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民俗

转盘如神游

——柳林盘子会之四

2024年03月06日 11:52:20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韩昊桐

□ 白占全

“转盘”指的是在各个盘子活动点转游,这种转游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人们之所以长期乐此不疲,除去盘子本身带有的神秘气氛外,更重要的在于它那热闹喜庆的场面。夜晚是盘子活动最热闹的时候,百多座盘子前燃烧起熊熊旺火,装点在盘子上的各色彩灯也闪烁着绚丽夺目的光彩。吹拉弹唱的艺人们在旺火前尽情表演起来,热情奔放的唢呐倾吐着无限的喜悦,幽默诙谐的弹唱引来阵阵笑声,轻松洒脱的秧歌尽现着传统与时代的风流……熙熙攘攘的人群拥挤在盘子周围,尽情享受着节日的快乐。

弹唱

伴随盘子会活泼登场的是古老的柳林弹唱。

柳林弹唱是介乎于曲艺、表演唱之间的一种演唱形式,它吸收了民歌、道情、二人台、戏曲等多种民间文艺的精华,形成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弹唱以弹伴唱,既弹又唱,内容取材广泛,唱词情节完整,贴近群众,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柳林弹唱的历史可上溯到宋代,源于宋元时期非常流行的说唱艺术“诸宫调”。据锄沟村弹唱老艺人梁恩宽、杨廷善讲,明清时期,弹唱在柳林非常盛行,大凡商家店铺开业,民间婚丧嫁娶、喜庆节日,都要雇请弹唱艺人演出,每到元宵佳节,柳林城乡的大街小巷就会出现“人流蜂拥,争看弹唱”的盛况。

弹唱演出时,在管子、笛子、胡胡、四音、二胡、三弦、笙、梆子等乐器的伴奏下,男女两名唱手分领剧中角色,一手持扇,一手拿绸,边扭边唱,说演结合。伴奏所用曲牌均为传统古曲,民间艺人归纳为“九弯十八调”。帽子为演唱前的开场音乐,套曲根据演唱内容而定,一般采用《智化寺京音乐》四调,内容长的弹唱每唱几段即换一种调子。过门是每唱完一段时使用一种固定性的曲子,起衔接、过渡作用。尾曲是一个节目演唱完后的一段音乐曲牌。乐队可大可小,一支乐队,一般由六至八人组成,主奏乐器、和弦乐器一人执一件,打击乐器一人执二。

弹唱表演一般在盘子附近店铺的高圪台上,或临时搭简易小台子。看弹唱的人们早已守候在那里,管弦一响,人们不由地伸着头朝台上看,出场的演员是一男一女两角,登台的演员一般不化装,只有丑角出场时才化妆,有时是一人多角。丑角的鼻梁上抹一块白,脸颊擦着红,嘴唇涂得血红,出场时姿势滑稽,边说边唱边做鬼脸,台下的人们被逗得前俯后仰。演员的唱词道白都是当地的方言土语,初听时懵懵懂懂,但柳林人习以为常,字字句句听得真切。外地人虽然有些唱词听不清,但优美的音乐也令其陶醉,乐而忘返。

表演者或对唱或和唱,间以道白,为听众再现民间流传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故事情节较为简单,演唱内容丰富多彩,有戏剧故事、民歌。《赶舟》《审录》《下柳林》《小中山》《秋香哭婆》是弹唱中的代表作。

闹秧歌

闹秧歌是柳林盘子会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广的一项民间文艺活动。每到春节、元宵节,各村社均要组织一支或几支秧歌队,闹闹红火,动动响器,热闹一番,庆祝一番。

水船秧歌又叫旱船秧歌、跑秧歌。整个秧歌队由艄公统领指挥。水船是用木条扎绑、套铆、装钉的小型船体与船体骨架,船体长约五六尺,宽有三四尺,两头圆弧形或尖起翘,船沿下周围以花布或围白布彩画水波纹图案,船舱为方形圆凹顶或四面斜坡顶,用彩纸或彩纸花装饰,四角悬挂彩纸花穗,船舱内乘坐一演员,船为两只,所以乘船演员为二,一男一女。女船工装扮同身子上演员,上衣两袖经肩前后斜横搭一绳带,拴系于船两沿,两手左右紧握船沿掌船跑船,男船工也为身子上装扮。男艄多化装为老叟,头顶拴系古代长发髻,戴草帽沿编挽的船形帽,粘贴或挂戴长胡须,腰束白布裙半缠半垂,手执划桨,在船后或船前划桨,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进行表演。女艄装扮为身穿彩裙,头戴缨花帽,手执划桨,在船前后扭着划桨,成对文武角色随后。表演人数,少者五六十人,多者上百人,根据人数的多少及表演场地的宽窄,走成各种图案。

