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叙事中主流价值观的表达
——兼评本土电影故事片《蘑菇香了》
□ 卫彦琴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农村题材的电影逐渐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这些电影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涵,记录了农村的历史变迁,反映了农村的各种现实问题,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乡村和城镇的桥梁,为我们认识乡村、了解农民打开了一扇窗。通过这些电影,我们得以一窥中国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那些质朴而又动人故事,促使我们对农村的发展进行深入思考。
贴近基层深度挖掘
乡村生活真实可感
《蘑菇香了》是2014年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和吕梁市鑫晖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一部电影,该片以国家环保政策和农业产业化政策为背景,讲述了农村女党支部书记李杏姑,带领村民由煤焦领域转型到特色农业,走上农业产业化道路的故事,歌颂了党的惠民政策和农村基层干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艺术被视为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升华。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实践,但同时超越了单纯的日常生活实践,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评论。农村题材影视创作,要让城乡居民都爱看,首先要把乡土这一头做“实”了。“影像中的乡村是真实可感的、乡土中的人们是真实可感的,乡村社会的运行逻辑是真实可感的,这就奠定了一部作品成功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人民。影视作品只有真正走到人民中间,真正抵达观众,在人民的共鸣、回应和参与中,其艺术感染力才能无穷无尽地敞开。从创作生产到传播接受、评价评论,新时代文艺的基本经验就是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来自人民、为了人民,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
电影作为大众传播艺术最普遍的存在方式,以最通俗的表现手法记录人民生活,展示人民精神状态,不仅是一种受欢迎的娱乐形式,能够让观众在紧张的生活中放松心情,同时也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通过丰富的故事内容和精湛的视听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优秀的影视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教育价值,能够影响和启发观众对生活、世界和自我的认识。
农村题材影视作品的“出圈”,首先要做到贴近基层、深度挖掘,呈现农民群体真实的情感需求与情感价值。离基层越近,离真理就越近。凡是能得到共鸣的农村影视作品,都是真正来自泥土的。其次,好的作品要兼具复杂性与合理性,一个作品中的内容,只有像一根针一样扎在了时代的痛点上,才能够触碰到观众的内心。
以矿起家,因煤而兴,作为典型资源型地区的吕梁,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在传统产业涅槃重生的同时,吕梁更多的新兴产业也在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引领着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培育和发展。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拍摄这样一部以吕梁地区汾阳市某村的农村产业转型发展为主题的电影——《蘑菇香了》,是紧跟时代步伐,从一个农村基层干部的视角展现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是如何落地的,是怎样给农业农村带来前所未有变化的。其内容普通又真实,情节真实不虚浮,情绪感人不做作,兼具宣传性、思想性和教育性为一体,既有艺术感染力,又有政治说服力,是一部接地气、有温度、讲情怀、见深度,引人共情共鸣的,优秀农村主题电影。
把握社会发展脉搏
表现转型发展主题
影片取材贴近实际,反映生活。电影——《蘑菇香了》虽然场面并不宏大,情节并不复杂,但却能把握社会发展脉搏,表现转型发展的大主题,从而塑造了一个有远见,有魄力,敢想敢干,舍小家顾大局的农村女党支部书记的美好形象,很好体现了电影对主流价值观的坚守和表达。
转型迫在眉睫,转型势不可挡。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乡村振兴成为我国未来一个阶段中,社会经济工作的主要方向。产业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推动产业发展,实现乡村经济增速,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全面改善乡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如今的吕梁,正在经济转型的大道上快马加鞭,奋力疾驰。正如电影《蘑菇香了》中反映的, 在吕梁市“8+2”农业产业化振兴三年计划的背景下,李杏姑坚持“强龙头、建基地、创品牌、拓市场”的思路,决心把企业继续做大做强。为了响应国家转型发展的号召,高质量发展农村绿色经济,村党支部书记李杏姑决心把村里煤焦公司的基地改为蘑菇栽培基地。为此,她还自费做了大量的市场调查研究和分析,并引进了香菇种植专业技术,进行了蘑菇培育实验并获得成功,体现了有时代精神的改革主题和农业农村农民的新气象,真切地传达出了一种人文情怀和深入思考,承载了主流价值观,提振了真善美的力量。
目光远大,理念前瞻,舍己为公,在主人公李杏姑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现实实践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很多现实的困难与问题需要解决。对于李杏姑的决定,煤焦公司的主要领导成员却不认可,不放心,坚决反对,就连她的丈夫也想凭着自己出色的厨艺,去城里开饭店,稳稳妥妥地赚钱而不支持她。要知道当时的煤焦还是热门行业,经济效益也很好,而且公司有她60%的股份。如果只打自己的小算盘,即使再坚持一二年,她也会成为富甲一方的大老板。可她不想以灰蒙蒙的天、黑乎乎的地、浑浊不清的河水为代价,换取眼前的经济利益,所以没有气馁,没有后退。她用转型发展的大形势、自己率先培育成功的事实,和一腔决心带领广大群众共同致富的热情,教育大家、说服大家,终于得到了公司领导以及村民和丈夫的信任和支持,办起了蘑菇实验基地。用李杏姑的话说,她想到的是“头上的蓝天,脚下的土地,身边的父老乡亲。为了让蓝天更纯净,土地更肥沃,河水更清澈,乡亲们的生活更幸福……是我一生奋斗的梦想……”
