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文艺

走进张家塔

□ 高迎新

2024年01月17日 10:38:48 编辑:

清道光二十九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镶嵌在黄河东岸吕梁山脉间的一个古村落热闹非凡,长龙般的秧歌队伍在打谷场上尽情地扭着转着,彩绸飞舞、唢呐声声。本村大财主赵员外站在赵家祖庭的高楼上,春风满面地望着摩肩接踵的人群,他正在为其令爱赵玉蝉小姐举办一场秧歌对唱的招亲仪式。赵小姐是远近闻名的大家闺秀,在十里八村乃至县城的大户人家中享有盛名,门当户对的公子们早就求之若渴。其中有三位才华横溢的公子在对唱中赢得观众阵阵喝彩,但两个时辰过去了仍然难分胜负,管家建议赵员外让小姐抛绣球选如意郎君。赵小姐在绣楼上抛出的绣球打中了她一直关注着的心上人吴家公子吴文续,最后的结局当然是皆大欢喜,秧歌扭得更加热闹火红了。

赵员外抛绣球选女婿的这个村,就是今天的张家塔村,位于方山县峪口镇西边的黄土高坡上。

就在赵员外让赵小姐抛绣球选女婿之际,他大概没有想到,大清王朝正面临着最严重的内外危机,在内吏治腐败,国库空虚,南方反清斗争此起彼伏;在外则西方列强势力东侵,鸦片荼毒国民,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赵员外在吕梁山张家塔抛绣球选女婿的第二年,道光就在北京圆明园驾崩了,这时候离千疮百孔的清王朝谢幕只剩下六十个年头。

于是,我把目光投向了张家塔,投向了那座隐映在夕阳和山影下的城堡式古村落,透过那错落的庭院和深藏的地道,去窥探一个家族的辉煌和衰败。

“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这是来自刘禹锡的《同乐天登栖灵寺塔》,栖灵寺塔位于长江之滨的扬州,江南山水多秀丽,高塔耸峙,大江涌动,这样的氛围无疑是最能产生灵感的地方,因此诗句的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透露出作者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但较之于北方黄土高原,江南的环境在气势上还是略输一筹,你要站在张家塔南面的山梁上远眺这片黄土高坡,同样也有“九层云外倚阑干”的感觉,但这里更多的是一种沉甸甸的沧桑感、历史感。三十六个民居院落院院紧连,错落有致,呈现出底宽上窄的形势,有如一座高高耸立的宝塔,这有点像正觉寺“十二连城”的千年古柏,硕大的树根深扎在皇天厚土之中。把整个村庄都建在黄土高坡上如鱼鳞般层层叠叠,还是不多见的。

据《赵氏宗谱》记载,赵家十世先祖赵山于明末清初从赵家塔迁来此地,是事先请风水先生看了的,这里负阴向阳,背靠高坡,坐北向南,最大限度地吸收着阳光,南面河流绕村而过,弯弯曲曲地流过赵家塔,直下湫水与黄河相通。山崖对峙,藏风聚气,“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诗句用在这里十分贴切。各个院落充分地吸纳着来自三个方向的阳光,夏凉冬暖,夏檐挡日、冬纳阳光,典型的晋西窑洞式建筑一院接一院,无论是四合院、窑洞台阶、院内马棚、柴房、石磨、照壁等,布局都是一色地对称和规整,居住在这样的环境氛围里,自然是心旷神怡、安居乐业,赵氏家族上百年来人才辈出,和这样的居住环境不无关系。

同行的赵玉润是张家塔文化旅游示范村总策划、华宇公司老总蒲苇专门请来的向导,知识很丰富,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在他和刘银平的带领下,我们在各个院落、窑洞、地道、高台、门楼间不停地穿梭游历、观赏拍照,有如进入眼花缭乱的迷宫一般。村内大宅院五座,各有其尊卑次序,三十六个院落错落有致、院院相通。分别有祖宅、明德堂、敦厚堂、梁顶六院、南门两院、三门巷三院、楼院、条豪里、圪垛上两院和村中央高耸着的梦楼。在祠堂、城楼、宅楼、宅门的梁柱和窗门上,各色图案雕梁画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儒家典故以及民间常有的凤凰展翅、二龙戏珠、倒垂莲花、鱼跳龙门等吉祥图案随处可见,各家院落大门的匾额几乎都有题词,书法虽不算上乘之作但意义却很深远,透露出二百多年来赵氏家族修身立业的宗旨:福海寿山、行必履正、屏山带水、酌史锄径、进德修业、耕读传家......

