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太君称号背后的故事
□ 杨富平
关于佘太君的身世来历,我在2023年6月7日《山西日报》撰文表明杨业之妻佘太君,本名佘采花,故居在柳林。那么,佘采花因何称为佘太君,又名佘赛花,却鲜为人知。经本人在山西省档案馆发现清道光丁未(1847)年杨家将《杨氏族谱》善本中记载一份《封诰》,并从正史、野史两方面考证,找出了佘太君称号背后的往事真相。
佘太君称号出自宋真宗特封
在山西省档案馆珍藏清道光丁未(1847)杨家将《杨氏族谱》卷之八〈诰封〉(第11页)记载的《封开国公杨延朗母和政郡夫人佘氏郑国郡太君夫人诰》曰:
“宝册正储,诞肆凤门之赦。藩封锡命,俾荣鹤发之亲。忠贞是笃,表褒宜颁。征虏大将军、推诚宣力武臣、特进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傅、上柱国、开府仪同三司兼枢密军国重事、持节莫州诸军事、幽州路都部署、天水郡开国公、太尉杨延朗母佘氏和政郡夫人,中心乐善,内助教忠,受龟畴五福之多,邀象服六珈之贵。不我先,不我后,睹星月之重明;俾尔炽,俾尔昌,涣乾坤之新渥。爰稽邦典,益进郡封。汝有子,若汉室功臣,山河永誓;汝有德,为鲁侯寿母,松柏弥坚。被我宠光,式绥休祉,可特封郑国郡太君夫人。”
经考《封开国公杨延朗母和政郡夫人佘氏郑国郡太君夫人诰》是宋真宗赵恒按照帝王分封诸侯的叙封制度,在朝廷公开赠封杨延朗母佘氏郑国郡太君夫人封号的《封诰》,史称《诰书》《诰命文书》,等同《诏书》《圣旨》,也是记载佘太君由来的可贵史料。大意是:
皇位的正式继承人宋真宗皇帝,按照分封诸侯制度,在朝廷公开颁布诏册,向全国发布,(杨延朗)白发母亲为光荣功臣的诏命。(杨延朗)确实忠诚如一,应当颁奖表彰。征虏大将军、推诚宣力武臣、特进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傅、上柱国、开府仪同三司兼枢密军国重事、持节莫州诸军事、幽州路都部署、天水郡开国公、太尉杨延朗的母亲佘氏和政郡夫人:中心乐善,以忠教子。接受治理天下的大法,享受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的五福,忍受子孙们殉节,舍弃贵族妇女装饰、发簪、玉饰穿戴可贵待遇。不时髦,不落后,目睹汉、宋两朝更换,真宗再度光明。使你兴盛,使你发达,而你流散国家给的新待遇予众人。这里经朝廷考察,认为是群臣典范,在原和政郡夫人的基础上,再增进郡封。你有子,如北汉功臣,山河永誓:你有德,像鲁国君的长寿母亲。在逆境中能保持节操,被我恩宠光耀,安抚福祉,可特封郑国郡太君夫人。
解析史料,第一,杨延郎的母亲是佘氏,即佘采花。
第二,佘太君得封时间是在杨延朗“大中祥符七年(1014)卒”(《宋史》二百七十二列传第三十一〈杨延昭传〉第9306页)后。
第三,佘太君得封原因:一是以其子杨延郎“征虏大将军、推诚宣力武臣、特进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傅、上柱国、开府仪同三司兼枢密军国重事、持节莫州诸军事、幽州路都部署、天水郡开国公、太尉”官职所封。二是以佘采花本人中心乐善,以忠教子,群臣典范,增进郡封。
第四,佘太君得封时的年龄。据代县杨忠武祠祭祀杨业诞辰计年,杨业出生于公元927年。按照杨业与佘采花由父辈杨衮与佘表指腹为婚事理推断,佘采花在公元1014年被宋真宗特封郑国郡太君夫人时,已是88岁(虚岁)高龄。
第五,佘采花是由和政郡夫人,赠封为郑国郡太君夫人,简称佘太君的。那么,杨延朗母亲佘采花的“郑国郡太君夫人”和“和政郡夫人”封号是因何得封的呢?
