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民俗

此盘非彼盘

——柳林盘子会之一

2024年02月24日 11:00:30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韩昊桐

□ 白占全

柳林“盘子会”是以“盘子”为载体而展开的。所谓“盘子”,并非餐桌上盛菜的盘子餐具。柳林盘子会的盘子,实际上是一种放大了的神龛,浓缩了的庙宇,是民间能工巧匠将庙宇按一定的比例缩小,经过精雕细刻,油漆彩画,做成一种活卯活鞘、装拆自如的活动神龛、浓缩庙宇。诗人张不代在观赏盘子会后曾作打油诗一首:

初闻盘子节,慕名生疑窦;

盘子寻常物,天下到处有。

柳林何其盘,竟须以节酬?

观罢盘子节,惊叹迸出喉!

此盘非彼盘,奇异果稀有,

天下神仙居,合伙办公楼。

有梦圆尔梦,有忧解尔忧;

任尔心圆攀,任尔意马走。

前因均不论,后果都丰收。

天地何其小,人心大宇宙;

好个盘子节,转盘如神游!

风俗传世长,文化有源头。

细品多品味,条缕理还稠;

柳林柳树多,还需多栽柳。

发展道理硬,圆梦靠双手;

敬告盘楼仙,睁大眼睛瞅。

香火任尔食,供果任我偷;

今日葱葱梦,明日青青柳。

把盘子的特征功用描述得淋漓尽致,活脱脱地跃然纸上。

盘子是一种制作非常精美的楼阁型组合仿古木雕艺术,传统的单面盘子一般高约三到四米,长深各三米左右,也有二层、三层的,规模大的,甚至可以踏木楼梯到二层三层上去,绕围廊四周观赏。盘子按照材料分有木刻、铁制、铁木组合、石刻、水泥制作五种,水泥盘子和石刻盘子比较少见,水泥盘子只穆村背道有一个,石刻盘子只南山生态公园有一个。铁制盘子大多出现在80年代,用钢管作柱,铁皮、铁板作厦、围廊、雀替、额眉以铁焊烙出各种图案,铁木组合与铁制盘子相伴出现,斗拱、额眉、围廊为木制,柱厦为铁制,90年代后期,铁制、铁木组合已大部分被淘汰,代之而起的是高规格大规模的精雕木刻盘子。

制作盘子是一个非常科学精细而又复杂的工作,制作前需精心选料,木料必须是干透且没有疤痕的才行,如果急用,木料没有干透,要在烤房里烘烤或用柴禾烧烤,使其彻底变干。一般来说,新买的木料需经过一年四季才能够用于盘子。盘子在制作前需要设计各种比例的图样,且要将盘子的面宽、柱高、柱径、进深、出檐、斗拱等关键性的尺寸标注在图样上,然后根据盘子的规模制作主要构件。首先要制作柱面,根据其竖立的不同位置,按柱高加出适当的后备长度截料,放八卦线、砍八方,砍完一面刨光一面,然后,再在八方的基础上放十六角钱,依十六方形砍圆刨光,刨出来的柱面必须是正圆形,不能留有死楞。柱子弹完线后便可进行凿作榫卯,根据需要确定每根柱上的卯口,用凿子凿出规整的口型,便于组合时搭接。柱子做好制作斗拱,斗拱是用来支撑屋檐与柱子的剪力及承托挑桁的,由很多各种形状的小木构件组合而成。从外表看,重重叠叠,颇为复杂,细细看来,则前后上下有条不紊,以檐柱缝为分界线,在檐柱线上的叫“正心拱子”,在檐柱缝以外的拱子叫“外拽拱子”,在柱头上的叫“柱头斗拱”,在柱间额枋上叫“平身斗拱”,在屋角柱头上的叫“角科斗拱”。一个盘子规模的大小,决定于“踩数”的多少,一组斗拱的繁简,常以“踩数”的多少为标志。一般以二步行踩、三步行踩、四步行踩为多见。翘、昂嘴、耍头子制作精细,耍头子上有起峰,刻有各式各样龙的图案,龙头均为粗线条的镂刻。

