到。他把群众当亲人,跑前跑后,一面组织抢救,一面安排做好医护救助。由于救援及时,饲养员脱离了生命危险。老人康复后,曾一再告诫儿女们,“我这条命是刘县长帮助捡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