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往事

年来风渐新

□ 吕世宏

2024年02月21日 10:56:57 编辑:

一年中最隆重最幸福的节日莫过于过年了,其承载的中国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最具民族特色。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过年的习俗也在不断地变化中。

除夕燃放的鞭炮越来越长

记得1975年左右,那时候我十岁,过年最喜欢玩的便是放炮仗。那时候家里穷,能买的炮仗很少,所以很是珍惜。小伙伴们往往是兜里装着从鞭炮串上拆下来的十来个一寸小炮,在院子里一起玩。那时候鞭炮是可以拆开来卖的,一分钱一个,多数家庭也就准备二三十个。家长对放炮是有指导意见的,主要是三十晚上接神时放一放,三十夜里关门时一个二踢脚,大年早上开门炮往往也放一个二响炮,那时可以用来玩的炮仗实在不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炮仗的种类越来越多,鞭炮的响数也越来越长。记得2000年左右,过年前数日,街上摆满了年画和炮仗,卖的也就是100响、200响居多。大约两年后出现了500响,再后来出现了1000响、2000响,近年来甚至出现一大箱子的超长鞭炮。总之,鞭炮越来越长,每到除夕12点接神的时候,全城炮仗齐鸣,彩光飞舞,放烟花的家庭越来越多,空气里充满了火药的味道,以至于后来环保部门不得不出面禁止。

春节期间的食品越来越丰富

记得小时候白面短缺,平时很少能吃上饺子,所以孩子们总是盼着过年,因为过年时是必须吃饺子的。所以,一过腊月二十三,孩子们就开始念叨年歌童谣了,有条件的家庭会安排“二十五,称上几斤胡萝卜;二十六割上二斤好羊肉”,吃饺子是过年最重要的记忆。那时候过年,母亲会在饺子里包上一枚硬币,能吃出硬币的就是有福之人,很有自豪感,所以大年初一早饭姊妹们有吃到硬币的,总是让人羡慕。

土地下户以后麦子收入开始增多,1982年学校里还是天天吃红面,到1983年食堂里的白面就多起来了,街上卖的白面也多了起来,再后来就一年四季吃白面了。大约在1995年以后,北方内地人们开始流行吃鱼了,后来出现了带鱼,再后来出现了鲍鱼之类,过年真算是吃起山珍海味了。酒也越来越精美,过去汾酒是买不到的,记得1986年,也许是为了庆贺某件事情,过年前汾酒厂特例给全县工作人员按出厂价给每人供应二两汾酒,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事情。现在,过年对吃的就不再那么期盼了,下饭店订饭的家庭也越来越多。

春节的对联越来越精致

记得小时候过年之前,家家户户要找会写毛笔字的文化人写对联。一张红纸要分隔出大大小小的红纸块,除了对联之外,还要写许多十厘米见方的小福字,家里的坛坛罐罐都要贴,还要给鸡窝猪窝门神土地黑煞神灶君爷爷等写小小的对联,如“鸡多蛋大”“皂君之位”“土地爷之位”等等。大约在1987年左右,出现了过年写对联赶集上会的老先生,几毛一块钱一副对联,会写字的先生们光年前赶集上会就能赚个二百多块,算是不小的收入了。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地出现了印刷对联,人们也慢慢地接受了印刷品对联。而且很多印刷品对联精美漂亮,色彩鲜艳,这样找人写对联的也就越来越少,什么门神土地灶君之位也就逐渐被人们遗忘了。

孩子们的压岁钱越来越多

记得小时候,压岁钱就是一两毛钱,二分钱的硬币五个,孩子们常用来跌钱玩。有一次,在外面上班的伯父给了我五毛钱的压岁钱,这可是一笔大收入。我出去就买了一包五十响的鞭炮。想不到被妈妈和姊妹们一顿批评,说年已经过了,炮仗也无用了,五毛钱可以留着开学交学杂费。那时候学杂费就是五毛钱,也记得老师催收时说“就剩你啦”,让我很没面子。于是跟着大人去供销社退钱,可是供销员吵着不肯退。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现在孩子们的压岁钱已经是不小的数字,有些孩子一个年下来能积攒一笔不小的经费,可以用于捐赠和交上学的费用。

过年的玩伴在减少

过去没有电视,除夕的欢乐在于熬年。孩子们满院子里跑打,看看这家的贡品,参观参观另一家包饺子的场面,再到点着蜡烛的供桌边游玩,还可以到院子里放放炮仗,将没有响的小炮仗掰开,看火药花喷溅,还可以玩扑克,做游戏,听大人们聊天,追逐打闹,真是不亦乐乎。大约在1980年农村出现了黑白电视机,每个生产队一台,除夕晚上放置在十字街口,村民都可以前来看。此后慢慢地黑白电视进入家庭,又出现了彩色电视。1990年以后,许多人除夕夜开始坐在家里看电视播的春晚,孩子们的玩伴也就逐渐少了。除夕合家包饺子看电视的新景象逐渐时兴。

过年需要干的活计大为减少

过去许多人家会数着忙年歌,腊月二十三之后一天紧似一天,有干不完的活。而如今,祭祀之风日渐淡化,平时人们工作学习都很忙,春节就成为人们安享假期的一段休闲日子。外出旅游者有之,家务请人者有之,年货多购买成品。过去生产力落后,劳动效率低,所以人们一年四季忙,很少有时间彻底清理卫生,于是过年就成为集中清理卫生的重要时间点。而今,家里装潢得干干净净,几乎没必要打扫了,擦玻璃也雇佣家政了。

人生是年的轮回,继往开来,辞旧迎新,需要每年来一次总结和计划,过年的意义正在于此。中国人过年,其实分为两步,一是年前的除旧迎新,二是年后的祈福庆春,其隆重程度世界少有。年俗维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今后的年俗还会进一步革新,一方面需要保护传统文化,一方面又在积极吸收新文化。乃为《赞年》诗曰:节令随日进,年来风渐新,念母人怀旧,年歌忆童心。稚子美食品,大人祭祖亲。除夕家家乐,烟花叙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