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楼出土的商代青铜瑰宝—鸮卣
□ 胡春良
山西出土的青铜器中,晋侯鸟尊、龙形觥、兽形觥、鸮卣、牺尊等都是名闻天下,弥足珍贵。其中,鸮卣又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它不仅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而且是最“萌”的明星文物,被誉为古代版的“愤怒的小鸟”。
鸮卣的形制特点与出土地
鸮卣,高19.7厘米,口长径12厘米,短径8.6厘米,宽13.4厘米。1956年,出土于山西省石楼县二郎坡村;1959年,入藏于山西博物馆。
鸮卣为两鸮相背而立,盖为首,器为身,圜眼勾喙,凛然威武。椭圆形,大腹,有四足,带盖。盖上有钮,盖、体子母扣接。整体为一鸮鸟形状,配以花纹,栩栩如生。盖有鸮嘴、突起的眼睛和雷纹填地的夔纹,还有窃曲纹装饰。足饰夔纹、垂鳞纹,均以细腻的雷纹填地。通体纹饰十分精美,融线雕、平雕、凸雕于一身,是不可多得的一件商代青铜器珍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郎坡遗址位于石楼县城北一公里处的城关镇二郎坡村北的垣上。1956年秋,先是发现有各种粗细绳纹的灰陶片和残石斧等,接着在遗址南侧发现一古墓,清理出土15件铜器和金质珥形器以及玉器、贝币等。后经专家确认,此为一处新石器遗址和商代墓葬。1980年秋中科院山西考古队,曾在此采集到夹砂陶、红陶和泥质陶片。二郎坡出土的青铜器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鸮卣。
鸮卣的功能
卣,古代盛酒器。《周礼·鬯人》:“庙用修”,郑玄注:“修读卣,卣,中尊,谓献象之属。”古文献和铜器铭文常有“秬鬯一卣”的话,秬鬯是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卣是专门盛这种香酒的酒器,是盛酒器中重要的一类,考古发现的数量很多。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圆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鸱鹄(猫头鹰一类的鸟)形,或作虎吃人形等。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一般说,商代多椭圆形或方形,西周多圆形。
卣是最重要的祭祀礼器,所以里面盛放的秬鬯可不是一般的酒,它是3000多年前的一种最高等级的酒。当然,一定是选用最好、最珍贵、最吉祥的粮食——“黑色的黍”,一种有粘性的糜子酿成酒,然后再用郁金香草进行深加工。这个郁金香草可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郁金香,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香草。这种香草经过调制后酿成的酒,色泽金黄、味道香醇。
鸮卣造型之谜
既然卣是商周时期的一种祭祀礼器,那么鸮又是什么?商朝人又为什么把地位如此高的酒器铸造成鸮的样子呢?
鸮,是我国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那么,鸮卣,就是以猫头鹰为主体造型的青铜礼器。因为猫头鹰总是在夜间活动,发出的叫声又如哀鸣般,所以人们通常认为猫头鹰是不吉利的鸟。而在商代,人们把祭祀用的礼器铸造成猫头鹰的样子,反映了当时对猫头鹰的尊崇。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甚至更早的史前时代,猫头鹰是很受尊崇的。
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有猫头鹰形象的陶器不止一件,还有雕刻成猫头鹰样子的玉器。在古代著名的女将军、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的墓中就出土了多件以猫头鹰为造型的器物,其中“妇好”青铜鸮尊最为有名。该青铜器由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器身口内壁铸有铭文“妇好”。整个青铜器为一站立的鸮形,器盖置于鸮首后部,鸮昂首,岐冠高耸,“臣”字状目,小耳,钩喙,胸略凸前,双翅并拢,两爪粗壮,四趾抓地,宽尾下垂。器通体以云雷纹为地,盖饰饕餮纹,前端有立鸟,尖喙,岐冠,鸟后饰一龙,拱身卷尾。冠面外侧饰羽翎纹,冠面内侧、颈部两侧饰夔龙级。嚎与前胸各饰一蝉纹。两翼前端各盘曲一条长蛇,身饰菱形纹。尾部饰有一鸮,圆眼,尖喙,双足内屈,两翼平展,作飞翔状。
台湾故宫博物院也珍藏有一件鸮钮兽面纹方罍,商中期文物,也是罕见形制的青铜重器。出土地不详。颈、足上层皆饰弦纹,颈下层饰夔纹,足下层则饰小型兽面纹,腹上层饰蝉纹,下层则饰兽面纹,兽面纹张口裂牙,与四川一号祭祀坑罍近。纹饰的表现手法为罗越的第四种风格。主体花纹兽首下颚呈尖角,肩上兽首下颚有两个突起,兽首角下垂而上钩,皆显现带有南方或西南方区域特性。一件青铜器上装饰四个鸮首则是十分罕见的。总之,鸮题材的青铜器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有某种神秘的寓意。
那么,把器物铸造成猫头鹰,可能是因为猫头鹰骁勇善战,是商代人心目中“战神”的化身。它的喙和爪子都像钩子一样弯曲,十分锐利,在捕食和飞行的时候,悄无声息,一击必中。在鸮卣里盛满秬鬯,也许就是供奉给商人的天神和祖先,希望得到护佑。
可是到了周代以后,猫头鹰逐渐被披上了恶名,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鸟。《诗经》中有一篇这样写道:“鸱枭鸱枭,勿食我子。”意思是:猫头鹰呀猫头鹰,你不要吃我的孩子们。可见,在那个时候猫头鹰的名声就已经变坏了。
鸮卣作为商代晚期的青铜艺术瑰宝,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鸮”的尊崇,以致上升到祭祀礼器的高度,又具有高超的铸造制作技艺,同时也是研究古代酒器,以及酿酒历史的重要物证,加上“呆萌”的外形和表情,堪称中国古代版的“愤怒的小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商代青铜器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