开场时,艄公要“叫板”,做武术表演三脚不落地动作后,随着音乐节奏,男女艄公各带一队,从两边同时同向入场,在唢呐鼓板的伴奏下,两队合二为一,往开摆阵势。阵势摆开,坐船演员双手掌船在场内转大圈,小步子快跑,老叟在后执桨划船,飞跑数圈后,老叟斜插跑到船前用桨拦挡,船头从外侧掉转回头反方向飞跑数圈后,老叟再挡再调头,复回原方向飞跑几圈后,老叟引船到场中心,船体快速旋转数圈后慢行起来。文武角色随鼓板节奏,两手抬于腰间,来回摆动,以腰带动全身,扭到拐角处时,抖肩颤胯,碎步小扭,姿势自然圆滑,柔软轻舒。扭到高潮时,艄公在拐角处“要板”,来套武术动作。水船慢悠悠地摆动,好像载着五花八门的乘客在河中游荡,时而跃过大浪,时而溜下波谷,其余各坐船者根据自己所扮角色进行表演,有收有放,有张有弛,进退有序,气势磅礴,场内花红柳绿,犹如万朵鲜花开放。板一停,唢呐奏响,即告收场,再转向它处。女艄“行如落叶水上漂,动则杨柳随风摇,腰胸连绵扭八字,头微晃动含柔娇。”男艄则“快起慢落踏稀泥,拖泥带水逶迤移,双膝微屈气下沉,刚中有柔健又稳。”

水船秧歌最精彩的要数陷船了。陷船多在谒门子完了进行。表演人员多为二三十人,有男女艄公、坐水船的、傻童、和尚、算卦的、背顺顺的、提茶壶仆人(二不愣)、大肚婆姨、农民、耍棒槌的、商人、拐杖老婆、媒婆等,表演的是船到河心搁浅后,不同人物的不同动作表现。船搁浅后,艄公坐在船上观察水情,做些试撬的动作,试撬无用,艄公亲自下水,做挽裤腿、挽袖动作,或脱掉衣服,解下腰带。进入水中,手搬船帮,用身体背船,并做抱泥姿势动作,船仍无济于事,于是又做卸货状、舀水状,以肘扛船,以桨撬船,艄公在两只船的四个撬角上各撬八次,船仍无动静,于是使出浑身力气背船、靠船,船才算有点动静,于是拿起桨再次撬船,此时傻童出来捣乱,你在这边撬,他在那边压,气得艄公不得不先抓傻童,阻挡傻童捣乱。艄公在场内东跑西抓,耍笑逗趣,直到将两个傻童全抓住,按在关口前,排除了干扰。艄公赶忙拿桨撬船,船有了明显的移动,于是众坐船者拉的拉、推的推,终于把船拉了出来,然后,装货出水,开船行驶。船上众角色则有的磕头祷告,有的掐盘算卦,有的调戏孕妇,各角色表演形态逼真。众人在行船时轻松自在的表情与陷船时又气又急,又庄严又自若,既紧张又沉着的表情,使情和形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伞头秧歌,自然会想到伞头。伞头在秧歌队中既是歌手,又是指挥者。一般伞头穿长袍戴礼帽,左手摇响环,右手执花伞。伞头是一支秧歌队的统领,其主要职责是指挥全局,编派节目,带领秧歌队排街走院掏场子,并代表秧歌队即兴编唱秧歌答谢致意。

斗活龙

斗活龙不同于舞龙。舞龙是数人举龙在地上表演爬龙山、过龙桥、穿龙门、二龙戏珠、巨龙绞柱等,而斗活龙则在空中表演。表演前,民间艺人先要制作一两米大小的龙、蜘蛛精、蝎子精、狮子、火蛋、鱼等,制作材料为布、纸,做时先用铁丝做成动物骨架,骨架上涂以硫磺,骨架最下端装有少许火药。从火药中拉出一根长长的火药捻,长短根据表演场地而确定。骨架做好后用白布扎出各种动物的造型,然后在白布上彩绘,使各种动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然后再在动物的两头和中间拴细铁丝或细绳两根,并在建筑物窑洞或楼房脑畔搭设架子,架子两端的距离必须超过二十米。两端拴系钢丝三根,中间钢丝固定,两边的钢丝通过滑轮可以抽动。

表演时,首先用环把导具固定于中间的钢丝上,两边的人员手拉绳索,使动物上下腾挪跳跃,快到中间时点燃火药捻,两物相遇,骤然起火,于是所表演的动物显形。表演人员在鼓乐的伴奏下,双手拉动绳索,根据节目的内容做出各种动作表演。

