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筑梦焕新颜
——兴县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 文/图 张亚东
初冬时节,和煦的暖阳照耀着黄土高原,尚未封冻的蔚汾河在村前缓缓流淌。气势磅礴的黄河在家门口奔腾翻滚,白墙黛瓦的屋舍错落有致,青石板路蜿蜒曲折,新颖别致的路标给古老的村庄增添了新的靓丽景观,历史悠久的碧村经过精心打造散发出浓郁古朴的迷人气息。
美丽的景观引发了过往游人关注的目光,大家纷纷前来观光打卡。市委书记孙大军在兴县考察调研时,将刚刚建成并装饰得古朴典雅的景观拍成照片,然后制作成精良的“美篇”发到网上供大家欣赏,为兴县文旅融合的“大手笔”摇旗呐喊,为乡村振兴的杰作加油鼓劲!
“千万工程”是法宝 统筹推进激活力
近年来,兴县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围绕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因地制宜抓规划,统筹推进“千万工程”示范村创建等重点工作,建成了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集中力量打造出15个旅游重点村,让有特点、有文化、有山水、有乡愁的村庄活起来、火起来,一幅景美、业兴、民富、人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跃然纸上。
11月29日,市政协副主席、兴县县委书记乔云带队赴杭州市余杭区考察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乔云表示,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精髓要义,进一步解放思想,把学习到的好经验、好做法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际举措。要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赋能乡村发展,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
高家村镇碧村位于黄河与蔚汾河的交接处,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凭借着地势险要、位置独特的天然优势,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居住,2022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山西兴县碧村遗址,首次系统揭示了龙山时期北方石城核心区建筑布局,展现了较为明确的中轴及对称设计理念。同时将兴县的历史推进到了龙山时期。
革命战争年代,凭借险要的地理条件和厚道的传统民风,这里成为晋绥边区后方机关所在地和连接晋陕的交通要塞。
拥有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两大旅游宝藏的碧村,却一直“养在深山人未识”,还没有摆脱“守着‘金山’要饭吃”的困境。随着黄河旅游公路的建成和考古工作的推动,这里的光辉历史才逐步浮现于世。
今年,建成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成为吕梁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件大事要事之一后,兴县县委、县政府顺势而为,将碧村、黑峪口、裴家川口等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沿线的5个古村和10个辐射村,纳入今年建设的乡村旅游重点村。经过紧锣密鼓的紧张施工,碧村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工作率先竣工。
“‘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奔腾的黄河、广袤的枣林’,为我们村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现在,我们这里已经成为集观光、采摘、休闲、度假、康养、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打卡地,吃住行、游购娱,都非常方便。”碧村党支部书记白建平面对修缮一新的村貌提升工程,信心满满地表示,“立足地域优势和文化优势,以旅游资源为载体,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村民端上‘产业碗’、吃上‘旅游饭’,让古村落焕发出新的朝气和活力。”
典型引路树样板 文明乡风入画来
初冬时节,漫步蔡家会镇狮子洼村,规划有序、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让人眼前一亮,丰富的绿植、别致的景观,给人留下了新兴文化旅游村的美好印象。
位于兴县西南的蔡家会镇狮子洼村,是兴县蔡氏家族的聚居地,距离县城近80公里,由于交通闭塞、资源匮乏在60年代被人们戏称为“布袋底子”,艰苦的自然条件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生活的苦难,同时也磨炼了大家吃苦耐劳、坚强不屈、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优秀品格,形成了淳朴的村风和勤俭的家训。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以来,兴县审时度势将狮子洼列入第一批乡村振兴样板村。按照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体现特色的思路,对公路沿线庭院重点打造,实施了河道治理、乡村公园、九曲广场、公共卫生间、娱乐休憩亭、文化休闲长廊等工程,建成后村庄面貌古色古香、焕然一新,形成了富有晋西北乡土气息的布局风格。