“和政郡夫人”封号来自宋太宗赠封
据《宋史》卷一百七十志第一百二十三职官十〈叙封〉记载:早在宋初“建隆三年(962),诏定文武君臣母妻封号①”有六种情形:
一是对“皇太后皇后曾祖母、祖母、母并封国太夫人;诸妃曾祖母、祖母、母并封郡太夫人,婕妤祖母、母并封郡太君;贵人母封县太君。宰相、使相、三师、三公、王、侍中、中书令(旧有尚书令),曾祖母、祖母、母封国太夫人;妻,国夫人。”
二是对“枢密使副、知院、同知、参知政事、宣徽节度使,曾祖母、祖母、母封郡太夫人;妻,郡夫人。签书枢密院事曾祖母、祖母、母封郡太君;妻,郡君。”
三是对“同知枢密院以上至枢密使、参知政事再经恩及再除者,曾祖母、祖母、母加国太夫人。三司使祖母、母封郡太君,妻郡君。”
四是对“东宫三太、文武二品、御史大夫、六尚书、两省侍郎、太常卿、留守、节度使、诸卫上将军、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母,郡太夫人;妻,郡夫人。”
五是对“常侍、宾客、中丞、左右丞、侍郎、翰林学士至龙图阁直学士、给事中、谏议大夫、中书舍人、卿、监、祭酒、詹事、诸王传、大将军、都督、中都护、副都护、观察留后、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并母郡太君;妻,郡君。”
六是对“庶子、少卿监、司业、郎中、京府少尹、赤县令、少詹事、谕德、将军、刺史、下都督、下都护、家令、率更令、仆,母封县太君;妻,县君,其馀升朝官已上遇恩。”“自宰相至签枢密院叙封与三世同,他官惟品至者即时拟封。馀皆俟恩乃封。”
综合史料,凡文武君臣之“母亲”的封号有国太夫人、郡太夫人、郡太君、县太君四种,没有郡夫人。凡文武郡臣之“妻”的封号有国夫人、郡夫人、郡君、县君四种,没有郡太君。
可见,之所以佘采花得封“和政郡夫人”封号,缘于“文武二品”与“节度使”可以赠封“妻,郡夫人”之规定。因此佘采花的“和政郡夫人”封号,是在杨业雍熙三年(986)年5月战殁之后,宋太宗按照杨业大同军节度使、太尉官职所封。那么,佘太君因何又名佘赛花呢?
注:①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版笫4084页。
佘赛花名字源于民间赞美
佘采花以其夫杨业官职叙封“和政郡夫人”,以其子杨延朗官职赠封“郑国郡太君夫人”后,号称佘太君,名扬天下,广为传颂。由于古代尊重女士,只称其姓,避讳真名,尊名为氏,所以史称佘氏。
如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资料丛书《杨家府演义》〈宋太宗受禅登基〉记载:“继业娶佘氏,生七子:渊平(延平)、延广(延定)、延庆(延光)、延德(延辉)、延昭、延朗、延嗣(延兴);又生二女:琪八娘、瑛九妹。俱善骑,精通韬略。①”
后来在传颂女中豪杰过程中,因为不能直呼其名,所以在介绍人物时只好将其名修饰为诸如罗赛花、高赛花等各种不同姓氏的赛花。于是佘采花亦被赞为佘赛花而出现在野史、小说和戏剧之中。
如《天下第一棍》第三十八回〈施妙计奇夺泗水关,求援兵智返火塘寨〉记载:“赵匡胤问:‘佘塘关的守将是谁?’探子回答:‘元帅名叫佘表,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佘勇、一个叫佘忠,他父子武艺高强,都有万夫不挡之勇。’”高怀亮说:“元帅非知,佘表的女儿佘赛花,正是我大哥杨继业的夫人。……佘家的枪法出名,就怕谁也不是对手。②”
《天下第一棍》第三十九回〈佘赛花结亲七星庙,杨继业助战佘塘关〉记载:赵匡胤说:“杨家军若能劝转佘家将,本帅定向周天子请功,让杨家将名垂千史。③”