张家塔距繁华的黄河古镇碛口并不远,约百十华里。在赵家人眼里,碛口就是一个遥远而期盼的梦。从明清到民国初年,在这个偏僻闭塞的村落里,读书入士是大多数人的理想和渴望,书香数百年,赵家后人做了进士、举人、拨贡、秀才、监生、廪生的人在族谱中记载得不少,可谓是科甲蝉联、家无白丁,清代官府曾授予该村“文明之村”的牌匾。当然,敢于随着晋商走出去闯世界的男人们也不少,他们的第一站大都会在三交、大武、圪洞,起初干些引车卖浆的营生,能当个小老板就算很出息了。但终于还是有人西去了碛口、包头、银川。也有人过峪口、走下昔、上吴城,越过黄芦岭到平遥、太原、天津的,凡有晋商足迹的地方几乎都有张家塔赵家子弟的身影。无论是入士、经商,还是耕种、贩运,他们一边在外挣银子,一边在老家建宅院,从始祖赵山开始直至十七世孙,其间二百多年八代人的艰苦奋斗和励精图治,终于在张家塔围起了自己的一方温馨的小天地。

“山月高悬古石州,城头鼓角动边秋,将军切莫消长虑,烽火年年报戎楼”。这是清光绪《永宁州志》中的一首古诗,“高悬、鼓角、戎楼、烽火”是吕梁在明末清初的时代特征,刀光剑影山月空濛,渲染了战场厮杀和世道乱象的悲凉氛围,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夜色中城楼那高大的阴影。“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闯王李自成从黄河西岸米脂造反,一路东渡黄河杀到山西,濒临黄河的临县当然是首当其冲。一部《汾州府志》关于“鞑子、流寇、盗匪”的字眼随处可见。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动乱年间,我想,“深藏一隅、自成一统”,应该就是赵家始祖迁来地势偏僻、交通不便的山沟张家塔的初衷。

张家塔最令人震撼的不是山川河流,而是城堡和地道。城堡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分为东、西、南、北四大城堡,各城堡均有门楼、城门、瞭望台和火炕,北门还有瓮城,可见规模已经不算小了。堡墙用灰土夯实而成,高约三米,有的甚至高达十米左右,蜿蜒曲折把整个村落围了个水泄不通。四道城门还有风水学上的讲究,分别以喜、水、火、鬼冠名。地道用清一色的砖灰砌成,圈顶铺地,整齐划一。全村长达二千米的地下通道由屋内入口,贯通了每一个院落,村民们不出大门就能走遍各个院落,这条深藏地下的防御工事,具备了防敌、防匪、防盗、防洪、串门甚至贮藏的综合功能。秘密的地下交通网络把各家各户连接起来,对内随时保持联络和集体行动,对外则把犯敌、偷盗、赌博、贩大烟者等所有不法之徒统统拒之门外。赵家还在村中间修建了一个犹如宝塔的三层建筑美其名曰:梦楼,底层藏有大刀、长矛、锣鼓等武器装备,梦楼与北门城堡遥相呼应,若发现敌情,更夫便鸣锣传递信号,起到了古时烽火台的功能。这样完备的防御系统自然引来了衙门官员猜忌的目光,被冠以“私包皇城”的罪名,曾派官员前来检查并勒令拆除,但在全村人的一致保护和诉求下,最后也只得不了了之。

赵氏家族在这个城堡里悄然聚居、繁衍生息,自成一统且能传至上百年在吕梁山上很罕见。作为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群体,这里有婚恋的花烛,有温暖的炊烟,有新生儿嘹亮的啼哭,有乡试高中的鞭炮声,有春种秋收、引车卖浆和长途贩运的艰辛生计。作为宗族宗法制度的缩影,在其繁衍生息过程中,培育了一大批有才华、有作为的赵家子孙,当然也少不了族规家规的劝导和处罚,所有这些,都给这座黄土地上的古城堡笼罩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渲染出一派乡愁浓浓的田野牧歌般的古村落氛围。

我一直认为,无论是以文旅开发还是以振兴乡村为视角,张家塔的显著特征也可称之为二大亮点,就是“黄土高坡民居院落、城堡式地道”,这在吕梁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中是不多见的,也是珍贵的、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

我还是愿意把张家塔村称之张家塔城堡。

一座方圆二里的城堡和上千米的地道圈出了赵氏家族的一方领地,就军事功能而言,区区城堡在草原大漠雄兵和闯王起义部队的攻势面前是微不足道的,但在一般意义上的防匪、防盗、防洪、防火等功能却是不可小觑的。在我看来,张家塔城堡体现的主要是一种心理功能。一个有着传统儒家思想的家族,一群财主士大夫的子弟,他们需要一道天然屏障,把天下汹汹的世道和平民生态的庸常阻隔在堡墙外,也把惊惧和无奈阻隔在堡墙外,他们在城堡内营造出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家族领地。这很好!历史的车轮在黄土高坡上消消停停地碾过,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士、书、耕、商,构成了赵氏家族的生活主基调,一切与文化有关的职业在这里都备受青睐,这在今天的乡村看来有些不可想象,但在当时却演绎得相当自然。入仕自然要通过考试,大批赵家子弟由此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官场。村里还建有祠堂、关公庙、观音庙、龙王庙、戏台,所有这些包括匾额、楹联和村头墙壁上那个硕大的红色“福”字,无不渗透着传统儒家思想、宗教信仰,以及村民们的价值考量。

夕阳西下,我们终于见到了当年赵家小姐抛绣球的赵家祖庭,这个东西均有绣楼的四合院如今已修缮一新,屋檐上挂满了写有“福”字的红色小灯笼,大门旁边的墙壁上立着广告牌:“古装实景剧——抛绣球”。据说每年正月十四到十六在这里举行抛绣球表演,吸引着十里八村的帅男靓女们,赵家的后人以及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们络绎不绝,鱼贯而至,大家一起回味着二百年前赵员外招佳婿的情景,载歌载舞,唢呐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