在此基础上,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借鉴美丽乡村建设成功经验,对标一流、汲取精华,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使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进一步拓展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内容,坚持见缝插绿种花,对村庄周边绿化,实现了村庄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得到彻底改变,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大幅提高。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狮子洼村充分挖掘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积极倡导乡风文明。一是积极引导传承文明家风,开展“五好家庭”(好儿媳、好婆婆、好儿女、好父母、好邻里)评选活动,鼓励群众把传统美德传承下去。二是大力弘扬贤孝民风,以传统节日、民风民俗为契机开展敬老尊贤、尊长爱幼系列活动。在日间照料中心,每天中午给70岁以上的老人安排午饭。每年重阳节,组织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们观看村委为他们特别安排的晋剧表演,并给老人发一身唐服,动员儿孙们和老人一起聚餐、观看晋剧表演,让老人们享受天伦之乐,以此推动孝亲敬长优秀传统美德蔚然成风。三是广场设立“红黑榜”,定期对村内各项工作进行张榜公示,红榜扬善举,黑榜亮恶习。一例例鲜活素材将争做榜样之风吹进村民心里,激发村民向善向上、崇德向好、见贤思齐的思想品德。四是在村内打造特色文化墙,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优秀传统文化。五是组织村民成立了晨练队、老年秧歌队,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六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和移风易俗“一约四会”,通过组织村民学习、广泛宣传等方式,增强村民遵纪守法意识,弘扬新时代文明新风。
“前村移到后坪上,新窑楼房一行行。甘甜泉水瓮里流,晚上路灯明又亮。水泥路,户户通,村前公路跑公交。摩托三轮电动车,好些人家有小车……”一首首脍炙人口的顺口溜道出了如今的兴县瓦塘镇后石门村的新面貌。
2018年,后石门村作为全县第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开始基础设施建设和整村风貌改造。工程投资1800余万元,累计改造通户道路2500米、通村道路两处300米、景观步道600米,村民实现水、电、路、网、气一应俱全,个户转变和整村提升同步同向。
不仅如此,“村史馆”“农耕民俗馆”“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等游客接待及文化展示中心拔地而起,宜居指数节节攀升,从太原、鄂尔多斯等地输出的劳务陆续回流,在村常住人口逐年回升,目前有200多人,尤其青壮年不少,乡村活力满满。
2023年5月,全县城乡公交免费通行,老百姓们交口称赞。其中一条线路便是黄河边六郎寨景区途经后石门往返县城,后石门村进进出出的人群更多。从工业大道到瓦裴线、从城乡公交到村内大道小路,后石门的全村筋脉都被打通,村民出行、农作更加方便快捷,酣畅淋漓!
狮子洼村、后石门村只是兴县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如今的兴县,入选交通运输部2021年度“我家门口那条路——最具人气的路”——兴县沿黄扶贫旅游公路,正散发着独特魅力,吸引着四方游客纷至沓来;散落在巍巍黑茶山下,蔚汾河畔,岚漪河边的青山绿水间的村庄,村貌户容干净整洁,门前、院内花草各异,家家户户都“搭上”了旅游“幸福快车”。
因地制宜布新局 重点打造新业态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党中央关于振兴乡村的目标要求。为此,兴县县委、县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打好六张牌、建设六个兴县”的总体思路,依托黄河一号公路为纽带,确定了以沿黄5个特色村为重点、10个辐射村同步提升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全力打造“农文旅融合、康养游集合”乡村旅游新业态,深度探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路径。
今年以来,兴县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围绕“沿黄重点村大提质、周边辐射村创新业”的发展新思路,深入挖掘乡村红色文化、黄河文化、生态文化、非遗民俗文化、遗址文化等旅游资源,谋划实施15个乡村旅游重点村项目。
