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持续三年的“文化苦旅”
——文水县“乡村记忆”文学志愿服务队探寻“乡村记忆”前后
□ 马红梅 彭玲
编者按:在乡村振兴中,文水县“乡村记忆”文学志愿服务队围绕文水乡村历史文化发展,对各村即将逝去的故事传说,村名来历、传统建筑、庙宇文化、非遗文化、传统民俗、晋商文化、家族传承、红色记忆等内容进行挖掘整理,历时三年,编著《乡村记忆》《乡村时代》等专著,共计360余万字,受到了文学艺术界的充分肯定和文水县乡村干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赏,激发了乡村干部和群众热爱家乡的热情。1月份,山西省作家协会在全省表彰两个2023年度文学志愿服务先进单位,文水县“乡村记忆”文学志愿服务队位列其中。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民族文化的根脉在乡村,乡村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遍布众多古老的传统村落,散落民间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凝结着历史的记忆。然而,随着城市城镇化建设,乡村文化面临丢失。乡村振兴的当下,抢救乡村文化,留住乡村根脉刻不容缓,于是,在文水县,一支专注于挖掘“乡村记忆”的文化志愿者团队应运而生。
他们,开启了一场历时三年的乡村文化“苦”旅。
1000多个日夜,“寻根问脉”只因一腔热情
2020年4月,在吕梁市文联、文水县委宣传部、文水县文联及山西丽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关心支持下,文水县“乡村记忆”文学志愿服务队正式组建,服务队的核心人员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梁大智,服务队主要致力于围绕文水乡村历史文化,对各村即将逝去的故事传说,村名来历、传统建筑、庙宇文化、非遗文化、传统民俗、晋商文化、家族传承、红色记忆等内容进行挖掘整理。丽彬文化园还专门成立“乡村记忆”工作室,作为志愿者服务队工作阵地。
志愿服务队以每个独立村庄为基本单位,首先从对年长者的采访入手。由于是一支社会团体,也没有这样的志愿服务队,在第一次的采访中,许多村庄对志愿者的采访心怀质疑。为了不给被采访村庄增加麻烦,凡是对接村干部,队员们都要提前说明不需要村里任何负担,只要求村里组织10位左右有阅历的年长者进行座谈。每次采访,志愿者们都是自己带车辆,自己买饭吃;有的偏远村庄条件差,办公场所简陋,连喝水都成问题;有的村庄夏天没有空调,冬天没有暖气,但他们不畏冷热坚持采写;有的老宅和庙宇杂草和野生树枝丛生,很难找到进去的路,为了得到一张清晰的古建和壁画照片,他们拨开杂物深入宅院和古建进行拍摄,只弄得满身尘土;有的被采访老者行动不便,志愿者们就主动上门,在采访抗美援朝战争老兵时,还为老兵捐献钱款表示慰问,国庆期间在苍儿会采访,他们还挂出国旗,和老区人民共庆国庆。志愿者不会忘记,在闫家社村采访时,有队员长期劳累突发疾病……
历时三年,寒来暑往,其间经历了种种困难。究竟走了多少路,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谁都无法说清。但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这支铁打的志愿者团队都无怨无悔地坚守初心,终于实现了乡村记忆全县村村全覆盖,完成了这项巨大的乡村记忆文化工程。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10月,正当采访工作完成之际,之前所采访和座谈的多位年长者因故离世,心情格外沉重。面对眼前抢救回来的一页页乡村口述史料变得尤其珍贵,他们顿时感到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360余万字的8本专著,传承的是文化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经过三年的辛勤挖掘整理,截至2022年10月,文水县“乡村记忆”文学志愿服务队深入文水所有的228个村庄,其中包括文水现有村庄158个,合并与撤销的村庄56个,原来是文水管辖后划归外县管辖的村庄14个(含祁县7个、交城3个、清徐3个、平遥1个),行程累计达25600多里。先后走访老者2186人,召开座谈会236次,拍摄照片3800余张,收集村志、家谱、老照片260余件,以散文纪事的笔法,记录乡村口述历史、传故事说360余万字。目前,编著了《乡村记忆》《乡村时代》《乡村风情》《乡村民居》《乡村古建》《乡村烟火》《文水掌柜》《红色乡村》等,共计360余万字,均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为了充分展示乡村记忆系列文化成果,文水县委宣传部在文水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设“乡村记忆馆”,将记录“乡村记忆”的一本本原始手稿和系列丛书,以及文学志愿队收集的村志、村史,家谱等一一陈列其中,它们开启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先河,是乡村文化延承的有力见证。
这套乡村文化丛书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为中国农耕文明遗产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字史料,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文化力量。
一条“样板经验”引发众多人“寻根问脉”
志愿者在常年的史料挖掘工作中,也总结出了乡村文化挖掘经验,依托文水县丽彬文化产业园国家级综合服务标准化试点,研发编制了《乡村记忆史料征集规程》,进一步规范了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影像史料等的收集范围和程序。在2022年11月丽彬文化园国家级综合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验收时,这项征集规程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为了规范队伍管理,还制定了《志愿服务规范管理制度》,使得“乡村记忆”文学志愿服务队的工作更加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这些有效举措都为乡村记忆的高质量挖掘整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乡村记忆系列丛书的出版在文水各村引起了强烈反响,激发了许多村庄寻根问脉编写村史村志的愿望,纷纷来到乡村记忆馆学习取经。志愿服务队热情接待,开设专门讲座,将《乡村记忆史料征集规程》以标准输出形式,指导和服务乡村村志的编纂。目前,已指导方圆村、武良村编纂出版《方圆村志》《武良村志》,大象村、保贤村、杨乐堡等村的村志正在编纂之中。
收获一路赞誉,让“寻根路”更坚定
一路走来,文水县“乡村记忆”文学志愿服务队得到山西省作家协会、山西省文联、吕梁市委宣传部和吕梁市文联的支持和鼓励。山西省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主席,著名文学评论家杜学文,山西省作家协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著名文学评论家杨占平,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小说评论》主编王春林等省市文学学者,高校文学和文学评论教授专家先后撰写推荐语,给予高度评价。其中,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李骏虎说:“《乡村时代》与其说是一部乡村史,不如说是一部社会文明史,同时是一部中国乡土社会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民族发展的变迁史。其文献价值、文学价值、文物价值都将在历史的长河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是标本,是镜像,是坐标,也是精神。”
山西省文联主席葛水平讲到:“乡村系列三部曲是以农村为中心进行的乡土构建,是典型的‘农民文学’,在他的笔下,乡土社会种种神秘性的东西还在,乡土信仰还在。……面对乡村的消失,他的文字折射出了那种冷峻而又危机四伏的现实,无法消失的总是浮动着荒野上曾经热闹的村庄。乡村系列三部曲有我割舍成长的乡愁。”
我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乡村记忆系列丛书不仅得到了著名学者和专家的认可,更深受文水县乡村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赏和青睐,也激发了乡村干部和群众热爱家乡的热情。许多村民慕名而来,要求索取书籍,希望了解家乡故事,尤其是远在异乡的老者四处委托乡亲好友前来求索:“看到这些文字,就像回到了家乡,看到儿时的自己。”更有一些外出打工的年轻村民,看到记录家乡的文字,惊叹到:“没想到,我们村的历史这么悠久,真为家乡骄傲。”
文化传承创新路,乡村振兴正当时。文水县“乡村记忆”文学志愿服务队为乡村振兴服务的领域会越来越宽广,路子会越来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