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卫珍援藏记
□ 本报记者 刘少伟
蓝天澄澈、白云连绵、宫殿巍峨、牛羊成群,辽阔的雪域高原神秘幽静、美如画卷。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2024年是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工作30周年。这一年,一个庄严神圣的召唤下,市人民检察院驻监检察室主任武卫珍加入了山西省检察机关援藏干部的队伍,告别亲友、跋山涉水、一路向西,来到了离天最近的地方——西藏那曲。
一年的时间里,为了共同的使命和目标,他承载着吕梁精神的巨大鼓舞和力量,在海拔4500余米的雪域之巅,乘风破浪,逆风翱翔。面对肩负着的巨大责任,时刻不忘嘱托,日夜践行使命,尽情挥洒汗水,无私担当奉献,砥砺锤炼自我,在与最强热的日光对话中坚定信念,在与最凛冽的寒风交错中一往直前,在与蓝天白云、皑皑雪山中感受酥香茶暖……
“高原三部曲”
没有预演,没有作别,一夜穿云,家便在身后,国便上了肩头。
不见了家乡的青山绿水,没有了州的喧哗热闹,武卫珍日日相对的是羌塘一望无边的“裸露”和“坦荡”。
冰川雪山的雄壮、大江大河的奔腾、一望无际的草原、蓝天白云的世界……诗与远方的美好也在第二天之后成为憧憬。高寒缺氧不再是曾经的担忧和叮嘱,一次次更密更深的头痛、气喘、失眠,成了他的“高原三部曲”。
那曲昼夜的温差也让他猝不及防,没多久便感冒了,氧气瓶里宝贵的氧气也成为他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如同踩在棉花上的沉重感让他不得不在宿里多躺几天。家人的担心与无助也让他愧疚加剧;语言不通也让他多了些困惑和尴尬。然而,藏族同胞的热情和关怀让他逐渐适应了这片土地。一条洁白的哈达、一声亲切的问候、一段暖心的话语,都让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他决心用自己所学,为这片土地贡献一份力量。
“有问题就找武主任”
根据那曲市检察院党组部署,武卫珍和同行的三名援藏同志,充分结合自身优势,第一时间下沉巴青、索县、比如、班戈、色尼等基层县院开展“点对点”“面对面”“手把手”一站式帮扶活动。
在基层一线,他们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指导、案例研究、个案会诊等援助方式,帮助检察官指出办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举措,进一步转变本地干警思维、拓宽案件来源、消除案件空白、规范办案流程。
还及时赴那曲市看守所开展常规巡回检察工作,在面临案多人少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参与办案,累计参与办理刑事申诉、民事监督类案件4件,接访、办理控告申诉案件3件,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有时不得已吸着氧气加班加点讨论案件,本地的干警也常说“噶真切,有问题就找武主任……”
“我想这是本地干警对我自身能力和努力的最大认可。”武卫珍说。
群众心中的“格桑花”
西藏的美在路上,美在藏族同胞的淳朴善良。
“我们在班戈圣象天门时感受到自然的磅礴之力和鬼斧神工,在萨普冰川时仰望天空神圣光芒散发的金色辉煌,在乘坐青藏铁路时感受到时代发展的奔腾和热情;在基层县区的发展变化中感知到党的光辉和力量。天空飘动的云彩,演绎着这里的祥和幸福;草原奔跑的牛羊,抒发着这里的快乐惬意;湛蓝深远的色林错,蓄积着无限生机和希望;奔放的锅庄舞蹈,述说着藏族同胞们的聪慧果敢。”武卫珍这样描述自己在西藏的真实感受。
在那曲的日子里,武卫珍不仅适应了高原的生活,还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他与藏族同胞一起感受自然的磅礴之力,一起品味酥油茶的浓香,一起跳锅庄舞,感受藏族同胞的快乐与幸福。他逐渐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与藏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藏汉一家亲”的深刻内涵,成为了那曲人民心中的一名“格桑花”。
援藏期间,武卫珍不仅在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更在学习中淬炼思想,在交流中提升品格,在磨砺中强健筋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创新中开拓视野。他用“改变不了海拔就砥砺忠诚,改变不了缺氧就锻造精神,改变不了气压就争得荣誉,改变不了艰苦就拼出尊严”那曲干部额的精神追求来激励自己,牢记吕梁精神,将“缺氧不缺精神,体弱意志更坚”的信念融入日常工作中,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将“高反”活成“高兴”,把“感动”转换成“行动”,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检察人的使命与担当。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天援藏人,终身那曲人’,这一年的深情投入和朝夕相伴,我们的身体和情感已经深深融入这片土地。我坚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西藏会更好,那曲检察会更好。”武卫珍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