汾阳有取之不尽的酒糟和醋糟,有富含矿物质的常流水马刨神泉,都是培育蘑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变废为宝,降低生产成本,是该村发展的有利条件,所以李杏姑顶住了重重压力,毅然炸毁了自己亲手创办的焦化厂,建起了蘑菇培育基地,带动了本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村民收入。后来因发现产品出了问题要推迟交货时间。为了减少公司违约赔款,她北上京城,南下沪广,与商家谈判沟通。饭桌上,李杏姑不但举杯“舍命陪君子”,以笑脸诚恳赔情,还忍受了商家的言语挑逗,尽管是爽快豪迈的巾帼英雄,还是在瓢泼大雨中痛哭流涕。
通过这样感人的故事情节,让一个目光远大,敢想敢干的农村女支部书记、农民企业家形象树立在观众心中。这样也打破了传统影视压缩语境中,农民“他者”“弱者”形象的刻板建构,用多元立体视角,真正呈现了农民的主体性和内在精神结构,强化了农民群体的媒介话语权,避免了形象的单一化。这种表达也为观众提供了更真实亲近的视角,易于让观众与剧中的基层干部站在同一立场,去理解他们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去共情他们的内心情感,增加影片的感染力。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党赢得群众拥护和支持的法宝,正如影视剧中的村支书李杏姑,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不搞适时应景的面子工程,就凭自己的无私奉献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基地建成投产后,她也“嫁”给了基地,忙得常常顾不上回家,照顾还在上小学的儿子的重任全部落在了丈夫身上。丈夫出差了,想为妈妈分忧的儿子自己做饭,却打翻锅烫伤了腿,送进医院。看着儿子烫伤的腿,她剜心地痛,深深为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不是一个合格的妻子而内疚着,但一听说蘑菇出事了,她又立刻义无反顾地赶到基地。
对于家庭,李杏姑也是深爱着的,所以当委屈、怨恨、愤怒的丈夫一气之下,向她提出公司和家二选一的时候,她发“我爱你”的短信给丈夫,把丈夫感动得泪如雨下,并用默默付出表示了对妻子最热烈的爱和最贴心的支持。片中李杏姑以朴实的形象、感人的事迹,把对父老乡亲的热爱之情,升华为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让自己成为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实现共同致富的一员,体现了很好的政治导向性。
以主流价值观
传达积极正能量
“诚信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信誉决定企业的未来”,这是杏姑作为一个农民企业家的坚定信念,她也毫不动摇地践行着。经过耐心地宣传发动,并充分利用当地政府的惠民政策,和一千多户农民签订了即使在市场疲软的情况下,也用保护价全部收购菇农蘑菇的合同。可是当第一批菌棒发下去的时候,由于部分菇农没有严格按照培育方法科学操作,致使40%的菌棒发霉,全部报废。这时菇农情绪极不稳定,集体要求公司赔偿损失。虽然责任在菇农自己,可杏姑为了保护群众种植的积极性,当场承诺赔偿全部损失。她宁愿自己吃亏,也绝不让农民受害的做法,给菇农吃了定心丸,赢得了他们的信赖,提高了企业的信誉,为企业的发展壮大赢得了一份无形的资产。
“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就是民族品牌的生命”,因此,李杏姑的产品也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前景。但她仍然坚守信用,坚持对客户负责的信念不动摇,没有丝毫降低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当李杏姑听到售出的一批蘑菇加工品被感染虫菌,将不得不推迟交货日期时,虽然面对赔偿巨额违约金的现实,仍然果断立即召回全部产品。李杏姑认为为了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而采取不择手段的行为只能让企业的路越走越窄。所以听到有关负责人低价购买了次等蘑菇,想以次充好按时交货时李杏姑发火了,她怒斥“这是毁掉企业的将来”。尽管她经过调查知道,经过高温加工的产品食用后并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还是果断决定全部销毁。那一声毫不犹豫坚强有力的“砸”,让多少箱次品在铲车下变成垃圾,也让她的企业诚信大放光彩,订货数量直线上升。
后来,当企业已经进入了规模化生产,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产品也远销北京上海广州后,李杏姑也没有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而是要开发新的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正好躺在病床上的李杏姑,从丈夫用自己的技术制成的香菇酱中得到了启发,于是又研发了新的产品,增加了新的生产线,形成了3大系列,12个规格,48个产品的产业规模。销售额达到了3亿多元,利税三千七百多万元,还获得了两个专利。发展的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现有的成绩并不是她的终极目标,在她的心中,让家乡的天更蓝、水更清、土地更肥沃、人民生活更幸福,永远是进行时!电影《蘑菇香了》最后从绿水青山中退出,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想象空间和长久的思索。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影视空间里,与聚焦城市题材相比,乡村题材的影视作品比较稀缺,尤其是真实展现农业发展面貌、农村生活日常、农民所思所想,且质量过硬的影视作品更是不多。有部分创作者在根本不了解乡村的情况下,将农村的落后现象固化,对其过度夸张放大处理,出现了消费农村、消遣农民的现象。
乡村或者说家乡,是每一个人生命内在的基因,具有感染人心的强大力量。乡村叙事不能远离现实真实和艺术真实,要真诚地反映农村实际,提供人文思考,秉持现实主义创作的严肃态度,以主流价值观标准传达积极正面的能量。《蘑菇香了》对乡村振兴、乡土人情的细腻捕捉,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容易引发观众的共情,特别是有农村生活经验的观众,能够从这些影像中唤醒乡愁记忆,增强精神力量。同时,也让广大人民群众,从影片中感受到党的惠民政策的好处,看到领导干部工作作风转变,增强对乡镇企业的信心;也通过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增强了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提高了人民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保理念的认识,听党话跟党走,共同保护我们的青山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