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吕梁新闻

文水县混秧歌的传承与创新(下)

□ 文/图 梁大智

2025年02月26日 11:15:17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韩昊桐

混秧歌的群众性与普及

混秧歌也叫过街秧歌,它是一种既不用舞台,又不用化妆的过街红火。一伙混秧歌一般有两面腰鼓、一面铜锣、两副铙钹、四五个璇子、两三名歌手就可跑场子,演奏得非常红火热闹,吸引着许多观众来欣赏。从混秧歌演唱的某些段子所表述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看,大多是宋朝以前的。混秧歌是每当乐器敲打完一段停下后,由歌手们唱一个长段子,或唱一首四六句。混秧歌这种集体舞蹈,通常在祭祀、节庆、丰收等场合由村民们共同参与,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加入其中,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娱乐形式,因此在乡村非常普及。

南徐村在传统的混秧歌乐器中增添了筛锣、马锣等。逐步形成了南徐村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武皇群锣。武皇群锣最得意的乐器是:云锣、筛锣、马锣、京锣、武锣、手锣、小锣70余面,故名群锣。同时还配有大鼓、小鼓、大镲、小镲以及璇子等民乐。武皇群锣演奏时将大小锣、大小鼓、大小镲及旋子等乐器融为一体,队形、乐器声变化不断,美观好听。演奏人员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群锣队,一部分是鼓队,两队人员需分则分,需合则合,威武动听,令人喜爱。女皇群锣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桑村营村里的混秧歌比较有名,主要参与者有胡青光、耿杰、张够东、耿惠、王富成、耿瑞、耿庆等。据说,村里有混秧歌爱好者移居韩村,把混秧歌带到了韩村。混秧歌也就成了韩村的传统节目。韩村混秧歌由几人或十几人组成,用锣、镲、钹、镟子、腰鼓等乐器演奏。表演时围成一圈,边敲打边演唱,唱词由演唱者即兴编创,既灵活又风趣。其他村混秧歌的鼓点采用五鼓点,而韩村混秧歌的鼓点是七鼓点。

后周村练武术的人多,所以混秧歌自然是他们的强项。混秧歌村里人叫跑场子。跑场子的伞头是王昌明、段立成,整个队伍由32个人组成。伞头也是总指挥,负责引领队伍的队形变化。跑场子的主题是破龙门阵,后周的跑场子可以跑出32个破阵队形:二龙出水、剪子鼓、豆腐架、单十字、四门斗地、双十字、一盏灯、两盏灯、灯笼架子、背相靠、小唐王乱点兵、海底捞鱼、四盏灯、面相逢、六仙阵、插拆腰、八卦阵、八门阵、五龙混水、斜插契、肉钩计、天地牌子、蛇蜕皮、猴儿爬杆、罗城、半月、全月、八门九形……变化无穷的队形,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单十字变换时,伞头王昌明一个旋风脚,从空中就飞到另一边,喝彩声响成一片。

南武家坡村的混秧歌敲的是七点锣鼓节奏,有时候演唱四六句子,有时候演唱《绣荷包》。主要参与者有武有林、武连秀、武联富、武有福等。其实,武家从孝子渠迁来,有着传统武术的渊源,村里很多年轻人都练武术,大人们怕出事,便开始组织混秧歌,既能娱乐,又能满足习武者的需要。

民国期间,崖底的混秧歌伞头有郝振禄、张福安、张万和等,成华是耍弓子的,参与的人很多,除了伞头和耍弓子的外,还有打腰鼓、磕棒子、击镟子、抖大衫、敲马锣等。他们扮演各种角色,走街串户,变换着各种阵图,正转、反转、直转、斜转、单转、复转、角转、心转等,转中有变,变中有转,精彩纷呈。

王家社民间艺人赵毓金表演的混秧歌栩栩如生,艺技花样繁多,套路各异,有鹞子翻身、蛟龙出水、金鸡独立、海底捞月等,令人目不暇接。他敲的鼓点铿锵有力,节奏明快,悦耳动听。混秧歌是一种不上舞台的传统民间艺术,用的乐器有铜锣、响环、腰鼓、镟子、手锣、铙钹等。演奏时,每人一件乐器,由铜锣开头,响环指挥,围成一圈敲打。

武家坡村最红火的民间活动要数混秧歌,几乎全村人都能上场。元宵节期间在塔塔火一旁闹混秧歌时,演唱大段子,敲鼓手及观众围成一圈,一两名歌手在圈内游来游去,哼咳哼咳地演唱节目,唱完一个段子再敲打乐器。演唱的长段子有表述历史人物的《采茶》《三结义》,也有反映家庭故事的《买甜瓜》《游湖》《出西口》,还有抒情的《不相配》《六儿傻》等。有时还把戏剧节目移植为混秧歌段子演唱的,也有些人把当地发生的事情,编成混秧歌段子演唱的。其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喜闻乐见。