从此,杨业之妻佘采花,号称佘太君,在民间赞为佘赛花广为流传。而在传播中出于崇拜英雄,挂靠名人,便以讹传讹,将佘太君与折太君混为一谈,有史可甄。
注: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9月出版第5页。
②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7月版笫292页。
③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7月版笫302页。
佘太君与折太君不是一个人
道光丁未(1847)版杨家将《杨氏族谱》〈诰封〉条末记载:“晋志辑要:保德州城南折窝村,有折太君墓,俗指为中书令业之妻。及考诸《宋史》,诰封太君实佘氏而非折氏也,明甚。①” “及考诸《宋史》”表明,杨家将后人在道光丁未年(1847)编修《杨氏族谱》时,出于慎重起见,经过考查诸《宋史》千真万确后才铭记在《杨氏族谱》中秉承。可见杨业之妻是佘太君无疑。
《关中金石记》记载:“折武恭公克行神道(碑),年号缺,毛友撰文,宇文虚中正书。……世以此碑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德扆之女,杨业之妻也,墓在保德州折窝村,非此也。②”句中“非此也”是对前面句式中内容的全部否定。显然杨业之妻不是折太君。
《宋会要辑稿》方域二一之一一记载:“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一月,麟府路上言:(丰州防御使王)承美被疾,……十二月,诏以承美子(王)文玉为防御、代知州事,又赠承美恩州观察使,録其子文宝为奉职,孙德钧为借职,仍谕其妻折氏入谒禁中。八年(1015)二月,以左侍禁王文恭为供奉官,文恭,承美之嫡长子,從仕离家十余年,承美卒时文恭监军沂州。初承美奏文恭之子怀玉为子,改名文玉,奏补殿直,……天禧四年(1018)三月,以西头供奉官知丰州勾当蕃汉事,王文玉为内殿崇班。文玉知州事八年特迁。仁宗天圣二年(1024)二月,麟府路上言:内殿承制、知丰州王文玉卒,得其母乐安郡君、太君折氏。③”
史料表明,王承美之妻折太君,有子曰文恭、文宝,有孙曰德钧、怀玉(以孙为子改名文玉)。于仁宗天圣二年(1024)二月以知丰州王文玉得封。由此可见,杨业妻佘太君,与王承美妻“折太君”纯粹是毫不相干的两个人。
注:①道光丁未(1847)版第11页。
②毕沅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考证成书的丛书集成初编的《关中金石记》卷六,上海河南路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十二月初版,第130—131页。
③《宋会要辑稿》方域二一之一一,中华书局出版社1957年11月第一版,2012年2月北京第5次印刷,第7666页。
综上所述,杨业之妻佘太君,本名佘采花,是出自石州平夷县,即今山西柳林县佘家寨将门世家,号称女大王。与父亲佘表,人称佘令公;兄弟佘勇、佘忠,人称二雄,均以武闻,号称佘家将。与当地火塘寨杨家将旗鼓相当,门当户对,由父辈指腹为婚,佘采花与杨业在柳林七星庙成亲后,生有延平、延定、延光、延辉、延昭、延朗、延兴七男,延琪、延瑛二女,收养一子延玉,号称七郎八虎。先侍北汉刘氏为臣,后卫北宋戌边。在雍熙三年(986),以其夫杨业官职得封和政郡夫人,大中祥符七年(1014)以其第六子杨延朗官职得封郑国郡太君夫人,号称佘太君。后来在传颂中被世人赞为佘赛花而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