青山一路相伴,黄河一路相随,自驾在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兴县段,好像穿行在画卷中。走进位于兴县最西北端的裴家川口村,这个历史悠久、古迹众多的古渡口,如今村容整洁、产业兴盛,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随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全线通车,借着这股东风,兴县在裴家川口修建了驿站,迎接南来北往的游客。而张家湾驿站的建成替代了古渡,成为人们新的驻足休憩之处。此外,还有黑峪口、罗峪口两处驿站及张家湾自驾车营地,成了游客游彩虹公路、赏黄河风情、宿黄河驿站等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兴县红色文化、黄河文化、晋西北文化交汇融合,为高质量做好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工作,兴县聘请上海乡伴文旅集团专业团队进行规划设计,加强古建古迹保护,保持村落原有格局,特别是充分挖掘15个重点乡村自身优势,盘活用好农居、闲置用地等现有资源,谋划配套产业,初步形成“农业产业+文旅项目”的乡村定位,不断提升村庄软实力。重点从可持续和群众受益两方面统筹考虑,提前谋划运营方式,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确保乡村旅游村建得好、运营好、可持续。
蔡家崖村积极探索“党建+红色+文旅”发展路径,以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为依托,因地制宜修建晋西北特色民居138座供游客旅游休息,并建有“红色一条街”经营红色文化旅游纪念品以及当地特色小吃、农副土特产。随着“红色文旅牌”持续打响,间接带动村民户均年增收8600余元,村集体经济年增收22万余元,老区群众真正享受到了“红色文旅”带来的发展红利。
好风凭借力,乘势扬风帆。走进兴县东南60公里的东会乡庄上村,这里不仅是烈士殉难地,更是红色历史见证的圣地。兴县“四·八”烈士纪念馆积极发动驻地东会乡庄上村的群众,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以点带面推动发展”的总体思路,引领庄上村群众实施种植业、养殖业和文化旅游业协同创新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依托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四·八”烈士纪念馆帮扶庄上村成立了3家“农家乐”酒店、1个农产品展销大厅,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吃上了旅游饭。讲解员尹拯山说,文旅融合,是兴县乡村振兴路上的一张好牌。这里旺季时日均游客过千,政府规划在村里开发民宿、农家乐,完善配套工程,努力打造4A级景区,“村里将来会更红火”。
事实上,围绕红色旅游资源,兴县进行了“特色美食体验”“户外登山探险旅游”“原生态自然观光体验游”一系列多元旅游开发。火车开进了蔡家崖后,更是让兴县成了热门旅游目的地,蔡家崖游客量大幅上升。据统计今年前10个月,兴县游客接待突破了20万人次,红色旅游,已经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路上打出的一张“金字招牌”。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兴县段贯通南北,乡村旅游重点村推进迅速群众受益,“红色旅游”“黄河旅游”连线成片,奏响了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最强音。
“主动融入全市六百里黄河精品旅游带,积极承办沿黄自行车、马拉松等体育赛事,启动碧村遗址申报省级遗址公园项目,优化提升沿黄驿站景点。高质量打造13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保持村落原有格局,不搞大拆大建,盘活用好自然、人文、历史等特色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欣赏田园风光、回忆浓浓乡愁、感受乡村魅力。”兴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梁文壮深谋远虑。
目前,全县乡村旅游重点村项目整体进度已达90%,不仅带来了基础设施的显著改善和村容村貌的焕然一新,还推动了兴县杂粮中国好粮产业的强势崛起,为助力产业增效农户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此过程中,更多的群众实现了就业增收,还在“建设文明乡风,弘扬优秀乡土文化”的熏陶中,推进了移风易俗,引领了文明新风。
“完整、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描绘乡村振兴蓝图,我们将坚持发扬‘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加快文旅产业改革升级,在景区基础设施、服务质量、业态完善上持续发力,坚持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富村、富县富民结合,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为目标,做好农文旅产业融合大文章,为建设产业兴、生态好、百姓富的幸福新兴县而努力奋斗。”市政协副主席、兴县县委书记乔云高屋建瓴。
如今,走进兴县,风光美如画、人在景中游的文旅新村正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兴县,正在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续写和美乡村建设的优异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