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往事

战火中的“喉舌”(上)

——汾阳革命战争年代创办的进步刊物

2024年11月13日 08:59:43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韩昊桐

□ 吕焕春

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早在党成立之前,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就创办了《新青年》《工人周刊》《劳动界》等刊物,普及马克思主义思想。党成立初期,便开始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创办了《向导》《红旗》《前锋》《中国共产党党报》《解放》等刊物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喉舌”,不断推动中国革命的进步。1925年2月,中央制定的《宣传部工作之进行计划》规定:对内应利用种种方法给予全体党员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理论的和实际的教育,对外应利用各种机会使我们的思想能切实深入一切广大的被压迫群众之中。

汾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0世纪初,美国基督教会在汾阳创办了铭义中学、神道学校、崇德女校、汾阳医院、广智院等机构,当时汾阳还有公立河汾中学,而晋西其它各县尚无中等学校,所以汾阳周围各县及陕北部分县的学生多到汾阳求学,汾阳成了晋西文化中心,一批进步知识青年集聚汾阳。因此,在革命战争年代里,汾阳较早诞生了党团组织,并先后组织创办了《红五月》《闪光》《华墙报社月刊》《铭义季刊》《真实报》《敌区烽火报》《敌情动态》等进步刊物,犹如“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思想,启发觉悟、动员群众,作为与敌对势力斗争的重要手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强大的思想政治基础。

大革命时期

1919年五四运动后,汾阳爱国学生开始觉醒。以李舜卿、武子程为代表的汾阳进步知识分子进而追求新文化、新思想,并开始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1923年春,河汾中学进步学生李舜卿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汾阳成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社青团汾阳支部。1924年,李舜卿转为中共党员,汾阳进步知识分子武子程和铭义中学学生韩寿萱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秋,社青团汾阳支部改建为社青团汾阳特别支部。

1925年5月,上海、青岛的日本纱厂先后发生工人罢工,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和提高工资。在这场罢工中共产党员、工会活动分子顾正红被枪杀,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5月30日,学生和工人群体发起了反帝大示威。当天,英国巡捕公然向南京路上手无寸铁的中国民众开枪,当场打死十三人,重伤数十人,逮捕一百五十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更加高涨,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运动浪潮迅速席卷全国,在全国形成了罢工、罢课、罢市的局面。在三罢斗争中,中国共产党积极创办报刊引导斗争的方向,打破舆论封锁,进行舆论引导。1925年6月4日,《热血日报》在上海创刊,发刊词中宣告:“现在全上海市民的热血,已被外人的枪弹烧得沸腾到顶点了……现世界强者占有冷的铁,而我们弱者只有热的血,然而我们心中果然有热的血,不愁将来手中没有冷的铁,热的血一旦得着冷的铁,便是强者之末运。”

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汾阳,6月,共青团汾阳特支动员各界爱国群众成立了沪案后援会、五卅反帝运动会等组织,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沪案后援会组织进步青年学生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并先后创办了刊物《红五月》《闪光》开展宣传活动。社青团汾阳特支还指派青年团员和进步学生返回故乡组织、发动了离石、临县、孝义等县的反帝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汾阳又有一批进步青年学生入党、入团。1925年初,武子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夏,汾阳创建了吕梁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汾阳特别支部。

《红五月》刊物

1925年6月,共青团汾阳特支以学生会的名义编印刊物《红五月》,以传单形式到处散发,声援上海工人阶级反帝爱国斗争,声讨列强和卖国贼。《红五月》中写道:英日逞强权,惨杀我青年;弹如雨,血如泉,人死奋空拳;尸横大道前,此仇不共天;野蛮大和混,野蛮不列颠;同胞勿忘五月卅,“民国”十四年。

与此同时,汾阳铭义中学学生会发表《山西省汾阳铭义中学校学生会罢课援沪宣告书》和《山西汾阳铭义中学校对英日残杀同胞第四次宣言》,声援上海人民反帝爱国运动。

《闪光》杂志

1925年8月20日,汾阳沪案后援会创办《闪光》杂志。创刊词中写道:“闪光之使命即是打倒帝国主义及媚外军阀,因之工作便是:一、唤醒沉睡之民众;二、团结散沙之民众;三、指导能力薄弱之民众”。团组织通过沪案后援会还编印了大批的传单和标语口号。这些反帝、反军阀的宣传品及时地送往离石、临县、柳林、孝义、文水等地,推动了汾阳临近几个县的反帝爱国斗争运动,促进了吕梁地区党团组织的创建和兴起,在吕梁地区早期革命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30年11月,冯玉祥和阎锡山联合讨伐蒋介石的中原大战结束后,冯玉祥寓居峪道河,所部西北陆军军官学校与警官学校合并,由开封撤至汾阳,更名为汾阳军校,驻汾阳县城文庙内。同年冬,冯玉祥随员余心清任铭义中学校长。余心清积极倡导民主生活,支持学生运动,多方设法筹集资金,创建铭中图书馆并购置了大批进步书籍,有《资本论》《辩证唯物主义》《国家与革命》《华盖集》《呐喊》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鲁迅的著作。铭中学子通过大量的阅读,更深刻地思考社会,思考人生。一些进步青年从图书馆借读马列主义书籍解决了长期困扰自己的思想问题,加之军校中的中共地下组织积极开展党的活动,先后派人到汾阳医院、铭义中学、河汾中学、峪道河小学等地发展党员。此后不久,中共汾阳地方组织得到恢复(1927年中共汾阳地方组织领导人被捕,党组织曾遭到破坏)。在此期间,铭中建立学生会,选举学生干部;开专题讨论,议论国家大事;办墙报,讨论人生,宣传抗日。由铭义中学校学生会成立的“华铭社”,筹办了《华墙报社月刊》和《铭义季刊》,在汾阳传播革命理论。“华铭社”成立初期,由高中生李承文任社长,由初中生赵擎寰任总编辑。第一期华铭墙报为反日救国专号,主要内容为声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要求国民政府出兵收复失地,声援全国学生的请愿活动等。《华铭墙报》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成为学生开展反日大讨论的一个重要阵地。之后,“华铭社”又出版《铭义中学季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评论文章成为创刊号的重头文章。1932年春开学时,华铭社将刊物赠送全省各中学及外省有联系的中学,扩大了宣传面和社会影响。

供稿单位:汾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汾阳市地方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