雀替、额枋纯为镂空雕刻,雕刻前盘子艺人先要进行构思,设计出草图,画在固定的木板上,然后再进行雕刻。图案有二龙戏珠、凤戏牡丹、升龙降龙、草龙团龙、老鼠闹葡萄、龙凤呈祥、鹿鹤同春、麒麟送子、孔雀戏牡丹、连年有余、十八罗汉、明八仙暗八仙等。盘子上的龙则马首蛇身、鱼鳞鹿角、鬣尾狗爪,升降自如,凤凰则是喙如鹦鹉,身如鸳鸯,翅如大鹏,足如仙鹤,羽如孔雀,体呈五色,开合得体,栩栩如生。鹿鹤同春刻的是一只梅花鹿、一只鹤、一棵松树;升降龙多为一龙腾空、一龙下沉,坐龙则突出龙的头部形象,龙身上下盘绕,五色祥云飘飘;老鼠闹葡萄刻的是串串饱满的葡萄,一只老鼠攀附而上,做欲啃噬状。因为老鼠、葡萄是多子的象征,所以每一个盘子的雀替均有老鼠闹葡萄、老鼠闹牡丹的图案。

在盘子雕刻中,牡丹和莲花是常见的主题。艺人在设计牡丹纹样时,根据牡丹花几圆几缺的形象特征,提炼出了四句口诀:“小瓣尖端宜三缺,大瓣尖端五四最,老干缠枝如波纹,花头空处托半叶。”云纹是盘子雕刻的常见造型,一般情况下,“行云绵延似流水,卧云平摆像如意”“大云通身连气,小云巧雨生灵”。房檐滴水全用刀刻,多为“猫头”,也有刻有“寿”字、卍字的。盘子顶全用木板或加厚三合板制成,铺以各色木瓦,木瓦上刻有轱辘花、沙锅套、十字花、锁链、竹节、长寿字、甲叶子、鱼鳞、银锭、料瓣花等图案。挑顶的制作也十分精细,尤其是脊兽,要安放仙人及仙人头、小兽,小兽的先后顺序是龙、凤、狮子、象、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吼)、行什(猴)。其中天马与海马、狻猊与押鱼的位置可以互换。小兽的安放根据柱高而定,每柱高二尺放一个,得数全为单数。有时小兽的安放并不是按照柱高而算,而是根据盘子主办者的要求而确定。

画时,枋心内画行龙或二龙戏珠,藻头青色画升龙,大额枋心内画龙,斗拱板银朱油漆底画龙,也有的在枋心内画锦、画花草、画夔龙,多为青底画龙,绿底画锦。大部分盘子绘画主要分布在内装木板上,内容异常丰富,有以想象的龙凤、麒麟、鹿鹤等灵禽瑞兽为内容的;有以人物、器乐、文房四宝、花鸟树木为内容的,通过借物象征和取物谐音的手法,组成具有特定含义和吉祥主题的图案。主体部分却是神及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故事、历史故事为主,诸如三官大帝、天官大帝、儒圣孔子、送子观音、弥勒佛、王母娘娘、财神、刘海、和合二仙、福禄寿喜、四大金刚、八仙过海、十八罗汉、二十四孝、麒麟送子、李白醉写黑蛮书、龙吉公主救洪锦、哼哈大会战、哪吒怒打高兰英、雷震子空战辛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龙在盘子里出现较多,一个盘子里,几乎正龙、团龙、卧龙、行龙、升龙、降龙、戏珠龙均要出笼,不同的龙,姿态各异,画面威武而生动。二十四孝、十八罗汉多画在天花板上,“二十四孝”画的是二十四位大孝子感人的故事,上至帝王,下至公卿大夫、读书士子、平民百姓,无所不包,儿童、成年人、老年人无所不有,故事情节短小精悍,生动感人,画面形象简洁。八仙庆寿画的是三千年结一次果的蟠桃成熟后,王母娘娘招福禄寿三星及八仙人开蟠桃会,各神仙形象逼真,神态自若,喜庆场面气氛浓烈。八仙过海画得是蟠桃会毕,返回时路过大海,八仙各拿出自己的宝物踏着坐着漂过大海。十八罗汉有的画在天花板上,有的画在额枋上,画师用写实与夸张相结合的手法,赋予各尊罗汉以鲜明的个性,使得整个画面传神入画。

