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媒体变革下的后期制作之变
□ 张馨月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影视到短视频,后期制作作为媒体内容创作中的关键一环,也在这股浪潮中不断迭更和变化,这些变化不仅重塑了制作流程与技术手段,更深刻影响着媒体内容的品质与传播效果。
一、技术层面的变革
传统媒体时代,后期制作主要服务于电视、电影与广播等领域,其流程相对固定、分工明确。
传统媒体格局被新兴媒体的崛起所打破,后期制作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制作技术的革新是最显著变化之一。计算机性能的提升与软件功能的强大化,使后期制作更为便捷和高效。
随着技术层面不断变革,人工智能技术在后期制作中崭露头角,自动剪辑软件可依据预设规则或分析素材内容自动生成剪辑片段,智能识别语音、音乐与音效并自动匹配字幕,虽目前无法完全替代人工,但在提高效率与处理重复性工作方面表现出色,为后期制作带来无限可能。
二、制作理念的转变
传统后期制作多遵循导演或制作团队的艺术创作理念,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作为信息的主要传播者,在后期制作过程中遵循着一套相对固定的流程与标准。而新媒体的兴起,让生产思路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表现在与受众的互动更为高效。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广泛性,让受众的需求和喜好在新媒体环境下迅速反馈给创作者。后期制作方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社交媒体互动等方式,对受众的兴趣点、观看习惯、消费偏好等进行精准把握。比如,网剧制作会根据视频平台上观众的弹幕评论、点赞转发等行为数据,对剧情的热度、观众的期待走向等进行分析,以更好地迎合观众口味,提高作品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对剧情发展、角色设定乃至拍摄手法等在后续剧集创作中进行调整。
三、工作流程的优化
过去后期制作的各个环节,如剪辑、特效、调色、音频处理等相对独立,需要在不同软件或工作平台间切换,导致工作流程繁琐且容易出现兼容性问题。现在许多软件套装集剪辑、调色、音频后期等多功能于一体,各环节可在同一软件环境中无缝衔接,数据传输更加便捷,工作流程更加简洁,使得整体制作效率与质量稳定性得到了提高。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促成了后期制作团队成员可通过云端平台进行远程协作。无论身处何地,剪辑师、特效师、调色师以及导演等都能实时共享项目素材与制作进度,在线协同编辑与审核。这打破了地域与时间的限制,使得全球范围内的专业人才能够汇聚在同一项目中,大大缩短了制作周期,降低了成本。
四、后期制作变革对媒体行业的影响
后期制作的改变让媒体内容在视觉效果、听觉感受和叙事表达上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媒体内容通过先进的特效制作、细腻的调色、高品质的音频处理等,使传播信息、传递情感更具感染力和感染力,符合受众的审美需求。同时,后期制作在新媒体环境下注重受众导向和交互性,能够让媒体内容通过精准的内容推送和社会化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使内容效果和影响力得到提升。
传统媒体在新媒介环境下通过后期对新媒体的制作技术和概念的介绍,实现内容制作的数字化、网络化以及交互化,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力。而新媒体又不断扩充内容形式与传播渠道,与传统媒体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借助后期制作的强大功能形成媒介生态的多元化格局。比如,融媒体节目不仅在电视端播出,而且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后期制作过程充分考虑到了不同终端受众的需求以及观看习惯,从而实现了多平台的协同传播,在电视端的播出、制作过程中,融媒体的制作流程、传播方式、传播模式、传播形式、传播形态、传播效果等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同样,一系列新兴的传媒业态也由此产生。短视频平台在新媒体领域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商业形态;直播带货则结合了直播的后期制作和电子商务营销,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商业营销模式。这些新兴传媒业态的崛起,在丰富传媒市场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文化传播注入了新的动力。
总之,从传统媒体时代到新媒介环境,技术手段的革新、生产观念的转变、工作流程的优化以及人才需求的转变,都深刻地影响着后期制作。媒体从业人员为应对后期制作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共同促进媒体产业走向更加灿烂的未来,需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吕梁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