传统精彩节目有“二龙戏珠”“龙抓蛛精”“龙抓蝎子”“狮子扑火蛋”“鱼龙变化”等。二龙戏珠中的二条龙,时而升空,时而下降,时而横身而行,利爪不时伸向跳跃着的火蛋;龙抓蛛精中龙扑向蛛精,蜘蛛精腾挪躲闪,忽而变成美女迷惑怒不可遏的行龙,行龙躲开美女,或而蜘蛛现身,张开大网欲缠行龙,行龙见状,腾空而起,用利爪打断丝网,张开大口吞食蛛精。

据斗活龙老艺人贾国珍讲,斗活龙的节目内容均为神话传说,民国年前经常搞,后由于传承人缺乏就搞得很少了。1964年南坪搞过一次斗活龙,那时候整个街上挤得水泄不通。时隔二十四年的正月十五搞过一次,那次由于准备充分、组织严密,尽管大街小巷挤满了人,也没有出现过大的问题。2000年、2001年,县里大搞盘子节,要求恢复濒临失传的斗活龙艺术,我们两三个人边学习边制作,也还成功地表演了一回,全国各地的专家们看后直竖大拇指。

转九曲

有盘子必有秧歌弹唱,有活动必有九曲。九曲是盘子会中的一项大型的活动,俗称转九曲、转灯。九曲城城连环,城城相套,人们转九曲为的是求神灵保佑,在一年内能驱除邪魔,消灾免难,人畜平安,幸福美满。

转九曲一般从正月十四开始。灯场多设在平整、宽阔、避风且离盘子较近的地方。栽灯时多用裁成一米左右的细木杆,横竖各倒栽十九行,共三百六十五根,象征农历全年的天数。杆间相距一米,杆顶置以灯盏,倒上麻油,放上棉花捻,有时也用小蜡烛,罩上五色纸灯罩。现多用小电灯泡安装,五颜六色,外不饰罩。栽好后正好形成一个四方形城池,城内设有九座小城,城壕、胡同、内城、仪门,应有尽有。它的布局是根据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九宫构成的。东西的仪门,一为出,一为进,象征两仪,东南西北四方四正的四处城壕象征四象。城内由榔头形的卍字组成,共七个,四角四个,东西南各一个。九座城分别是东北城(艮方)、东中城(震方)、东南城(巽方)、中南城(离方)、西南城(坤方)、西中城(兑方)、西北城(乾方)、中北城(坊方)。城与城或峙或邻,构成东、西、中三条长街。

城中竖高灯十八盏,东西仪门各一盏,九座城九盏,四个城角四盏,东西门之间补立高灯三盏。十八盏高灯,拱悬空际,状如星球。总城内又以五方配边五色立幡,中央戊己土,其色黄,立黄幡;东方甲乙木,其色青,立青幡;西方庚辛金,其色白,立白幡;南方丙丁火,其色赤,立赤幡;北方壬癸水,其色玄,立黑幡。灯场的进出门挽松柏枝、插红旗,粘吊子、贴对联,挂红灯。灯场一侧设有神台,所有转九曲的人都要在神台前点燃香,虔诚地拿在手上。

转九曲起场要在盘子前敬神。敬神后,由伞头领头,在锣鼓家具的伴奏下进入灯场,进门时伞头要唱一首进门秧歌,每到一座城都必须唱一首求福求财消灾免难之类的秧歌,以求神灵大显灵气,保佑人们。如“秧歌转入八道城,八洞神仙显灵神,人间心想事能成,丰衣足食贺太平。”转罢九曲,出灯场后,伞头还要到神位前唱秧歌:“转罢九曲送诸神,各路神灵都动身,一切灾难送出门,保佑人间常安宁。”转九曲即告结束。此后的几天内,由入灯城者自由转游。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过去简易的木杆和麻油灯早已被先进的材料和七彩的电光灯所取代,夜幕下的九曲黄河阵显得格外绚丽多姿。近观,竖成列,横成行,似排列有序的城池,万家灯火照人;远观繁星点点,五彩缤纷,灿若星河。川流不息的人群,在亮如白昼的灯海中迤逦而行,宛如一条长龙遨游江河,给人“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之感。

柳林盘子闹了一年又一年,柳林人的智慧亮了出来,柳林人的豪情抒了出来。一处处的盘子会,一台台的弹唱歌舞小戏,一场场的秧歌,你方唱罢我登场,展尽风姿神韵。整个柳林城到处是翻飞的彩扇、舞动的人群、喧天的锣鼓、激情奔涌的人群看着盘子、听着弹唱、转着九曲、扭着秧歌,尽情倾泄着释放不完的狂欢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