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盘子会”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柳林盘子会”是柳林独具地方特色的一种大型民俗活动,活动时间为农历正月十三至二十六,元宵节达到高潮。整个活动围绕一个被称为盘子的组合型阁楼式仿古建筑展开。
一、“柳林盘子会”概貌
据资料记载,“盘子会”起源于古代搭棚祭神活动。柳林将其发展为一种民间祭祝活动。“盘子会”本质上是民间迎神赛社活动的一种体现,集中指向“天官赐福”,反映人民最朴素的现实愿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盘子”名称的由来一种说法是,当地人之前叫“盼子”,后来谐音为盘子。还有一种说法是每年正月十五“盘子会”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是把贡品放在盘子(放供品的器皿)中,端到盘子跟前完成供奉,久而久之就将这种民俗称为盘子。现在一般认为盘子是融合了祭祀形式和祈福祝愿的双重含义。目前,柳林县城有100多个盘子。这些盘子的材质、样貌不尽相同。
二、“柳林盘子会”可持续发展路径
第一,增加收益,扩大影响力和增强需求力。首先,借“盘子会”活动开展之际举办民俗旅游活动。其次,在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宣传。“柳林盘子会”可以借助这种方式,实现自己破圈式的传播,尤其是用当下最新潮的热门方式,吸引流量,组建或引进一些短视频团队、在“盘子会”期间对其集中宣传。再次,市场需求结构的转变。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盘子会内容越来越丰富,盘子的市场需求力就会得到大的提升。最后,盘子形式的灵活调整。如果盘子民俗能实现文化辐射,就可以借鉴影视产品,配合开展旅游文化周活动。第二,规范传承,修订传承制度、教学计划并构建教学团队。首先,制定规范的传承制度。明确招收新一代传承人的标准和待遇,尽量规范到具体细则;规划学徒自身发展的职业前景;提供相应的办公场所、资料存放场所等配套设施,从根本上增强年轻人对非遗的认同。其次,修订成型的教学体系。从理论和历史方面梳理出完整的盘子发展脉络和盘子艺术的时代价值;将盘子艺人的工艺技巧和实践心得形成系统的文字材料,从而整理成教学材料。再次,构建良好的教学团队。将从事盘子制作的艺人集中起来,成立工作室,组建木工和彩绘教学团队;除了对学生的教学外,还要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了解工艺发展现状。第三,提升修养,弥合工艺传承与文化传承之间的断裂。与当地的高校合作,完成对传承人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提升,尤其将重点放在目前传承人的徒弟身上;通过对他们的系统培训和教育,实现工艺传承和文化传承之间的衔接。第四,规范运作,提升政府规划的系统性。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等有力措施,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具有吕梁特色的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对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详细的政策引导,包括要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应当编制专项保护计划,配套单项扶持资金,设立展示场馆,为代表性传承人提供必要的传习场所等。但是要实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仍然需要当地政府的积极支持与引导,尤其是将非传承人也纳入“盘子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规划中。
(文章来源于《吕梁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 作者:郭锐 责任编辑:李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