北峪口村有不少武术高手,所以混秧歌演得出神入化,参加的人有安邦科、牛崇本、韩培林等。大王堡的混秧歌参与的人较多,主要有赵如岭、赵如森、闫立保、李润林、康丰庄、李寿林、刘双根、逯来双、吴德官、赵子云、赵仁普等。沟口表演混秧歌的有师育忠、孟传高、师振度、孟五生等。南明阳元宵节闹混秧歌的主要人员是文耀先、张秉贵、文桂芬、郝万根、王占华等。里洪村参加混秧歌演出的有赵二牛、郭其瑞、裴银锁、李吉元等。东夏祠闹混秧歌,主要参与者有郭万富、郭万贵、郭东和等。北夏祠混秧歌主要演出人员有马生辉、马生溪、王瑁、王邦福、王信全、马连山、王进玉、王四则、王永忠等。马东村里的混秧歌也很有名气,参加演出的有张金贵、曹恭、任如圣、张国才、张登威、张秉福、贺拐则、张义吉等。东宜亭村的混秧歌在当地很有名,很多人能打得出七点花鼓,主要参与者有翟立春、郭维一、郭维福、阴继秀、阴步文、阴振荣等。北明阳村混秧歌的主要有文振山、文振刚、宋铭三、陈宝祥、陈牛、任殿元、陈贵等。西明阳村混秧歌主要参与者有成秀年、武宽富、任兆元、任四儿、任金宝、任金英、刘起华等。民国期间,麻家寨混秧歌主要参与者有麻履宽、马金狗、武有金、麻二堆、李光、麻国林、麻成旺、麻国元、麻永祥等,有时他们还到祁县等地演出。任家坡村混秧歌,主要由单刀五和武德玉组织。吕家山的混秧歌主要有吕克峰、吕克强、吕银双等,混秧歌走街时,几乎全村的年轻人都能上场。混秧歌也是贾家山红火的一大亮点,他们踩街、跑场子、串村村。林海村闹红火以混秧歌为主,跑场子、踩街,主要参与者有陈明列、陈明亮、赵德宝、曹仕兴、房振、张恩良、宋良玉、游如意等。北张、郑家庄、马西、苏家堡、靛头、集灵源、大圪堆、沿磨、南武涝、寄谷庄、苏家庄、林海、麻峪口、龙兴、东冀周和南冀周也有混秧歌表演。

宜儿村的孟万虎在北京前门大街开桶儿铺,发迹后在村里修了座大门院。每当村里闹混秧歌,走街串巷,到了他家门口便拦住了,旱烟叶端出一笸箩大家尽管抽,鞭炮二踢脚堆了一地人们尽管放。

混秧歌传承中的创新

混秧歌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表演形式。混秧歌的表演要尊重如下基本原则:一是要尊重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其表演通常伴随着特定的节日和庆典活动,如春节和元宵节。在表演过程中,应尊重这些传统节日和庆典的意义,确保表演内容与节日的氛围和文化背景相契合。二是遵守社会规范,在公共场合进行表演时,应遵守社会规范和公共秩序,确保表演不会干扰他人的正常生活和活动。三是尊重表演者和观众,表演者应尊重观众,观众也应尊重表演者。这包括不干扰表演过程,不发出和不做出不适当的噪音或行为,以及给予表演者适当的赞赏和反馈。四是保持表演的纯洁性,避免在表演中加入可能被视为不适当或冒犯性的内容,确保表演保持其传统的纯洁性和文化价值。这些原则反映了混秧歌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原则可能因地区和表演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可能会有所变化。

混秧歌是中国传统民间舞蹈和音乐的一种形式,尤其在文水广受欢迎。它的魅力在于:一是文化传承。混秧歌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混秧歌这种形式,可以将民间故事、历史事件、生产生活经验等口口相传,对传统文化具有传承作用,人们能够了解和感受到中国农耕文化的精髓。二是群众参与性强。混秧歌是一种集体舞蹈,男女老少都可以加入其中,这种集体活动促进了社区的和谐与团结。三是艺术表现力。混秧歌的动作丰富多彩,既有粗犷豪放,也有细腻柔美,它通过舞蹈和音乐结合的形式,展现了人们的生活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四是音乐旋律优美。混秧歌的音乐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富有地方特色,常常伴随着锣鼓、唢呐等传统乐器的演奏,让人听了心情愉悦。五是服饰道具特色。参与混秧歌的人们通常会穿上鲜艳的节日服饰,使用扇子、手绢、花伞等道具,增加了舞蹈的表现力和观赏性。六是健身娱乐功能。混秧歌作为一种体力活动,有助于提高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同时它也是一种很好的娱乐方式,能够在农闲时节或节庆活动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帮助人们放松心情,减轻生活压力。七是社会教育意义。混秧歌在娱乐的同时,包含着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能够对人们进行道德教化,促进社会和谐。通过舞蹈和歌曲传递勤劳、善良、乐观向上的价值观。八是旅游吸引力。混秧歌作为一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常常吸引外地游客前来观看,尤其是对于一些以传统文化为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对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九是艺术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混秧歌也在不断创新中融入新的元素,与现代表演艺术形式结合,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总之,混秧歌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的体现,它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混秧歌是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它集歌、舞、诗、乐、戏于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当前,混秧歌的传承现状呈现出多元化和创新的特点,其传承和发展面临了一些挑战和变化,同时也体现了创新和融合的趋势。如何将传统的乡土风格与现代人的审美眼光、地域的文化符号与现代观众的欣赏需求紧密结合,保留民族性、传统性和地域性特点的同时,融合现代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以展现新潮的文水混秧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新方向,这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究的。

现代技术的进步也对混秧歌的传承和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交通技术、信息技术、舞台技术等,改变了混秧歌的传播样态,为混秧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将现代元素融入混秧歌是一个创新过程,旨在保持传统艺术形式的同时吸引新一代观众。比如在音乐、舞蹈编排、服装和道具、故事内容、传播方式、教育和培训、技术创新等改进,不仅能够保持其原有的艺术魅力,还能与时俱进,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尤其是年轻一代。混秧歌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也展现了新的风采,其演变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真正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的相协调。

混秧歌的创新发展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过程,涉及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现代技术的应用,以及与当代社会文化的互动。通过这些创新实践,使混秧歌不仅保留了其传统特色,同时也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混秧歌的传承现状不仅包括对传统的保护和传承,也包括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和发展,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广。混秧歌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背景下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