每座盘子敬神面的柱子上均刻或写有对联,少的两副,多的有十余副,对联都或刻或写在长条形木板上,木板有平面的,也有凹形的,凹形的对联板要正好扣在柱子上。对联的内容表达的是人们喜庆丰收的心情、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送来子男等。盘子的正面匾额也为盘子的格脑,上写“天官赐福”几个字,这说明盘子会祭祀的主神是天官,是上元一品赐福天官,即总主诸天帝王的紫微大帝。这样一尊神灵,本来具有无限的神力,但在盘子会中,人们更看重的还是他那资育众生的能力,在盘子前祭祀的女人,实际是在求子。在民间百姓看来,多子多孙才是最大的福,求天官赐福,就是求天官早日送来一个大胖小子来,所以,盘子会又叫天官会会、小子会会。

谈盘子不得不说它的起源。盘子来源于古代的搭神棚活动,神棚是用椽子、帐子搭成,其形状犹如帐篷,棚内设香案,摆放供品,供三官。盘子名称的来历,民间有盘盼谐音说、盘瓠说、古建支撑物盘子说、摆放供品的木盘子说几种,我觉得应该是摆放供品的木盘子演变的结果,因为古代祭神时,供品多摆放在一个长方形的木盘子上,尽管有时也有供桌,但供桌上仍然放着木盘,就是当今盘子上的供板,四周围合也是一个长方形的木盘子,长期演变也就叫成了“盘子”。其实,盘子的来源我们还可以从古代神像出行中找到影子。北魏时期,“行像”之风盛行。所谓“行像”,即把神佛像装在彩车上,是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又称为“行城”“巡城”“出巡”“出行”。神像出行队伍中以辟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佛像则加盖顶保护,以避免至尊至圣的佛被日晒雨淋。流传千余年的民间抬楼轿出行至今盛行不衰,楼轿用木雕成轿子形状,油漆彩绘,上置宝盖,四角挑顶,四角挂有纸灯,祭祀时,置神像于轿子内,四个轿夫扛抬,金瓜斧钺组成的仪仗队做前导,八音紧跟,民间杂耍百戏随后,场面壮观,热闹异常。出行队伍每过村庄都要举行路祭活动,神轿横路摆放,前置供桌,摆放供品,举村及过往行人均要于神楼轿前烧香礼拜,有的还拉着猪羊在楼轿神前献牲。顿时,路上炮仗齐响,百乐齐奏,并做短时间的表演后继续前行,抬到庙宇举行安神仪式后,即在庙上举行祭祀活动。随着时日的增加,行像的盖顶及楼轿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致,逐渐演变成庙宇和神龛的样子。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行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逐渐衰落,很少见于记载。但在偏僻的吕梁、陕北山区,此活动仍在延续。

这种楼轿与盘子极为相似,上部是宫殿式顶,重重叠叠,极为豪华,下部有彩绘围栏,中间有四根柱子与上部相连,整个楼轿看上去就像一座金碧辉煌的微型庙宇。这种楼轿本身既是庙宇,又是神龛,这情形已与柳林盘子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所请的神灵不一样罢了。从“行像”之风及楼轿的流传来看,尽管现在保留下来的柳林盘子最古的是清光绪二十六年,但推到唐宋乃至北魏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盘子也有它的发生、发展、繁荣、衰落和复兴的历史过程。盘子最初的形态即为搭神棚,这一时期大约在北魏至隋唐时期。到宋元时期,已由搭神棚向木结构盘子过渡,当时的盘子结构简单,造型粗犷,只出现一些庙宇的简单形状。明清时期,盘子艺术已走向成熟,这一时期的盘子雕工精细,画技高超。清末到民国初年,盘子发展迅猛,已遍及城区及穆村大街小巷。当时,穆村有盘子十五座,柳林镇有盘子三十二座。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盘子被作为“四旧”废除,尤其是“文革”期间,盘子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所有的盘子几乎全被焚毁。从80年代开始,盘子逐渐恢复起来,到90年代初期,柳林、穆村一带的盘子已经过百,发展到现在,柳林盘子已超过一百三十余座,且雕工越来越细,规模越来越大。每年正月十二到正月二十六,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盘子的世界,灯的海洋。游人到处,不需要向导,只要奔灯火集中处,或循声而进,就可以找到各个盘子活动点,可以看到盘子会的活动盛况。

盘子会其实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庙会,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就是凡夫俗子也倾家出动,彻夜狂欢,被众多的中外民俗专家誉为“东方狂欢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