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守、创、借”三字经 解码深圳改革发展经验
□ 王富贵
在改革开放47周年之际,作为吕梁市管干部进修班学员,我有幸在深圳这座“奇迹之城”开展为期一周的沉浸式学习。从莲花山改革开放展览馆的史诗画卷,到前海蛇口自贸区塔吊林立的建设现场;从深中通道智能建造的震撼场景,到南山智园科技创新的澎湃动能,深圳用实践诠释着“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精神密码。这座城市的蝶变启示我们:吕梁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念好“守、创、借”三字经,在坚守与突破中蹚出新时代高质量转型新路。
一、以战略定力“守”住发展根基,筑牢转型基本盘
深圳45年坚守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从“三来一补”到高新科技,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稳步前行。吕梁当以此为鉴,在转型中保持战略清醒。
一是守资源禀赋之优,推动煤焦铁铝酒等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借鉴深圳“产业链长制”经验,以开发区为支撑,链主企业为龙头,传统产业链为基础,持续打出强链、延链、补链组合拳,着力构建“煤—焦—铝—材料”“煤—焦—化—氢”等全产业链,打造千亿级现代煤化工基地、打造千亿级铝镁产业集群。二是守生态安全之底,建立负面清单动态管理机制。前海严控土地开发强度(<30%)的经验表明,必须划定产业准入、能耗排放、生态保护三条红线,对高污染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吕梁要坚决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三北绿化”“一泓清水入黄河”治山治水治气综合治理,让吕梁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三是守特色发展之路,培育“特”“优”“精”产业矩阵。就像深圳专注培育华为、腾讯等“链主”企业,吕梁应聚焦清香型白酒、沙棘功能食品等特色产业,建设全国最大的清香型白酒产区和药食同源产业基地。
二、以创新驱动“创”出发展动能,激活转型新引擎
前海平均三天推出一项制度创新,深中通道创造8项世界之最,印证了创新是深圳最鲜明的基因。吕梁转型亟需注入创新活水。
一是以制度创新破藩篱,复制前海“证照分离”改革经验,在开发区持续深化“标准地+承诺制+全代办”改革。探索建立“创新容错备案制”。二是以技术创新强筋骨,借鉴深圳“四个90%”创新体系(90%研发机构、人员、资金、成果在企业),推动孝义鹏飞、中阳钢厂等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攻关氢能制备、煤系高岭土提纯等关键技术。三是以人才创新蓄活水,学习深圳“孔雀计划”引才策略,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设立产业基金吸引领军人才,建设更多人才公寓,用心用情打造“创客吕梁”众创空间。
三、以他山经验“借”出发展效率,跑出转型加速度
深圳累计形成136项改革经验全国推广,这种“站在巨人肩上”的智慧值得借鉴。
一是借制度创新的“源代码”,将前海“跨境贷”模式移植到吕梁,探索焦化产能指标跨省交易;学习蛇口“亩均效益”评价机制,对开发区企业实施ABCD分类管理。二是借产业升级的“快车道”,对标深圳“工业上楼”经验,在吕梁新区、吕梁经开区等地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借鉴华为(龙岗)数字产业基地模式,打造“天河二号”超算中心牵引的算力产业集群。三是借治理现代化的“软实力”,移植深圳“城市大脑”建设经验,构建“一网统管”市域治理平台;推广福田“物业城市”管理模式,实现环卫绿化市场化运营全覆盖。
站在深圳莲花山顶俯瞰,改革大道与创新大道纵横交汇,恰似时代奔涌向前的隐喻。对吕梁而言,守是发展的定盘星,创是突破的推进器,借是赶超的加速键。当我们将深圳经验的“他山之石”转化为吕梁实践的“攻玉之器”,定能在黄土地书写新时代“春天的故事”,交出让吕梁人民满意的高质量转型发展答卷。
(作者系吕梁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专职主席)